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此時西南方的楚國逐漸崛起。這一年是楚武王三十一年,楚國國力日增,積極擴張領土,開始覬覦中原。楚武王譖號稱王,就是沒有周天子的王命,自行稱王,列為諸侯,這其實是以國家實力說話,周天子和各諸侯也無可奈何。距離楚國比較近的蔡國、鄭國開始擔心了,在這年的秋天,鄭莊公與蔡桓侯在蔡國的鄧城見面,特地商議聯合拒楚的對策。
楚國原名荊,祖先是上古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zhuān xū)帝高陽,后來又曾為帝嚳(kù)高辛主掌火政,稱為祝融。周成王的時候,封楚人熊繹于蠻夷之地,給他子爵位的土地,賜姓羋(mǐ),居于丹陽。當時楚子熊繹、魯侯伯禽、衛康叔子牟、晉侯燮、齊太公呂伋,共同侍奉周成王。傳到魯桓公年代,楚武王在位。楚武王共在位五十一年,經歷了晉國的曲沃莊伯弒殺他的國君晉孝侯、鄭伯的弟弟共叔段作亂、晉國侵犯周天子的土地、衛國州吁弒殺他的兄長國君衛桓公、魯國公子翚派人弒殺他的攝政國君隱公,還有宋國太宰華父督弒殺他的國君宋殤公。楚武王對令尹和各位大臣說:“天下之亂,國不成國、君不成君,大夫武將弒君之事皆有發生,此周王朝之罪過也。寡人之楚國先祖與魯、齊、衛、晉諸國國君曾共奉周天子為王,今各諸侯獲周天子封為國君,唯獨沒有正式頒封楚國。隨國侍奉周朝,近在楚國之側,不日伐隨以告周王。”
隨國是楚國鄰近小國,怎能抵御得住強大的楚國?隨國國君得知楚軍打過來,目的是為了讓隨國出面,到周天子面前為楚國請封,便懇求楚國退兵,答應立即趕赴成周,奏請周天子頒布封楚王命。沒想到的是,周天子明確拒絕了楚國的要求。楚武王一氣之下,自立為王,建國都于郢城。
就是這個崛起的楚國,在四百六十年之后的公元前249年,徹底滅亡了魯國。
距離魯國比較遠的大國,除了楚國,還有北方的晉國。晉文侯十年時,周幽王被犬戎殺害,西周結束,周王朝東遷洛邑。晉文侯姓姬,名仇,是晉穆侯姬費王的嫡長子,立為太子。在隱公元年前八十三年的時候,即公元前805年,晉穆侯曾率晉國軍隊跟隨周宣王討伐條戎、奔戎,但遭戰敗,身為晉穆侯夫人的齊國宗室女姜氏此時生下了太子,所以晉穆侯為兒子取名為“仇”,表示不忘條戎戰敗之恥。公元前802年,晉穆侯率軍討伐北戎,與北戎在千畝這個地方交戰,晉軍大獲全勝,此時齊姜生下了第二個兒子,晉穆侯為他取名為“成師”,意思是“能成其眾”。
晉國有一位名叫“服”的宮廷樂師忍不住評論了一番:“奇怪了,國君哪能這樣給兒子取名呢?給太子取名‘仇’,太子的弟弟取名‘成師’,這不是為動亂埋下禍根嗎?國君的兒子,名字可不能隨便起。”
公元前785年,晉穆侯去世,穆侯的弟弟殤叔自立為國君,史稱晉殤叔。太子仇出國逃亡,四年后逆襲,以武力奪回君位,就是晉文侯,這時晉文侯二十四歲,弟弟成師二十一歲。晉文侯在位三十四年,去世時已經五十八歲,弟弟成師五十五歲,晉文侯的兒子晉昭侯姬伯繼位,為表示對叔父公子成師的尊敬,封公子成師于曲沃,稱為曲沃桓叔。曲沃的面積比晉國都城翼城還要大,曲沃桓叔愛好德政,又聘了晉靖侯之孫欒賓為傅,用心輔佐,教導桓叔世子。晉國的百姓都知道曲沃興德政、愛民眾。宮廷樂師服又私下議論說:“國家的建立,根基大、枝葉小,方才穩固。末梢大于根本,又得民心,不作亂才怪!”
后來在晉昭侯七年的時候,也就是魯惠公三十年,晉國大夫潘父弒殺了國君昭侯,迎立曲沃桓叔,桓叔于是前往晉國都城,晉人起兵攻打桓叔,桓叔兵敗,沒有進得去都城,就返回了曲沃。晉人擁立昭侯的兒子姬平繼位,稱為晉孝侯,殺掉了弒君的大夫潘父,以儆效尤。
在隱公即位前的兩年,曲沃桓叔去世后繼位的兒子莊伯率兵攻打翼城,殺了晉孝侯,翼城的晉人馬上立孝侯的弟弟晉翼侯,后來稱作晉鄂侯,他的兒子是晉哀侯。晉哀侯的時候,派兵襲占了翼城東南的陘庭,以抗拒曲沃的勢力。
在魯桓公三年的春天,曲沃莊伯之子姬武率兵再次攻打翼城,他在隱公八年時即位為曲沃武公。曲沃的軍隊就駐扎在陘庭,大將韓萬為姬武駕車,梁弘作為車右,在汾水邊的低洼地里追趕晉哀侯,一直追到夜里,最終俘虜了晉哀侯和他的宰相欒共叔,就是欒賓的兒子,并將其殺害。這位曲沃姬武最后統一了晉國,在位時間很長,幾十年后,周僖王封曲沃武公為晉侯,稱為晉武公。
當時姬武帶兵圍住了晉哀侯和欒共叔后,對欒共叔說:“假如你不為哀侯效忠而死,寡人將帶你去覲見周天子,奏請周天子任命你作上卿,掌管晉國的政務。”欒共叔拒絕了,說:“人生在世靠的是父親、師長和國君,要始終如一地事奉他們。父親給人生命,師長給人教誨,國君給人食祿。沒有父親就不會來到世間,沒有國君的食祿就不會成長,沒有師長的教誨就不會知道出生的族屬,所以必須一心一意地事奉他們。只要是他們的事,就應出死力去辦。用死報答生養之恩,用力報答賞賜之惠,這是做人的道理。假如我為了一己私利廢棄做人的道義,那你又用什么去教育臣下呢?況且你只知道勸我不為國君效忠而死,卻不知到我如果茍且到曲沃事奉你,就是懷有二心。跟隨國君卻懷有二心,國君要用他們干什么?”于是力戰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