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桓公,名姬允,魯惠公嫡長子,魯隱公之弟,在位時間為公元前712年至公元前694年,共十八年。
魯桓公允即國君之位時,已經成年。他的成長歷程,自幼失去雙親,于恐懼中一天天長大,視人待物內心晦暗,與他的哥哥隱公完全不同。桓公即位時的年齡二十歲左右,正值叛逆期,做出的事情往往令人震驚。不過他即位伊始,也知道與鄰國修好,穩固內政外交。
桓公即位后,不喜歡在宮內正殿與諸位卿大夫議事,有事多與公子翚商議,公子翚現在不僅握有軍權,還是領政太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天,他來桓公燕寢書房拜見桓公,請示隱公葬禮如何安排,桓公恨恨地說:“息姑只是攝政國君之位,不是國君,理應降格安葬。寡人成年之后,息姑不愿寡人即國君位,反而要殺害寡人,著實可恨,要讓他在陰間都不得安息。”公子翚低頭稱是,又問:“鄭伯想與國君您在衛國垂城相見,國君您看如何回復?”
桓公此時就怕鄰國責怪他害死隱公,前來討伐,所以才定下了與鄰和睦的政策,當然愿意去,但又擔心鄭國君臣心思難測,拿不定主意,問道:“太宰以為呢?此去對寡人、對魯國是吉是兇?”
“國君您放寬心,”公子翚回答:“鄭國如果來者不善,只要以周朝左卿士身份,請王命聯合諸侯討伐即可,又何必單獨約見呢?臣愿率兵陪同國君您前往垂城會見鄭伯,可保國君安全無虞?!?
鄭莊公得知隱公突然離世后,也在猶豫,是請王命討伐魯桓公呢?還是祝賀魯國新君即位,繼續與魯修好?胸有謀略的鄭莊公略一思忖,便得出結論,魯國是一個強大的諸侯國,且與周王室關系密切,近年來與鄭國也已成為盟友,新即位的魯侯桓公也派使節前來表達愿意繼續與鄭盟好的意思,何必要再起戰端呢?正好借此機會向魯國討要許田,魯國要是覺得許田大、祊城小,就再重禮相贈唄,魯國新君難道還能拒絕?于是派出使節回訪魯國,約請魯侯在衛國垂城相見。
衛國的垂城,位于魯國與鄭國之間,雙方都不用走太遠的距離,且垂城建在濮水旁,三月正是春暖花開的時節,景色怡人。鄭莊公與魯桓公見面后,鄭莊公先是祝賀魯侯即位,和顏悅色地說:“鄭國與魯國本屬同盟,寡人特來賀魯侯即位之喜?!庇谑敲朔钌虾穸Y:一塊價值連城的玉璧,只見這塊玉璧比一只手掌都大,白潤剔透,中間有一個圓孔,確屬難得一見的寶物。魯桓公見此寶物,心中癢癢,連忙拱手稱謝道:“鄭伯太客氣了,您是周朝左卿士,主政鄭國逾三十年,是寡人的前輩,寡人豈敢當?”
“魯侯莫謙,寡人此次前來,除給魯侯賀喜,還有一件小事相求。”鄭莊公說道:“幾年前,寡人派使臣將泰山附近的祊城移交與貴國,希望能夠以此與貴國的許田置換,后來一直沒了消息。寡人再次承諾,鄭國接收許田后,城內的魯國宗廟將予以保留,永祀周公?!?
魯桓公自然滿口答應,覺得許田這個地方,離魯國那么遠,魯國已經接收了祊城,又收了玉璧,換得鄭國對自己的承認、不來討伐已經很滿意了,這筆買賣當然劃算了。二位國君相談甚歡,再次約定,魯鄭兩國下個月在衛國的越城會盟。四月份,魯桓公和鄭伯又在越城歃血為盟,誓言永不渝盟,否則不能安享國君之位;魯國向鄭國移交了許田。
其實,許田為周天子賜予魯國,且城內有魯國宗廟祭祀魯國祖先周公旦,魯國怎么能將周天子所賜土地私自與他國交換呢?鄭國又怎會在接收許田后永久祭祀魯國祖先呢?魯桓公弒兄即位,一上任就做出了這種對不起周天子、對不起魯國祖宗的事來。
魯桓公即位后辦的另一件荒唐事,與宋國有關。
宋殤公在位的第九年,也就是魯桓公即位這年,太宰華父督在大街上見到了大司馬孔父嘉的妻子,深深地被孔妻的美艷吸引,眼睛盯著孔妻,口水都流下來了?;氐郊液?,日夜思念,總想著把孔妻占為己有。于是派人到處散播傳言,說國君在位九年,打了十一仗,民眾苦不堪言,都是大司馬孔父嘉慫恿國君打的,號召百姓殺掉孔父嘉,為民除害。一日,太宰華父督帶兵攻入孔父嘉宅院,殺死了大司馬孔父嘉,將孔妻霸占了。這大司馬孔父嘉是殤公即位時的顧命大臣,深受殤公信任,太宰華父督說殺就殺,還霸占人妻,如此惡行,作為國君的宋殤公聽到稟報后,對此目無國君、無法無天的行為極為震怒,馬上派兵要去查辦華父督。華父督也很害怕殤公治罪,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攻入宮廷,連宋殤公一起殺害了,犯下了弒君之罪。
華父督立即派專人帶兵到鄭國,迎立避難于鄭國的公子馮回國即位,就是宋莊公。
為了避免其它諸侯國以此為由討伐宋國,宋莊公派華父督以寶物重賄齊、鄭、魯、陳等諸侯國,送給魯國的寶物是宋國從郜國奪取的傳世大青銅鼎。魯桓公見到郜鼎,心中歡喜,剛從鄭國得到了傳世玉璧,現在宋國送來了郜鼎,真是上天對寡人的垂愛啊。至于宋國誰當國君、誰做太宰,于寡人何干?桓公二年三月,魯桓公、齊僖公、鄭莊公、陳桓公在宋國的稷城會面,商議如何平定宋國的叛亂。由于與會的各諸侯國都收取了宋國的重賄,其實什么也沒有做,反而是承認了宋莊公和華父督政權。
宋國從鄭國迎回公子馮為國君,鄭莊公樂見其成。原本宋鄭之間就征伐不斷,公子馮一直在鄭國庇護下,現在公子馮回國為君,當然對鄭國有利,從此鄭宋親和,更何況宋國送來了重禮?鄭國為何要出頭伐宋呢?齊、陳一看鄭、魯都承認了宋莊公和華父督,也就更不說什么,收下大禮就回國去了。
這里有一個細節,孔父嘉之子,名叫木金父,年齡很小,遭此巨變,家臣抱著他跑到魯國躲了起來,害怕華父督斬草除根。后來木金父以字為氏,稱為孔氏。有一種說法,圣人孔子仲尼就是孔父嘉的六世孫。
魯桓公得意洋洋,派人將郜鼎安放于太廟,向祖先炫耀自己的功績。鼎是商周青銅器中數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容器,除了貴族日常生活使用外,更重要的,它是祭祀活動的禮器之一。郜鼎,顧名思義,是郜國祭祀用的青銅鼎。郜國,姬姓,周朝初年始封于郜,是一個小國,曾被宋國征伐,大鼎被宋國擄走,現在將此鼎贈予了魯國。
桓公將郜鼎貢獻于太廟,大夫臧哀伯趕來勸諫,他的父親就是向隱公諫言不宜觀漁于棠的臧僖伯,他比桓公年長很多,因此給桓公講了一堆的大道理。
臧家這父子倆都是做諫臣的材料,他說:“作為人君,要昭示道德,阻塞邪惡,以監察百官,就這樣還怕有所缺失,所以發揚美德以示范于子孫。太廟用茅草蓋頂,祭天用的大輅車內用蒲席鋪墊,肉汁不放調料,主食不吃精米,以示節儉;禮服、禮帽、蔽膝、大圭、大帶、裙子、綁腿、鞋子、橫簪、瑱繩、冠系等物,尊卑上下各有規定,以示制度;繅藉、佩巾、刀鞘、刀飾、革帶、帶飾、馬鞅等物各級別多寡不同,以示規定的數量不同;畫火、畫龍、繡黼、繡黻等衣裳圖案,以示文飾不同;钖、鸞、和、鈴,以示聲音不同;繪制有日、月、星的旌旗,以示明亮。行為的準則應當節儉而有制度,增減也有一定的數量,用文飾、色彩記錄,用聲音、明亮發揚,以此向各級官吏做出明確的表示,各級官吏才會有所畏懼,不敢違反紀律?,F在把別國賄賂的器物貢在太廟里,是廢棄道德而樹立邪惡,給各級官吏做出了壞榜樣。如果百官都學著這樣,又能懲罰誰呢?國家的衰敗,是因為官吏的邪惡。官吏的失德,是由于受寵、賄賂公然盛行。郜鼎放在太廟里,還有比這更明顯的賄賂行為嗎?周武王打敗商朝,把九鼎遷到王城,象伯夷、叔齊這樣的義士還有人認為他不對,更何況把代表著邪惡和叛亂的器物放在太廟里,這怎么行呢?”
臧哀伯的話還沒說完,桓公已經昏昏欲睡了,等哀伯說完,桓公問站在一旁的公子翚:“太宰,孫達(臧哀伯別名)何意?”
公子翚把臧哀伯的話,用通俗的語言解釋了一遍,意思是說,郜鼎是宋國的賄賂,放在太廟里實在顯眼,還嫌知道此事的人少嗎?這可不是什么體面的事?;腹睦锫牭眠M去?心想,寡人是要給祖宗看的,又不是給百官和民眾看的。沒有理會臧哀伯的進言。
周王室的內史聽到這件事后,對臧哀伯稱贊不已,說:“臧孫達的后代在魯國應該能夠長享爵祿。國君違背禮制,他沒有忘記以道德規范去勸阻。”從后來魯國春秋歷史來看,這個預言還真準,到了魯哀公時代,已經兩百多年以后了,魯國朝中有一位叫臧石的大夫,就是臧哀伯的后代。
桓公即位剛兩年的時間,收了鄭國的玉璧,將許田交割給了鄭國;又收了郜鼎,與齊、鄭、陳國一起“平宋亂”,其實是為弒君的華父督站臺。魯國朝野議論紛紛?;腹珜③ω曈谔珡R內,內心是想樹立威信,沒想到被臧哀伯給攪合了。如果去朝覲周天子又路途遙遠,自己剛即位,君位未穩,不宜遠行。得找個事由立威。
時間剛巧,桓公二年七月,杞國國君杞武公前來魯國訪問,祝賀魯桓公即位。杞國是一個小國,是夏朝王室之后,大禹的后代。杞人憂天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國家,相鄰不遠的大國魯國新國君即位,杞武公就馬上前來恭賀。春秋時期,小國國君前往大國面見大國國君,或者諸侯國國君去面見霸主國國君,就稱為“朝”,《大戴禮記·朝事》中有記載,禮儀比較繁瑣。比如賓客要獻帛,作為見面禮,地主國君要到大門外站立迎接,然后在太廟里接受賓客送來的禮物;賓主之間禮讓尊敬,彼此就不會互相侵犯。地主國國君親自致送牲畜,送還玉璧,舉行饗宴,贈予禮物,到郊外送行并伴有禮樂等。
魯國是周公之后,對周禮那是如數家珍,熟門熟路,但杞國是個小國,對小國覲見大國國君的禮節總有做得不到位之處,本來桓公就打心里煩這個杞武公,怪他沒帶來什么名貴的器物,再加上杞國禮數不周,讓魯桓公不高興了,杞武公回去后,桓公直接命太宰公子翚謀劃討伐杞國。杞武公是七月訪問的魯國,當年九月魯國軍隊就攻入了杞國,理由是“討伐不敬”。杞武公這趟魯國之行,等于是拍馬屁拍到了馬腿上,反而招來一通討伐,又不得不貢獻寶物求和。
懲罰了杞國,魯桓公出了一口氣,也覺得國威已立。便馬上又與戎人在魯國唐城會盟,隱公剛即位時,就曾與戎人在此地會盟,桓公此次是與戎人重溫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