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戰爭前后之晚清政局
- 石泉
- 793字
- 2023-07-03 19:11:32
內容提要
本文目的,在觀察甲午戰爭前后,中國內部情勢演變之過程,明其所以為近代史上一轉捩點之故,以求與遠東國際局勢之演變相表里。
甲午戰爭中國之所以失敗,其內政上之基因,在于前此三十年間自強運動之未能大規模積極進行。推究其所以然,可得三大線索:其一,則由于一般認識之不足,致使求自強之洋務工作,飽受牽制,而李鴻章尤成守舊士大夫之矢的;其二,則由太平天國起事后,漢人新興勢力之崛起,使滿清帝國在事實上漸由中央集權,變為地方分權,以致不可能形成一領導全國之有力核心,遂使自強工作大受限制;其三,則北京滿人統治集團內亦始終有矛盾,而漢人士大夫之門戶黨援又從而推波助瀾,遂使中央政府以內亦日趨分化,而自強工作乃益難推進。有此三端,甲午一戰遂終食其果,后此政局形勢乃迥異于前。
甲午戰爭歷時年余,其間政局變遷之大端有四:其一,則李鴻章與淮軍在日本與清流主戰派夾擊之下,聲名掃地,大為失勢,其三十年來在中國之首要地位,從此淪落。其二,則受抑十年之清流勢力,在戰爭期間又東山再起,翁同龢一系,尤為之重心。上結德宗,外聯湘軍,一方面猛烈打擊李鴻章之主和,與淮軍之戰敗;另一方面則力攻其十年來之政敵孫毓汶等,皆獲相當成功。但其主戰政策,則為太后所抑,亦由其惟事高論,無術挽敗局也。其三,則經此一戰,德宗與太后之見解益分歧,而宮廷內之矛盾亦愈演愈烈,“帝黨”“后黨”之對立,乃逐漸表面化。其四,則經此一戰,中國軍隊之弱點畢露,于是北洋新軍,遂于戰爭末期,創建于小站。
戰爭以后,外患日張,國勢日頹,中國政局遂失其穩定性。李鴻章既去,北洋軍權漸歸榮祿,而袁世凱接統新軍,大加整頓,亦漸露頭角。中樞則翁同龢主政,而清流勢力因康梁維新運動之大起,又趨分化,上與宮廷矛盾相結,于是帝后黨爭益烈,遂終爆發戊戌之變,大局從此益不可問。而革命勢力,則始于甲午,乙未間萌芽海外,隨時勢之推移,逐漸孳長,遂終成傾覆滿清帝國之先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