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圓融:星云大師的人生哲學(xué)課
最新章節(jié)
- 第8章 雖活在世俗中,但要有無畏世俗的心
- 第7章 成功道路漫漫,莫爭一時輸贏
- 第6章 交友講隨緣,成功離不開好人緣
- 第5章 富足的人生要兼有內(nèi)財與外財
- 第4章 事業(yè)是一個人三分之二的生命
- 第3章 人世多坎坷,有舍有得圓融處世
第1章 幸福的生活來自于心的平和
幸福是什么?是富有嗎?是事業(yè)嗎?都不是。幸福的感覺來自于平和的心態(tài)。佛教追求平和、自然,內(nèi)心平和,幸福就會離我們很近。星云大師認為,平和是待人處事的一種態(tài)度,外現(xiàn)是寬容,內(nèi)涵是冷靜,平和的人,熱情而不做作,忠誠而不虛偽。擁有這樣的好心態(tài),會讓我們體驗到更多生活的精彩和樂趣。
學(xué)會知足才會富足
富而不知足,是亦為貧苦。雖貧而知足,是則第一富。
——星云大師引自《佛所行贊》卷五
星云大師說:“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萬事萬物,知足常樂。有一顆知足的心,是真正的喜悅、真正的寧靜、真正的幸福。”生活中有許多令人幸福的東西,可我們卻變得越來越不幸福。究其原因,就是沒有一顆知足的心。
八仙中的張果老,每天都要游走一趟民間尋訪度化。
一天,他來到一個村子,在村口看見一對年老的夫婦在賣水果。借著買水果,張果老和老夫婦聊了起來。
“你們的日子過得怎么樣啊?”張果老問。老夫婦嘆口氣,回答:“很貧困。”
“那你們有什么愿望嗎?”張果老接著問。老夫婦想了想,回答:“如果能夠開一家酒館,日子就好過了。”
這個愿望對張果老而言很簡單,于是他告訴老夫婦:
“在這個村子的后山上,有一塊大石頭,遠遠看去,像是一只猴子蹲在那里。在這塊石頭旁,有三個泉眼,因為無人理會,泉眼已經(jīng)被塵土覆蓋。只要你們把塵土清理掉,泉眼就能夠流出有酒香味的水來。”說完,張果老又給了老夫婦一個葫蘆,并囑咐他們要用這個葫蘆來裝水。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夫婦二人就爬上了山,找到了張果老所說的那塊石頭,然后清理了石頭旁的泉眼,果真有酒香味的水流出來。老夫婦大喜過望,立刻裝了一葫蘆水回到村子中賣。太陽下山的時候,一葫蘆的水也賣完了。
就這樣,他們每天都上山裝水回來賣,日子越過越好。
一年后,張果老再次來到這個村子,看到了這對老夫婦。張果老問道:“你們現(xiàn)在的生活怎么樣啊?”老夫婦回答:“日子嘛,勉強過得,就是沒有酒糟,要是有酒糟就可以喂豬了,這樣就更好了。”
張果老聽后,一邊搖頭一邊說:“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清水當酒賣,還嫌沒有糟。”說完就離開了。第二天,老夫婦再次上山,發(fā)現(xiàn)泉眼已經(jīng)枯竭,再也不會涌出有酒香味的水了。
不知足的人,永遠無法體會到富足的感覺。佛陀曾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尤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在大千世界中,作為一個普通人,不可能沒有任何欲望,有欲望就會不知足,關(guān)鍵在于用什么態(tài)度去對待。
一天,朱慈目居士去拜訪佛光法師。見到佛光法師后,朱慈目居士便說:
“大師,我虔誠地拜佛二十余載,最近感覺自己在持佛號的時候和往常有所不同,卻參悟不出其中的緣由,希望大師能夠指點一二。”
佛光法師聽后,問道:“你感覺什么地方不一樣呢?”
“過去我能夠感覺到心中有佛性,即便不會表述出來,但是心中的佛聲仍舊綿綿不絕。就算是在不持佛號的時候,佛聲也不會消失。”朱慈目居士回答道。
“這說明你念佛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的境界,是一件好事啊!”佛光法師高興地說。
“但是現(xiàn)在卻感覺不到了,佛聲消失了,這讓我十分困惑。似乎我的真心消失了,每當想到這,我心里就會極度恐慌和不安。”朱慈目居士沮喪地回答。
這讓佛光法師十分疑惑:“真心怎么會消失呢?”
朱慈目居士表情痛苦地說:“我也不知道。我現(xiàn)在只想找回與佛之間那種心心相印的感覺。但是不管我使用什么方法都找不回來,這實在讓我太痛苦了。
法師,您能告訴我怎樣才能找回來嗎?”
佛光法師聽后,笑著說:“真心就在你的身上。”
“可我為什么感覺不到呢?”朱慈目居士不解地問道。
“因為你的貪念太多了,你總是妄想得到一些東西,所以真心就離開了你。”佛光法師說,“正如永嘉大師所言,‘君不見:絕學(xué)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朱慈目居士聽后,若有所思,似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知足,是在認為自己能做到的能力范圍內(nèi)循序漸進,不把過多不可能實現(xiàn)的目標強加在自己身上。誠然,人不能沒有追求,也不能失去堅持實現(xiàn)理想的信念。但是,需要適可而止,如果任何事情都要不惜代價,甚至是不擇手段地去實現(xiàn),那生活就會變得十分苦累,內(nèi)心也無法感覺到幸福。
做一個知足的人,就算看到一草一木,也像看到了風(fēng)光美景,感到滿足和快樂。做一個知足的人,在平凡清淡中,過著安詳而有意義的生活,真切地體驗內(nèi)心的富足。
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
佛教言:“如是因,必得如是果。”真正的勇者,沒有多年的修心養(yǎng)性,是不容易成功的。
——星云大師
在當今充滿競爭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的內(nèi)心想要保持寧靜的狀態(tài),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
人心浮躁、人情淡薄,失信與背叛,太多的虛偽、欺侮和詐騙讓人們的內(nèi)心無法平靜,這自然就無法進入空寂的境界。
星云大師建議人們,每天起碼保有十分鐘的寧靜,讓精神有喘一口氣的閑暇,有一個可以讓陽光照進來的間隙,給內(nèi)心一片清凈之地。當年在菩提樹下悟道時,佛陀就悟到眾生沉迷不悟、在六道中輪回的主要原因就是被妄想掩蓋了佛性。佛陀在后來說法傳道的四十九年中,講得最多的,就是希望人們消除妄想,不胡思亂想。佛經(jīng)上講八萬四千種法門,不管是念佛還是拜佛,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人修煉寧靜,不胡思亂想。
一位婆羅門的教徒十分信奉佛陀。一日,他特地去拜訪佛陀,在頂禮膜拜之后,他對佛陀說:“尊敬的佛陀,我雖然不是您的弟子,但是一直以來都很尊敬您、仰慕您。我學(xué)習(xí)了十幾年的知識,心里一直有一個結(jié),希望您能夠給予指點。”
“眾生平等,真理都是共通的,你能夠這么好學(xué),我十分高興,有什么問題你就盡管提出來吧。”佛陀慈祥地回答。
“我覺得人心是非常矛盾的,這讓我十分困惑。”教徒說出了自己內(nèi)心的疑惑。
佛陀聽后,沒有直接回答教徒的問題,而是指著一盆水說:“你看看這盆水,從里面你看到了什么?”
教徒俯身看向水中,看到水中清晰地倒映著自己的臉。于是他回答說:
“我看到了自己的臉。”
“那如果你現(xiàn)在把一些紅的、藍的、綠的染料放進水中,你還能看到自己的臉嗎?”佛陀問。
“當然不可能了,水已經(jīng)渾濁了,怎么還能夠看到自己的臉呢?”教徒回答。
“那如果把這盆水放在熱爐上加熱呢?”佛陀繼續(xù)問道。
“那更加不能了,水盆放在熱爐上,水在沸騰的時候,會不斷翻滾,不斷冒出水蒸氣,怎么能夠看到自己的臉呢?”教徒回答。
佛陀聽后,把教徒領(lǐng)到了院子中,指著院子中央的水池說:“你看這個水池中,能夠看到你的臉嗎?”
教徒走過去,看到水池中的水雖然是靜止的,也是干凈的,但是水中有許多青苔和浮游生物,連池底都看不到,更不能看到自己的臉了,于是如實向佛陀稟告。
這時,佛陀才開始回答教徒的問題:“道理都是一樣的,清澈的水就像是一面鏡子,可以將你的面目清楚地映出來,不僅是你,水旁邊的景物也會倒映在水中。這是因為水是十分干凈的。人的心也是如此,當心中沒有雜亂的想法,沒有煩惱滋生的時候,你就能感覺到清凈自性。這個時候你所看到的,你所分析的事物都是正確的,這就是‘從心出口’所要闡述的道理。但是,當你的心中有了欲念和煩惱時,就像是加入了染料的水,就有了想要染色這種欲望和煩惱,這會使你看不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就算心中看起來非常平靜,但是存在煩惱的根源,就像是平靜的池水中生長著青苔和浮游生物,也讓你不能看清外面的世界。”
稍作停頓后,佛陀繼續(xù)說:“人心中哪怕只存在一點點煩惱,就好像無名火一樣,當‘色’燃燒起來后,‘水’就會沸騰,當然無法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了。”
佛陀的一番話,使婆羅門的教徒頓時醒悟,原來矛盾的不是人性,而是自己的內(nèi)心。欲念就好像是混濁的色彩,煩惱就好像是火,使自己看不到一個清凈的世界。如果自己的內(nèi)心明朗,信念靜止,則可去除雜念,遠離煩惱。
佛陀的心清澈明凈,所以他能夠明了世間一切道理和真相。對于普通人而言,一旦受到世俗的干擾,就很難再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不可能像佛陀一樣遠離紅塵,做一個局外人。
但是我們可以像星云大師說的那樣,每天留出一些時間,暫時讓自己解脫出來,做個局外人,修煉內(nèi)心的寧靜,勇敢地面對現(xiàn)實,克服內(nèi)心的煩惱,讓內(nèi)心達到放松、釋然、坦然的空寂境界。
化怨氣為力氣,變生氣為爭氣
人的生命就在一口氣的呼吸之間,一口氣上不來,人的這次生命就結(jié)束了。
——星云大師
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生氣抱怨也是在所難免,但是生氣和抱怨不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會對人的身心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早晨上班因為堵車而生氣,會影響一整天的工作效率;因為工作不順利而抱怨,則會降低自己對生活的熱情。
佛教的禪法中教人通過打坐來調(diào)身、調(diào)息、調(diào)心,其中調(diào)息就是調(diào)氣。遇到讓自己生氣的事情,要懂得調(diào)理,不要讓怒氣影響到自己。因為生氣就像是惡魔附身,使人變得面目可憎。
一位千金小姐雖久居深閨,但因貌美如花,所以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上門提親的人踩斷了門檻,也未能抱得美人歸。
一日,眾男子聽說這位小姐要到佛堂祈福,于是都早早來到佛堂門外等候,希望能夠一睹芳容。沒想到那日拜佛祈福的人很多,千金小姐坐在轎子中等了半個多時辰,也未能進入佛堂。
這時,隨行的小丫鬟倒了一杯茶水給坐在轎子中的小姐,豈料小姐一手將茶杯扔到了轎子外,然后跨出轎子,用手指著丫鬟的額頭數(shù)落道:“你看不見驕陽似火嗎?還要讓我喝這么熱的茶水,想熱死我嗎?真是長了個笨腦袋。”
罵完后,小姐又狠狠瞪了丫鬟一眼,才緩緩走進轎子,姿態(tài)自然是婀娜多姿,但她不知道自己女神般的形象在她罵丫鬟的那一刻就蕩然無存了。在那些男子眼中,她的柳葉眉更似兩把劍,含情杏眼更似兩個風(fēng)火輪,櫻桃小口變成了血盆大口。
凡是見過此景的男子,再也沒有人愿意到小姐家提親。漸漸地,傳言中的千金小姐由絕色美女變成了戴著人皮面具的母夜叉,沒人敢娶了。
縱然是面若桃花,生氣起來也會恐怖萬分。有的人在生氣時,面紅耳赤,大吵大鬧,在張開嘴巴的同時,也關(guān)上了自己的智慧之門,這實在是對待人生的下下之策。能夠做到別人生氣我不氣,是人生的一種境界。有徒弟曾問星云大師:“如何才能做到不生氣呢?”星云大師說:“生氣表示沒有力量,因此化解生氣最好的辦法就是爭氣。”
一個秀才出身的年輕人在衙門里當差,自認為滿腹經(jīng)綸,卻遲遲得不到重用。因此,他總是生氣抱怨。
一天,他在登山的途中遇到一位老者,出于善心,年輕人一路攙扶著老者上山。到了山頂后,老者對年輕人說:“你這一路都是悶悶不樂的,似乎有什么心事?”年輕人驚異于老者的洞察力,心想老者必定是非同一般的人,于是對老者說出了自己受到的不公待遇。
老者聽后,笑著從地上撿起一塊石頭,向遠處的平地扔去。眨眼間,這塊石頭就落在一堆石頭中不見了蹤影。然后老者對年輕人說:“你能找到我剛剛丟過去的石頭嗎?”年輕人在石頭堆旁看了很久,也不能確定老者究竟丟了哪塊石頭過來,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到老者身邊。
接著,老者又從懷中取出一顆閃閃發(fā)亮的寶石,然后用力丟到石頭堆中,再讓年輕人去找。這一次,年輕人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寶石尋回。并且他領(lǐng)會了老者向他傳授的道理:當自己只是一塊石頭時,生氣抱怨只是徒勞,想要迅速脫穎而出得到賞識,就要讓自己成為一顆耀眼的寶石。
從小,父母長輩就會對我們說,凡事都要爭口氣,不管是學(xué)習(xí)還是工作,各方面都要有所建樹,做個有出息的人。當自身沒有任何閃光點時,我們沒有權(quán)利抱怨。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內(nèi)在實力和修養(yǎng),才能得到他人的認可和尊重。但這里所指的爭氣,并不是讓人們爭得第一第二,而是要人們成為沉穩(wěn)、能夠吃苦的人,不要因為一些小事而生氣。
然而,對于修養(yǎng)還沒有達到一定境界的人而言,生氣是難以自控的行為。
那么適當?shù)纳鷼鈩t可以幫助他們發(fā)泄一部分不良情緒。但是切記不要慪氣,因為慪氣是生悶氣,氣沒有出處,悶在心中會傷害自己。
有位哲學(xué)家曾教人們每天數(shù)自己生氣的次數(shù),例如,第一天生氣三次,第二天生氣一次,第三天沒有生氣……然后是兩天生氣一次,三天生氣一次……隨著生氣的次數(shù)不斷減少,自己的修養(yǎng)也在不斷地提高,這是調(diào)理生氣很有效的方法。
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化怨氣為力氣,變生氣為爭氣,擁有“山不過來我就過去”的胸懷,少一點生氣,多一些微笑。
忍耐是力量的象征
色身的病苦不是真苦,只要我們肯忍耐,自然就有力量去承擔(dān)一切病苦,而在病時不覺病,苦時不覺苦,自覺忍耐的力量可以應(yīng)付一切。
——星云大師
俗話說:“忍一時風(fēng)平浪靜。”忍耐,是佛家弟子在修行時必須做到的六度中的一度。只有做到忍耐,才可以什么事都能做到。因為有忍才能殷勤精進,才會有進步。
星云大師說,忍不但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也是佛教所有修行中的最大修行,那些無量的功德,均在于一個“忍”字。
閔子騫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名損。母親在他幼年時期便去世了,父親為了照顧他,又娶了一個妻子。
然而,后母對閔子騫并不好,尤其是當自己生了兩個孩子之后,她把全部的愛都傾注在了親生兒子身上。冬天到了,后母給兩個弟弟用棉花做了厚厚的棉衣,卻給閔子騫用蘆花做棉衣。蘆花做的棉衣看起來很厚,實際上卻絲毫抵擋不住風(fēng)寒。一日,寒風(fēng)凜冽,父親讓閔子騫陪自己外出辦事,并讓他駕馬車。馬車跑起來后,寒風(fēng)吹透了“棉衣”,閔子騫凍得瑟瑟發(fā)抖。
父親見閔子騫穿著如此厚的棉衣,卻如此之冷,感到十分不解。于是他用手去摸閔子騫身上的棉衣,發(fā)現(xiàn)有些異樣,便揮刀將棉衣劃了一個口子,露出了里面的蘆花。回家后,父親立刻叫來閔子騫的兩個弟弟,看到他們穿著貨真價實的棉衣后,明白了一切。于是父親對后母說:“我娶你,本是希望你能夠照顧好我的兒子,沒想到你卻如此狠心地對待他。你不配當一個母親,你走吧!”
閔子騫聽到父親的話后,立刻跪在地上祈求父親不要趕后母走,并對父親說:“有后母在,只有我一個人挨餓受凍;如果后母走了,我和兩個弟弟都要挨餓受凍了。”后母聽到閔子騫的話,悔不當初,當即表示以后一定把閔子騫當自己的親生兒子一般。
閔子騫用忍耐換回了后母的悔悟,如果生活中的每個人都能像閔子騫一樣,那將會減少許多因為斤斤計較而發(fā)生的沖突。正如佛陀所說:“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可以見得,忍耐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課。孔子所說“小不忍則亂大謀”,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歷史上因為忍辱而成就了一番事業(yè)的,還有唐宣宗李忱。
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是唐憲宗的第十三個兒子,長慶元年三月被封為光王。李怡的母親本是一個地方軍閥的妾,該軍閥被鏟除后,她被收入宮中,成為郭貴妃的侍女,后來得到唐憲宗的寵幸,生下了李怡。憲宗皇帝駕崩得早,李怡與他母親在為了權(quán)力而明爭暗斗的皇宮中危機重重。李怡只能通過裝瘋賣傻得以韜光養(yǎng)晦,同時保全自己的性命。即便是如此低調(diào),他仍舊不能消除文宗、武宗兩位皇帝對他的芥蒂,時時要忍受來自侄子們的猜忌、排斥和打壓,還要小心翼翼地不讓兩個侄子抓到任何把柄,置自己于死地,處境可謂是苦不堪言。
唐武宗繼位后,李怡為了保全自己,離開了皇宮這個是非之地。在民間,李怡顛沛流離,日子過得很清苦。卻也正因為如此,他體會到了民間的疾苦,這更加堅定了他心中的志向。李怡效仿孔明隱逸于隆中,太公閑釣于渭水,積累實力。
唐武宗彌留之際,把李怡立為皇太叔,并更名李忱,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
李忱終于在847 年即位,成為唐宣宗。在此之前,李忱一直裝糊涂,表現(xiàn)出無能癡呆的一面,忍耐著種種不公平的待遇,而這些都為他后來成大器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能夠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必定能夠成為人上之人。《金剛經(jīng)》中所講到的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去四肢,心中卻沒有一絲嗔恨。這位忍辱仙人,就是佛陀的前世。真正的忍耐是力量的象征,就如星云大師所說:“人要有力量才不會被人打倒,其中最重要的是忍耐的力量。忍耐力強的人,不因一時一人一言而影響自己的情緒。”
忍字心頭一把刀,忍耐是一件讓人十分難受的事情,可它卻是對一個人智慧和毅力的考驗,是成就大事不可或缺的能力。只有學(xué)會忍耐,才能練就無敵的力量。
做一個豁達的人,從容自如
假如能把宇宙天地、虛空萬物都視為我的,用般若去分析世間的真相,慢慢地就能進入到觀自在。
——星云大師
人們常說:“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心。”若一個人的心中能夠容納天地,那對他而言,這個世界上便沒有能使他傷神之事。因為心胸寬廣的人,就好比彈簧,不但具有能屈的柔性,也具有拉伸的韌性,在面對厄運和困頓時,能夠讓自己不急不躁,保持內(nèi)心的淡然。
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心胸寬廣的人更容易與他人和睦相處。因為在困境中,他們能夠與人共患難,團結(jié)一致戰(zhàn)勝困難。從古至今,那些因為一些小事就斤斤計較,對于他人的無心之過也要耿耿于懷的人,都不會有所成就。
相反,只要是胸懷大志、目光長遠、心胸博大的人,都會成就一番事業(yè)。
郭沫若和魯迅都是我國著名的文學(xué)家,他們之間還曾通過筆墨相譏。魯迅去世后,許多人對他進行“筆尖圍剿”,給他扣了種種莫須有的罪名,攻擊他的籍貫、年齡、態(tài)度、氣量,說他是一個尖酸刻薄、冥頑不靈的老頭子,一個跟不上時代的落伍者。
而此刻的郭沫若卻沒有像有些人一樣,對魯迅進行“鞭尸”,反而站出來為魯迅說話,捍衛(wèi)魯迅的精神,并表示自己為曾經(jīng)和魯迅之間的矛盾而深深自責(zé)。
他曾十分誠懇地對他人說:“魯迅先生在世時,罵了我一輩子,現(xiàn)在先生不在了,我要恭維他一輩子。”且不說郭沫若的作品如何,只看郭沫若的為人,也足以讓人敬佩。
具備這樣的心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要求我們時時刻刻控制自己的欲望。沒有了那么多的欲望,才不會為了一己之利與人爭、與人搶、與人斗,也不會用苛刻的標準去要求他人,會做到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如此一來,人才能夠越來越大度,即便是遭受了他人的誤解和指責(zé),也會冷靜面對,而不是不依不饒,將事情擴大化。大度之人,能夠?qū)⒆约旱男膽B(tài)調(diào)整在最合適的位置。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使自己成為大度之人,將自己的心想象成遼闊的天空,可以讓蒼鷹無拘無束地翱翔。這樣的我們,才不會因為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而動搖內(nèi)心堅定的信念。反之,心胸狹窄只會讓我們著眼于一些蠅頭小利,為自己的生活增添無盡的煩惱。
一日,小和尚智聰與師父下山采購水果。在水果攤上,一個顧客一邊挑挑揀揀,一邊抱怨水果的質(zhì)量不好卻要價很高。但是攤主一直笑臉相迎,說道:
“這位大哥,我們這兒的水果都是走空運的,已經(jīng)很新鮮了,如果您覺得不合心意,可以到別家再轉(zhuǎn)轉(zhuǎn)。”
但是這位顧客卻不肯,說:“便宜點兒吧,三塊錢一斤,我多買點兒,要是不能便宜就不買了。”
攤主說:“如果我以這個價錢賣給你,那也太對不起之前買走水果的人了。”
顧客把臉一揚,說:“那就是你的事情了。現(xiàn)在我覺得你的水果不好,就要以這個價錢買。”
面對說話如此無禮的顧客,攤主也不生氣,依舊笑著說:“咱們這都是進口水果,路途遙遠,碰傷一點兒是在所難免的,我可以保證,絕對不會影響食用。”話已至此,顧客再也不好說什么,加上攤主一直態(tài)度誠懇,于是不再砍價,以攤主給出的價格,買下了水果。
小和尚將這一切看在眼里,心里暗暗替老實的攤主不服氣,為什么他要一直忍讓呢?這個顧客不買,自然有人會買。師父似乎看出了小和尚的疑惑,笑著對他說:“天地在心間,何處不春風(fēng)!”小和尚聽了,心中的疑惑頓時解開了:是啊,能把天地都裝在自己心里的人,不管在哪里都能夠感受到春風(fēng)拂面般的溫暖,他還會計較他人對自己的挑剔嗎?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像故事中的攤主一樣,讓自己的內(nèi)心充滿快樂。
如此,不管外界的環(huán)境多么惡劣,都不會侵蝕到我們的內(nèi)心。快樂與否,在于我們自己,而不是任由他人決定。做一個豁達的人,這樣才能在慌亂中從容自如,在憂愁中尋找到快樂,在艱難時依舊不放棄拼搏,在得意時能夠保持低調(diào)。
正如佛教所宣揚的精神,天堂也好,地獄也罷,一切都由心生。因此,在禪師眼中,佛的陣地是無處不在的,因為一切都在他們心中。
用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不圓滿
在這個“一半一半”的世界里,想要求百分之百的圓滿,幾乎是不可能的。
——星云大師
每個人都在追求完美,希望能夠擁有圓滿的人生。然而,世界本來就是不完美的,又怎么會存在完美呢?星云大師說,太圓滿、太美好容易遭忌,而有所缺陷反而能夠“因禍得福”。
一個人因為遭遇了變故,下身癱瘓,下半生只能在輪椅上度過。此人無法承受打擊,想要輕生。在最后關(guān)頭,佛祖出現(xiàn)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如此不珍惜性命。此人哭著回答:“我現(xiàn)在連路都走不了,凡事都要別人幫忙,成了廢人,活著對我而言簡直太痛苦了。”
佛祖聽后,把他帶到了大街上,指著一個雙目失明,要依靠拐杖才能行走的人說:“與他相比,你依舊能夠看到美麗的景色。”然后又指著一個被人割掉了舌頭,只能靠雙手比畫著和人交流的人說:“和他相比,你還能說話。”
接著,又指著一個努力看著他人嘴型,卻依舊不知道對方在說什么的人說:“和他相比,你還能夠聽見聲音。而你的雙手還會因為失去了雙腿而變得更加有力和靈活,這難道不是一種優(yōu)勢嗎?”
此人聽了佛祖的話,放棄了輕生的念頭,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
在這個世界上,身體存在缺陷的人比比皆是,星云大師鼓勵身體有缺陷的人,要樂觀而積極地生活。很多時候,缺陷還可以激發(fā)出我們的潛質(zhì),使我們擁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去完善自己。
很久以前,有一個王后生下了一個女兒,但是這個女兒卻長得極為丑陋,甚至有些不像人類。王宮中有人看到她,竟以為是見到了怪物,漸漸地便有了王宮鬧鬼的傳聞。
為了消除恐慌,同時也為了維護王族的面子,國王不得不命人將公主看管起來,不許讓外人看見。可憐的小公主終日被關(guān)在一個小屋子中,雖然有吃有住,但是卻一點兒都不快樂。轉(zhuǎn)眼間,公主長大了,國王開始為公主的婚事忙碌。他命人到全國各地去打聽,希望能夠找一個名門望族出身的男人,這樣才配得上公主王族的身份。但這樣的男人一定會嫌棄公主樣貌丑陋,所以此人必須是家道中落,最好是生活困窘的人。
經(jīng)過多方打聽,國王終于物色到一個人選,對方是一個誠實可靠的人,國王毫不隱瞞地對他說了公主的實情,同時許諾會給他建造一座豪華的宮殿,賞賜黃金萬兩,只要他不將公主的樣子傳與外人知道。年輕人答應(yīng)了國王的要求,成為駙馬。
婚后,駙馬經(jīng)常把公主鎖在家中,自己一人參加各種各樣的聚會。時間長了,很多關(guān)于公主的流言飛語傳播開來,人們對她的樣貌好奇不已,總是想趁機目睹一下公主的樣子,可是每次都被駙馬巧妙地拒絕了。
公主常年獨守在宮殿中,內(nèi)心十分煩悶,父母不喜歡她,丈夫也不愛她,公主便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參禪誦經(jīng)上。日積月累,禪宗使公主的內(nèi)心清澈見底,端莊的氣質(zhì)日益顯現(xiàn),曾經(jīng)丑陋的樣貌漸漸有所轉(zhuǎn)變。一日,眾人故意灌醉駙馬,從駙馬身上偷取了鑰匙,打開了宮殿的大門。當他們看到落落大方的公主站在他們面前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公主雖然算不上傾國傾城,但是那高貴優(yōu)雅的氣質(zhì)足以讓人過目不忘。
駙馬酒醒后立即趕回家,看到很少親近的公主,不敢相信這就是自己娶進門的妻子。就連國王和王后也不敢相信,曾經(jīng)丑陋的女兒,現(xiàn)在竟變得如此美貌。
沒有人可以做到完美無瑕,正是因為有缺陷,才能清醒地認識自我,激發(fā)同命運斗爭的精神和勇氣。對待自身的缺陷是如此,對待人生的不圓滿也是如此。
一位老伯坐在路邊,似乎遇到了什么煩心事,一直眉頭緊鎖,正巧被路過的佛陀看見。佛陀便走過去問道:“施主有什么煩惱嗎?”
“不瞞大師,我現(xiàn)在煩惱極了。我家母牛剛剛生了一頭小牛,本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但是前幾天母牛帶著小牛出去吃草,小牛走失了,母牛擔(dān)心小牛,已經(jīng)連續(xù)好幾天不吃不喝了。我找遍了整個山坡,也沒看見小牛的蹤影,真是活活急煞人啊!”老伯唉聲嘆氣地訴說道。
佛陀聽后寬慰老伯道:“你大可不必為此事煩惱。”老伯卻認為佛陀不夠理解他,十分不高興地說:“你是出家人,六根清凈,不會理解我們普通人的煩惱。”
“看來你心里惦念的東西很多了?”佛陀問道。“那當然了,我們凡夫俗子誰沒點牽掛呢?除了牛以外,我擔(dān)心的事情還多著呢!我家老老少少十幾口人,莊稼的收成卻一年不如一年,今年說不定連肚子都吃不飽了。”老伯回答。
“似乎你的煩惱很多,其實不過是一頭牛,一片地,一個家而已。而我卻要擔(dān)心普天之下的所有家庭,耕作普天之下眾生的心靈。我每天都要煩惱怎樣才能讓天下蒼生平安幸福地度過一生。你說是你的煩惱多,還是我的煩惱多呢?”老伯聽完佛陀這一番話后,幡然醒悟,頓時覺得自己那點煩惱不算什么。
這時,佛陀又說:“雖然我的煩惱很多,但是我卻從來不覺得這是煩惱,因為我的胸懷能夠容納天下,天下也能將我容納,‘有’和‘無’對我而言沒有什么區(qū)別。而你卻過分在意‘無’,忽略了‘有’,所以你才感到苦惱不堪。”
佛陀的提點使老伯的內(nèi)心明朗起來,煩悶也隨之消失,于是高高興興地回家去了。
星云大師認為,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有的對苦樂太計較,被苦樂所牽制;有的對榮辱太計較,被榮辱所牽制;有的對得失太計較,被得失所牽制。
人生的不如意隨處可見,也正是這些不如意的存在,才能映襯出所擁有的幸福和美好是多么重要。因此,最好的辦法不是追求圓滿,而是用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不圓滿。
不要活在別人的眼光中
一味地接受別人的好惡,是無知的表現(xiàn)。
——星云大師
經(jīng)常聽到人們抱怨:“活著真累!”既然活著這么累,為什么還要選擇活著呢?這就在于累的真正原因不是生活本身,而是沒有擺正思想,將自己置身在了一個“累”的環(huán)境中,也就是活在別人的眼光中。
太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對自己而言是一種負累,每當你決定做一件事情時,都會考慮別人會怎么看你,這樣一來,原本很簡單的事情就會變得復(fù)雜。舉個例子來說,你認為自己穿這件衣服很漂亮,但是身邊有人說另一件更適合你,于是你違心地選擇了另一件。這時,穿衣服不再是為了自己開心,而是為了給別人看。星云大師曾說:“一味地接受別人的好惡,是無知的表現(xiàn)。”
一對父子牽著一匹老馬去趕集,走在途中,兒子有些累了,父親便讓兒子騎在馬上,而自己牽著馬走在前面。
經(jīng)過稻田時,幾個農(nóng)夫正在田間勞作,看到此景后,說:“這兒子太不孝了,自己坐在馬上,讓父親給他牽馬。”
兒子聽到后,認為農(nóng)夫說得很對,感到十分羞愧,連忙跳下馬,讓父親騎在了馬上。沒走多久便到了一個村口,村口有幾個婦女在坐著聊天,見到兒子牽著馬過來,低聲議論起來:“這個當父親的,竟然自己騎馬,讓那么小的兒子幫自己牽馬。”父親聽后,頓時覺得很沒面子,于是連忙跳下馬,與兒子一起牽著馬走。
這時,坐在街邊乞討的叫花子看到了,笑著說:“這爺兒倆真傻,有馬不騎,偏要走路。”父子倆一聽,便一起坐到馬上。快要進城時,看到一位老人,老人看著他們唏噓道:“這父子倆太不人道了,那匹馬已經(jīng)那么老,還要讓它馱著兩個人。”
聽到此話的父子倆相繼從馬上跳下,卻發(fā)現(xiàn)這一路走來,無論他們誰騎在馬上,或者騎不騎馬,都會引來他人的議論,似乎怎樣都不對。父子二人坐在旁邊的石頭上生起悶氣來,怎樣才能既不遭人議論,又能進城趕集呢?
其實別人的議論和這對父子能否進城并沒有直接關(guān)系,甚至是完全沒有關(guān)系,可是這父子倆偏偏將二者聯(lián)系到一起。這看似是一個笑話,卻反映了現(xiàn)實中太多人的心態(tài),那就是太在乎別人怎么看自己。活著是為了什么?這一生到底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別人怎么看自己?當我們認真地這樣問過自己后,就能夠知道自己是否因為太過在乎別人的看法,而失去了自己的個性,迷失了自我。
一日,一名叫作釋然的小沙彌正在園子中為花除草,他的師父清水禪師走了過來,問他:“釋然,你愛色嗎?”
釋然聽到師父這樣問,嚇得手中的水壺險些掉在地上,他不知道怎樣回答師父的問題,因為世間萬物,包含色的事物太多了,臉色、美色、菜色、景色,任何一件實物都有屬于自己的顏色。如果直接回答不愛,師父會不會認為自己回答的就是美色,繼而認為自己六根未凈呢?
思來想去之后,釋然顫抖著聲音回答:“不愛!”清水禪師雖然站在一旁,但是釋然內(nèi)心的想法他已經(jīng)猜到了十有八九,他繼續(xù)問道:“你確定你在回答之前已經(jīng)想好了嗎?當你真正面對考驗的時候,你是否還能如此肯定地回答呢?”
這一次,釋然底氣十足地回答:“當然能!”清水禪師聽后,沒有說什么,只是微笑著看著釋然。釋然感到有些奇怪,于是反問道:“師父,那我可以問您一個問題嗎?”得到師父的許可后,釋然問道:“那您愛美色嗎?當您面對美色的誘惑時,您能坦然面對嗎?”
清水禪師聽后,哈哈大笑,說:“我猜你一定會這樣問我。在我看來,再美的美色也不過是經(jīng)過美麗修飾后的皮囊而已,我愛與不愛沒有什么區(qū)別,只要自己在面對時能夠不為所動,又何必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呢?”
只要內(nèi)心的信念足夠堅定,又何必在意他人的看法呢?不管釋然怎樣回答,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評價,有褒有貶。與其被別人的議論所困擾,還不如像禪師一樣,明確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不去在意他人的眼光。
星云大師認為,自己就是自己,即使在這世界上有幾十億人口,你還是你自己。活在別人的眼光里,你就不再是你,而是他人眼光和議論的傀儡,這會讓你活得更累、更痛苦。因此,走自己的路,不要管別人怎么說,做一個忠于自己的人。
逆境讓人更冷靜,更容易看清自己的路
人要知道自己,才能改掉缺點,發(fā)揮自己的長處。
——星云大師
當一個人在蹣跚學(xué)步的狀態(tài)時,跌倒是必不可少的過程,而這不過是漫長人生的一個縮影。事實上,人的一生都處在蹣跚學(xué)步中,總會遇到挫折致使自己跌倒。
有人說:“如果跌倒了,不要急著爬起來,看一看周圍有什么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撿起來后再站起來。”處在順境的時間久了,人往往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星云大師認為偶爾經(jīng)歷一下逆境,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路。
首先,在逆境中可以摸索出失敗的原因,總結(jié)經(jīng)驗和教訓(xùn),為自己積累經(jīng)驗。就像是初學(xué)輪滑時,我們無法掌握其中的要領(lǐng),經(jīng)常會掌握不好平衡而摔倒在地。第一次摔倒,我們摸索到在摔倒前降低身體的重心,可以減輕疼痛感;第二次我們知道要盡量向前摔,這樣不會碰撞到頭部……漸漸地我們會從摔倒中得出經(jīng)驗,總結(jié)出雙腳成八字形,雙膝彎曲,更容易保持平衡。就這樣在不停地摔倒中,掌握輪滑的技巧,直到如履平地。
同時,當人身處逆境時,更容易鍛煉自己的意志力。
那些事業(yè)有成的人,大多都有遭遇困境的時候,但是他們在困境中越挫越勇,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來,直到成功。
1854 年年初,曾國藩率湘軍水陸師1.7 萬人在湘潭會師,準備聲討太平天國。大部隊從西邊進攻太平軍,沒想到遭遇了太平軍的猛將石達開,連連戰(zhàn)敗。這令曾國藩十分氣憤,竟要投江自殺,結(jié)果被屬下救了上來。自盡不成,曾國藩只好想辦法取勝。經(jīng)過一番精心的布局,在后來的幾場戰(zhàn)爭中曾國藩取得了勝利,收復(fù)了許多失地。
接著,湘軍兵分三路向東進攻,突破了田家鎮(zhèn)防線,卻未料到被太平軍阻截,長江湘軍水師接連敗退,曾國藩率領(lǐng)殘余部隊退至九江以西的官牌夾,被太平軍圍困。走投無路的曾國藩第二次跳江自殺,再次被屬下救起,最后退守南昌。
這時,朝廷派人來催報戰(zhàn)況,曾國藩無奈之下如實稟報,希望朝廷能夠派人支援,他在信里這樣寫道:“臣屢戰(zhàn)屢敗,有愧圣恩……”他的同僚周中華看后覺得不妥,于是在“屢戰(zhàn)屢敗”四個字后面又加了四個字——“屢敗屢戰(zhàn)”!同樣四個字,顛倒了一下順序,意思卻從敗將變?yōu)榱擞⑿郏芍^是天壤之別。
曾國藩反復(fù)看了幾遍這四個字,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來,笑著對周中華說:
“中華果然是個奇才,同樣的字,你卻能表達出不同的意思,果真是一字千金啊!”周中華聽后淡淡一笑,說:“中華只是游戲文字,不值一提。恩師學(xué)究天人,只是關(guān)心戰(zhàn)事,心不在此。其實百戰(zhàn)艱難,勝敗乃兵家常事,恩師應(yīng)將‘屢敗屢戰(zhàn)’作為座右銘,這樣就能夠逢兇化吉,轉(zhuǎn)敗為勝。”
曾國藩聽后,認為周中華說得很有道理,于是按照周中華的意思將奏折擬好,由此一來,靖港之戰(zhàn)就成了“屢敗”中的一場小敗,而湘潭大捷則變成了他苦心經(jīng)營的成果。當時,在朝廷和太平軍的作戰(zhàn)中,屢吃敗仗,像這樣的勝仗很少,皇上看到奏折十分高興,立即將湖南境內(nèi)巡撫以下的所有官員調(diào)去支援曾國藩。
最后,曾國藩在與太平軍的戰(zhàn)爭中大獲全勝,為清政府立下了汗馬功勞。
從那以后,曾國藩在戰(zhàn)爭中再也不會輕言放棄,一定堅持到最后一刻。
其次,在逆境中,更容易體會到人情冷暖。俗話說:“患難見真情。”有的朋友只在我們順利時和我們關(guān)系密切,一旦我們遭遇了逆境,他們便揚長而去;而有的朋友,平時很少往來,但是在我們身處逆境時,給予我們安慰和幫助。是否是真心的朋友,在逆境中才能夠看出來。
最后,逆境是獲得成功的臺階。人們常說:“失敗乃成功之母。”蘇秦未得到功名時回家,家人都不予理睬,使蘇秦心中很是不快,只好把一腔怨氣化為力氣,拼命讀書,在得到《太公陰符》后,更是用心鉆研,最終獲佩六國相印。
所以,即便是身處逆境,也不要因此而氣餒,星云大師鼓勵所有身處逆境的人,要在跌倒后勇敢地站起來,這樣才能看到成功向我們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