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本文寫成于1948年夏,時就學于燕京大學研究院,是在先師陳寅恪教授指導下所作的碩士論文《中日甲午戰爭前后之中國政局》。此亦當時先師所指導學位論文中惟一屬于中國近代史領域者。形成此一特例之原委,可追溯至1944年冬季。時先師因目疾致盲,在成都存仁醫院手術后,生活不能自理,夜間尤需人照料。作為入室弟子,我經常去值夜班。每當先師中夜失眠,則陪侍閑敘,興之所至,幾于無所不談。某夜,先師問及畢業論文擬作何題?我率爾答稱:對中國近代史感興趣。近人王信忠先生已寫成《中日甲午戰爭之外交背景》一書,私意頗欲就甲午戰爭中國慘敗之內政背景進行探索:何以中國與日本同于19世紀60年代起步仿效西方,而二十余年后,以甲午戰爭為標志,竟乃成敗判然,國際形勢、國內政局皆因之發生重大變化,下啟我國此后更為動蕩之歷史新階段?擬尋究其所以然之故。當時雖有此愿望,實未敢信其必能實現,因先師當時之主要研究領域乃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史。不料先師竟予首肯,認為此題可作,并告知:“其實我對晚清歷史一直是很注意的,不過我自己不能作這方面的研究,認真作,就容易動感情,那樣,看問題就不客觀了,所以我不作。你想要作,我可以指導你。”聆聽之下,不禁喜出望外,此后即逐步搜集史料,但由于種種原因,實際上直至1947年春,始正式撰寫。歷時年余,終于完成。

寫作過程中,進行每一章之前,皆曾向先師說明自己的初步看法,經首肯,并大致確定范圍后,始著筆。每完成一大節或一小章(各章各節大小不等),則讀與先師聽,詳細討論后定稿。先師對史料之掌握,極為嚴格:首先,必須充分占有史料,凡當時聞悉并能見到者,皆須盡力設法搜集、查閱,不容有絲毫遺漏;而選用于學位論文時,則又盡量篩汰,力求精煉。其次,則尤注意于史料之核實,同一史事,尤其是關鍵性的記載,彼此有出入者,必須認真加以鑒定,確證其某一部分為史實后,始得引以為據。在觀點方面,則持之尤慎,必以史實為立論之基礎。論文中每有分析性之論點提出,先師必從反面加以質詢,要求一一作出解答,必至窮盡各種可能的歧見,皆予澄清以后,始同意此部分定稿。其高度謹嚴之科學精神,對我此后一生的治學態度、途徑與方法,皆有深遠影響。

此篇學位論文亦頗歷滄桑。當年清繕方畢,未及最后校閱,即逢國民黨政府之“8·19”點名拘捕,倉促脫身離校,進入華北解放區。清繕本雖得師友幫助,代為上交學校,但解放后經院系調整,久已不知下落。而本人身邊之底稿,亦在“文革”中蕩然無存!原以為從此消失于世,空存追憶而已;豈料1991年獲悉,北京大學圖書館在接收燕大圖書館的資料中,竟存有此篇在,遂于1993年前往復印全文。失而復得,快何如之!不僅重獲四十余年前的研究成果,尤要者,此乃先師昔年精心指導,使我深受教益的物證,是彌足珍視的紀念品。

先師晚歲以口述方式,倩黃萱先生代筆,寫成《寒柳堂記夢未定稿》,以記敘家世及父祖三代所經歷之晚清政局,惜于“文革”浩劫中又復散佚,僅存殘篇,經由復旦大學蔣天樞教授整理后,作為“附錄”收入《寒柳堂集》中(見《陳寅恪文集》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頁163—182)。先師于“弁言”中談到寫作此篇之心情與態度云:

今既屆暮齒,若不于此時成之,則恐無及。因就咸同光宣以來之朝局,與寒家先世直接或間接有關者,證諸史料,參以平生耳目見聞,以闡明之……既不誣前人,亦免誤來者。知我罪我,任之而已。(見《寒柳堂集》,頁165—166)

又云:

清代季年,士大夫實有清流濁流之分。寅恪本人或以世交之誼,或以姻婭之親,于此清濁兩黨,皆有關聯,故能通知兩黨之情狀并其所以分合錯綜之原委。因草此文,排除恩怨毀譽,務求一持平之論斷。他日讀者倘能詳考而審查之,當信鄙言之非謬也。(《寒柳堂集》,頁167)

又于“弁言”之末句云:

寅恪以家世之故,稍稍得識數十年間興廢盛衰之關鍵。今日述之,可謂家史而兼信史歟?(《寒柳堂集》,頁168)

據上所引,可知先師此時已改變往昔不研究晚清政局之初衷,決心在晚年親自著手闡明所知晚清史事真相,自信已能“排除恩怨毀譽”,作出經得起審查的公正論述,以存信史而待后之識者。此亦足顯示師門三代人愛國之家風與史家的高度歷史責任感!

追憶當年先師指導寫作本文時,亦持此種態度。在嚴師教誨下,自己一方面必須以認真審訂的史實作為立論基礎,不敢憑空臆測;另一方面則排除個人好惡等感情因素之干擾,力求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作出公正客觀之論述;由此確信,只有保持歷史本來面目,認真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始能對后人具有真正之借鑒意義。

1949年以來,中國近代史在史學領域中頗受重視,成果迭出,遠逾過去。而關于甲午戰爭前后之清廷內政背景方面,作過較全面系統研究,并提出相應看法者,似尚未多見。如能借本文拋磚引玉,有助于此課題之進一步探討,則所深幸!至于文中之觀點與見解,由于當時學術環境與自身思想認識之局限,衡以現今標準,必有疏失之處,幸祈讀者不吝見教。私忖此文恐只能作為40年代,建國以前之產品看待,自不能與當前科研成果已達到之水平相提并論也。本人久已轉事荊楚區域歷史地理之研究,現今工作與社會活動已臻飽和,又年事已高,更無余力再就本課題作進一步探討,如能以此作為后人研究本課題之一塊踏腳石,于愿足矣。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甲午戰前三十年間政局概觀。

第二章至第五章論述甲午戰爭期間清廷內部政局之變化。戰爭期間為時雖短,但因國內政治勢力頗倚外患之日亟而乘機加強活動,通過謀劃戰局以兼遂其打擊對手(實力派之李鴻章與淮軍將領,中樞之孫毓汶等)之政治目的,終于隨敗局演變之同時,亦逐步形成朝局之重大變化,故以四章之篇幅,論述其迅速遞嬗之跡,與夫轉折之焦點所在。

第六章則概括論述戰后政局新形勢。

各章注釋共931條,總計約二十余萬字。此次公開發表,將題目改為“甲午戰爭前后之晚清政局”,以更求確切。

此文寫于解放前1948年之北平,依當年母校風尚,行文例用文言,此次發表,除個別誤字外,皆仍舊貫,借存原貌,以資紀念。

本篇之終能問世,得自內子李涵(繆希相)教授之督促鼓勵,并承擔了包括校改與聯系出版等一切最繁雜的工作;在目前學術著作出版難的形勢下,為了爭取此書的及時出版,我們的一些至親好友先后有王苗、劉陽、紀辛、孫曉林、劉濤、王蕾等同志為此竭心盡力,作出寶貴貢獻;最后得到三聯書店總編輯董秀玉、副總編輯周五一與責任編輯曾薔諸位的鼎力支持、熱情幫助,責編仔細審校全文,提出修改意見,在版式、裝幀、圖片、印刷質量等方面精益求精,方使本篇能以現在的面貌呈獻于讀者之前,謹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謝!

石泉(劉適)
寫于珞珈山武漢大學寓所
1997年2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锡市| 忻州市| 南汇区| 辰溪县| 柯坪县| 潞西市| 金塔县| 阜平县| 南靖县| 霍山县| 治县。| 吉木萨尔县| 阳江市| 日土县| 双鸭山市| 宜昌市| 清水河县| 岳池县| 邹平县| 电白县| 定西市| 威宁| 封丘县| 尚志市| 镇安县| 松潘县| 台前县| 军事| 呼伦贝尔市| 崇左市| 遂宁市| 蚌埠市| 黄骅市| 郧西县| 延庆县| 屏南县| 北辰区| 韩城市| 璧山县| 会昌县| 斗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