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驅型孩子:21天喚醒孩子的自主學習力
- 趙欣
- 23字
- 2023-07-13 15:47:08
第2天 了解自己對學習的感受,才能更好地支持孩子
覺察潛意識的控制,調整情緒化反應
兒子剛上一年級時,從第一次開完家長會開始,我就變得很緊張。
我一遍一遍檢查學校要求準備的文具清單,生怕漏掉什么;每天臨近兒子放學時,我就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一遍遍地看表,生怕錯過接兒子的時間;兒子一回到家,我就旁敲側擊地問他有什么作業,反復催促他趕緊去寫作業;一看到兒子閑下來,我就開始焦慮,總想讓他去做點什么;我每天很早就起床給兒子做早餐,生怕他吃不好,影響上課狀態。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一個多月,感覺上學的不是兒子,而是我,我比兒子還要緊張。
我很快就覺察到,自己在被“潛意識”控制,總是做出下意識的情緒化反應。而孩子的學習是我的情緒觸發點之一。
情緒觸發點會讓人在當下突然產生強烈的、自動化的反應。這種反應是基于過去的經驗,而非當下的情景。這種反應可能是身體感受、情緒、念頭、腦海中浮現的情景或回憶。
原來,是兒子上小學的一系列情境激活了我自己小時候的體驗。
我總是忍不住催促孩子去寫作業,可能的原因是,我自己小時候寫不完作業被老師批評的感受被激活了,我再一次體驗到了那種被批評的緊張感。
當我的緊張感不能被很好地處理和化解時,我就會下意識地做出反應,比如忍不住催促孩子寫作業。
在陪伴兒子成長的過程中,我曾很多次覺察到我的情緒觸發點。比如兒子刺耳地大哭時,我腦海中浮現的都是自己小時候不被允許哭的場景,我下意識的反應就是喊他“別哭了”,想讓兒子立即停止大哭。
很多父母和我一樣,不知道怎樣面對情緒,所以特別受不了孩子哭。后來經過學習,我意識到,對孩子來說哭是一種表達和釋放情緒的方式。經過幾年的刻意練習,我才開始對兒子的哭更加接納了。
我們在童年被養育的方式,會內化成我們養育孩子的模式。換句話說,我們與孩子的很多互動,是由我們的“潛意識”控制的。不僅如此,我們在生活中與人發生的每一次沖突,無論與孩子之間,與伴侶之間,還是與同事之間,從某種程度上講,都是我們童年經歷的再現。每一段關系、每一次互動都緣于我們童年時代的成長經歷。
《失控》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有效養育的關鍵,是將焦點從孩子的“不良表現”轉向我們自身“不恰當的情緒行為”。
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學習時很焦慮,又不知道這些焦慮情緒來自哪里。花時間梳理自己的焦慮情緒,是比抓孩子的學習更重要的事情。
搞清楚了焦慮來源,分清楚哪些感受來自自己,哪些感受來自孩子,才能做到為自己的焦慮負責,為孩子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支持,而不是把自己的焦慮下意識地發泄到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