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計較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生活哲學課
- (日)岸見一郎
- 2672字
- 2023-07-24 19:00:25
自己的價值豈能由他人來決定
我小時候,祖父經常說:“你是一個聰明孩子。”聽到祖父這么說我肯定會很高興,但這話對我的人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你是一個聰明孩子”中的“聰明孩子”是一種“屬性”。
屬性就是事物或人所具有的特征/性質。“那花很美麗”中的“美麗”就是屬性(屬于花的性質)。如果是說人,姿容或學歷等就是屬性。
精神科醫生萊因用“屬性化”或“屬性賦予”這樣的詞語來說明人對自己或世界的理解或解釋。
“你是一個聰明孩子”是祖父賦予我的屬性,也就是賦予了我“聰明孩子”這一屬性。倘若僅僅是這樣的話倒也沒有問題,但萊因醫生卻說這種屬性會“限定并將人置于某種特定處境之中”。這又是什么意思呢?
即便是同樣的花,也會有人認為漂亮,而有人認為不漂亮。同理,關于人的屬性賦予也會因人而異。
如果我自己也能認同祖父對我的屬性賦予,或許我會很高興。但是,那時候,我也許并不理解祖父所賦予我的“聰明”這一屬性的意義。
屬性賦予出現問題往往是在他人賦予自己的屬性與自己賦予自己的屬性不一致的時候。不僅僅是不一致,有時還會出現讓人無法接受的情況。
倘若單單是屬性賦予不一致,自己無法接受他人對自己的屬性賦予,那倒也還好,關鍵是還可能出現更大的問題。
一般說來,A對B的屬性賦予和B對自己的屬性賦予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在不一致的情況下,如果B是孩子,多數時候,孩子很難去否定大人(父母)對自己的屬性賦予。這種情況下,屬性賦予事實上就等于是命令。
祖父在賦予我“聰明孩子”這一屬性的時候,其意思就是在命令說“要做一個聰明孩子”。實際上,祖父在“你是一個聰明孩子”這句話之后接著又說“長大后要上東京大學”。我則認為自己必須滿足祖父的這一期待。可是,聽到祖父這樣的話是在我上幼兒園的時候,可能那時誰都無法判斷還從未拿到過成績單的我實際上是否聰明。
不過,升入小學之后,在臨放暑假的學期末結課儀式那天,第一次拿到成績單的我瞬間明白了自己并沒有原來認為的那么擅長學習。那時與現在不同,成績分為5級,而我的算術成績是5級中的“3”。那時的我并不明白東京大學具體意味著什么,僅僅就是理解為如果上了東京大學,似乎就會獲得大人的贊賞。從學校到家,當時還是孩子的我需要步行大約30分鐘,而在到家之前的那段時間里,我好幾次將成績單從雙肩背包里取出來查看,每看一次就會嘆息著想:“完了!這下上不了東京大學了!”
阿德勒說:“一旦努力想要獲得認可,精神就會變得緊張起來。”
成人倘若想要獲得他人的認可,就會很緊張。孩子也是一樣。希望獲得認可的孩子和渴望被愛的孩子往往會去順從外界以屬性賦予的形式下達給他們的命令,試圖為了滿足父母或周圍的大人的期待而活。
“這種緊張有助于人將獲得力量與優越性作為目標,并付諸行動去靠近那一目標。那樣的人生往往會期待獲得巨大勝利。”
孩子也許會拼命學習,但其目標是獲得力量與優越性。學習本身并沒有問題。但是,如果那是以獲得力量并進一步期待取得“巨大勝利”為目的,就有問題了。所謂勝利,往往是指在與他人競爭中的勝利。競爭對象首先是兄弟姐妹。一旦進入學校,競爭對象就是同學,面臨考試時就是其他考生。孩子必須通過競爭獲得勝利。如果能夠取得好成績,父母或許就會很高興。
阿德勒說:“今天的家庭教育無疑會過度催生孩子對力量的追求,并加劇他們的虛榮心。”
渴望獲得他人認可就是一種虛榮心。阿德勒說:“在虛榮心中能看到那條向上的線。”“那條向上的線”就是“追求優越性”。即便努力使自己更加優秀這件事本身并沒有問題,可教育一旦加劇虛榮心的發展,也會出問題。
阿德勒說過,倘若能夠如父母期待的那般優秀,即使非常幼小的孩子也會表現出驕傲自大之類的傾向。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可能會在職場上用權力去壓制他人。因為,他們往往會認為自己是優秀而有力量的人。
問題在于無法取得“勝利”的時候。沒有滿足父母期待的孩子往往會被父母忽視。知道算術成績是“3”之后便想到“完了!這下上不了東京大學了”,這并不是認為自己將來無法取得成功,而是擔心不能滿足大人的期待。
與我不同,有的孩子會勇敢反抗父母或其他大人事實上是命令的屬性賦予,這樣的孩子往往心理更健康。如果是積極型的孩子,或許會公然反抗父母。但是,阿德勒指出,如果不是積極型的孩子,一般無法違抗父母的命令,繼而就會“退出不再喜歡自己的世界,選擇一種獨自孤立的生活”。即便不那么做,認為無法滿足父母或大人期待的孩子也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可是,會學習或者聰明只是人的一種屬性而已。一個人的價值并不會因為其不具有那種屬性而有所降低。
父母一開始便不應該對孩子進行屬性賦予。在孩子小的時候,或許所有父母都能夠僅僅因為孩子活著就發自內心地高興。可是,父母慢慢就會對孩子抱有一定的期待,希望其成長為自己理想中的孩子。
覺得孩子語言發育比較早的父母往往會賦予孩子“聰明”這一屬性。對可愛的孩子,父母則會賦予其“可愛”這一屬性。也許孩子的確有那樣的一面,但父母的理想常常會逐漸脫離現實。
孩子也許會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拼命學習,可一旦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不斷提升,即使孩子取得了一些成績,父母也無法滿足。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不斷提升,就會用那種將理想做減法的形式去看待現實中的孩子。孩子一旦背離父母的理想,父母就會訓斥孩子,即便不訓斥孩子,父母自己也會變得非常焦慮。
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現狀呢?
首先,孩子并不是必須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所以,即便父母憤怒、失望,孩子也可以不理會。
即使無法取得父母期待的好成績,那樣的孩子也不會比能夠取得好成績的孩子價值低。
父母的屬性賦予多數情況下都依照世俗價值觀,但那種價值觀未必就正確。只不過很多人都認為去名牌大學讀書、進知名企業工作就代表著一個人優秀而已。
其次,父母可以停止對孩子進行屬性賦予。父母的屬性賦予只不過是父母對孩子的評價而已。祖父給我的“你是一個聰明孩子”這種屬性賦予只不過是祖父本人對我的評價。評價與人的價值或本質并沒有關系。而且很多時候,那種評價往往是錯的。因為父母常常想要將自己的理想賦予孩子身上,所以就看不到現實中的孩子。
依靠屬性賦予、屬性化根本無法真正理解人,這一點我們也必須明白。“理解”在法語中是comprendre。這個詞是“包含”或者“涵蓋”的意思,但人和世界都無法通過屬性賦予去加以涵蓋,也勢必會有無法涵蓋之處。
因此,當包括父母在內的他人試圖對自己進行片面或者任意評價時,我們完全不必去迎合他們。雖然他人往往試圖用屬性來評價我們,但即便是沒有得到正確評價,那也只是說我們可能不具有評價者所期待的屬性而已。
倘若父母認為自己無法完全理解孩子,那恰恰說明他們正確理解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