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由虛假聯(lián)系轉向真實聯(lián)系

萊因醫(yī)生用下面這個例子來說明屬性賦予。

男孩子跑出學校去找母親。

(1)他奔向母親并緊緊抱住她。母親反抱住他問:“你愛媽媽嗎?”

然后,他再一次緊緊抱住母親。

(2)他跑出學校。母親張開雙臂試圖擁抱他,但他卻稍稍走遠一些,站在那里。

“你不愛媽媽嗎?”

“嗯。”

“是嗎,好吧,咱們回家吧!”

(3)他跑出學校。母親張開雙臂試圖擁抱他,但他卻沒有靠近母親。她問:“你不愛媽媽嗎?”

“嗯。”

母親拍了他一巴掌說:“別說大話啦!”

(4)他跑出學校。母親張開雙臂試圖擁抱他,但他卻稍稍走遠了,不肯靠近。

“你不愛媽媽嗎?”

“嗯。”

“可是,媽媽知道你是愛媽媽的呀!”

然后,母親緊緊抱住他。

如果與例子(1)那種情況一樣,母親和孩子的屬性賦予相一致,那或許也沒有問題,但實際上很多時候并不一致。即使母親認為孩子愛自己,但孩子卻未必如此。

對于問“你不愛我嗎”的媽媽,孩子回答“嗯”。此時,或許很少有父母能夠像例子(2)中的母親那樣坦然接受并說“是嗎,好吧”。可是,因為是親子之間,所以父母能夠如此坦然接受,并認為這似乎是個例,但在成人的人際關系中,對自己的想法無法被人接納卻還抱樂觀態(tài)度的情況并不少見。

在例子(3)中,對于說不喜歡母親的孩子,母親拍了他一巴掌并說“別說大話啦”。這乍一看似乎有些反應過度,但比起例子(2)中母親的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在明確表明自己的想法這一點上,也可以說是有值得提倡之處。例子(2)中的母親態(tài)度很不明確,她是會放縱孩子,還是會懲罰孩子,或者是假裝不在乎,根本看不出來。孩子還需要再花些時間才能夠弄清楚母親將他置于什么立場,也就是賦予什么樣的屬性。不管怎么說,例子(2)中的母親以及拍了孩子一巴掌的例子(3)中的母親都是將孩子作為與母親相互獨立的存在來對待,兩位母親的反應雖然有所不同,但孩子都可以從中得知自己能夠?qū)δ赣H產(chǎn)生影響。

頗有意思的是例子(4)。對此,萊因醫(yī)生做了如下說明。

“在例子(4)中,母親根本不聽孩子的感受,通過將孩子的表達無效化來對其進行回擊。這種類型的屬性賦予往往會將當事人實際體會到的感情非現(xiàn)實化。在這樣的方式之下,‘真實聯(lián)系’被隱藏起來,‘虛假聯(lián)系’則被制造出來。”

這類父母往往會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解釋孩子所說的不喜歡父母之類的話,并試圖將孩子想要脫離父母這一事實無效化。

即便事實上孩子并不想脫離父母,父母與孩子本質(zhì)上也是相互分離的個體。可是,有的父母卻往往想要通過對孩子進行屬性賦予來制造出“虛假聯(lián)系”,并試圖據(jù)此消除兩者之間的隔閡。

例子(4)中的母親就是想要將孩子所說的不喜歡母親加以無效化。被母親理解為“你實際上愛我”的孩子無法順利成為他者,即便那是母親的觀念。在母親看來,母親的世界并不存在他者。或者,母親會制造出一個只有虛構的他者存在的世界。

在這種情況下,說“我知道你實際上很愛我”的母親所加給孩子的屬性賦予事實上等同于“你要愛我”之類的命令。無法正視孩子不愛自己這一現(xiàn)實的母親往往會忍不住對孩子進行這樣的屬性賦予。因為,孩子不愛自己這樣的事實會挫傷母親的自尊心,動搖母親的優(yōu)越感。但是,孩子并非“物品”,他們擁有自己的想法。因此,不管父母怎么解釋,都無法支配孩子。

并且,如前所述,屬性賦予之所以無效,是因為人或世界遠遠超出“理解”。就剛才的例子來講,孩子未必就一定會愛父母。可是,父母即便看到了自己不被孩子喜愛這一事實,往往也會按照自己的意愿將其屬性化。

可是,即使對不如自己所愿者進行屬性賦予,很多情況下也會與現(xiàn)實相脫離。不被孩子喜愛的母親即便認為“我知道你實際上很愛我”,孩子也只會為此感到困惑。被那么說的孩子也并不會認為父母明白自己的一切。他們反而會非常吃驚,并反擊式地說“那不可能”。可如果是被嬌慣的孩子,雖然也會那般反擊,但實際上卻有可能認為自己就像父母所說的那樣愛父母。

孩子應該抵制來自父母的屬性賦予。屬性賦予就是事實上的命令,所以不能屈從于那種命令。因為,孩子并不是為了滿足父母期待而活。

前面是以親子關系為例進行思考的,但上述道理適用于所有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秩序等不應該被自上而下式地進行屬性賦予。過度強調(diào)一致性、很難提出不同意見的共同體所需要的是萊因醫(yī)生所講的“真實聯(lián)系”,而非“虛假聯(lián)系”。

三木清在《不可言說的哲學》中引用了耶穌的一段話:

“不要以為我是為了播撒和平而來到這個世上!我所帶來的不是和平,而是刀劍!我來到這個世上是為了引導兒子脫離父親,女兒脫離母親,媳婦脫離婆婆!”

這是引自《馬太福音》的一段話。來到這個世上不是為了播撒“和平”,而是為了帶來“刀劍”,為了分離開親子、婆媳,這是何其激烈的話語!

孩子如果毫不質(zhì)疑地順從父母,雖然親子關系好像沒有任何問題,但因為雙方顧慮對方對自己的看法而無法說出應該說的話,就稱不上是真實的聯(lián)系。

相反,倘若孩子能夠率直地講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小心翼翼地去揣摩父母的心情,雖然親子關系或許會出現(xiàn)不融洽之處,但這是真實的聯(lián)系。這就是耶穌所說的帶來“刀劍”,“分離”父母和孩子之間聯(lián)系的意思。

即便是表面上的關系良好,但為了雙方之間的聯(lián)系能夠發(fā)展為真實的聯(lián)系,也必須經(jīng)歷這樣一個過程。

不過,人們也并不是必須要向關系中投以“刀劍”。孩子需要意識到父母隱藏在愛之名義下的支配,但這并不意味著親子之間就一定要發(fā)生激烈的沖突。

兒子上小學的時候曾經(jīng)到祖父家里去住。出發(fā)的時候,兒子嘟囔道:“這下我就可以離開媽媽了!”

對于孩子脫離父母這件事,父母如果能夠坦然接受,那就不需要“刀劍”的介入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陵川县| 静海县| 临洮县| 金湖县| 马山县| 太白县| 宝清县| 武陟县| 潮州市| 永福县| 盐边县| 连州市| 油尖旺区| SHOW| 平乡县| 高阳县| 台江县| 桑植县| 菏泽市| 崇明县| 黄陵县| 永寿县| 霞浦县| 通河县| 广宗县| 台南县| 江油市| 安陆市| 新闻| 康马县| 隆尧县| 如皋市| 治县。| 霍城县| 平顶山市| 教育| 胶南市| 库尔勒市| 太湖县| 贵州省| 渭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