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沖向火星:馬斯克和SpaceX的初創故事
- (美)艾瑞克·伯格
- 2451字
- 2023-06-16 10:55:34
序章
(2019年9月14日)
一輪渾圓的紅日正要沉入得克薩斯州的地平線。此時,埃隆·馬斯克正健步走向一艘銀色的宇宙飛船。他踏上混凝土著陸坪,眼前那座不銹鋼蒸汽朋克裝置在落日余暉中正閃閃發光。馬斯克不禁驚嘆道:“它就像電影《瘋狂的麥克斯》里的那些大家伙。”這個大家伙就是“星蟲”——馬斯克飛往火星的火箭“星艦”第一艘原型機的昵稱。
2019年9月中旬,馬斯克前往位于南得克薩斯州的火箭工廠視察“星艦”的進展。他近二十年來為人類從地球移民火星所付出的努力,終于鑄成了“星艦”。幾周前,“星蟲”剛從靠近墨西哥邊境的博卡奇卡升空,在沿海灌木林上方直沖云霄,但緊接著就差點兒發生了墜機。幸好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將飛行高度限制在500英尺[1]以內,所以盡管“星蟲”在降落過程中失控,但也不至于墜地爆炸成一個大火球,只不過是著陸架撞穿了鋼結構的混凝土著陸坪。馬斯克戲謔地調侃了這個“幸好”,因為自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以下簡稱SpaceX)成立以來,他總是在跟監管機構抗爭,爭取讓火箭飛得更快更高。“而這一次,”他打趣說,“是聯邦航空管理局救了我們。”
這是那天之后馬斯克首次重見“星蟲”。他巡視了一圈,與員工們相互擊掌,也享受著有三個兒子陪伴的時光。三個男孩都是特意從洛杉磯飛來與他共度周末的。他向孩子們介紹說,打造星艦的原材料是不銹鋼,就跟造鍋造鏟用的材料沒什么兩樣。
只不過,這塊不銹鋼看上去像是在爐火上烤過了太久,就連漸沉的夜色也無法遮蓋金屬表面深度炭化的痕跡。站在“星蟲”腳下,馬斯克抬頭凝視著巨大的金屬艙,那本是安放燃料箱的地方,推進劑就是從那里被泵入猛禽火箭發動機的。“考慮到這里頭剛經歷過煉獄大火,現在這樣子就算非常好了。”馬斯克說道。
在踏上博卡奇卡這片緩緩向墨西哥灣鋪開的平原之前,埃隆·馬斯克經歷了一路長途跋涉。2002年,馬斯克創立了SpaceX,其終極目標是造出超級宇宙飛船,能把成百甚至上千人帶到火星去居住。火星十分寒冷,看似毫無生機,也幾乎沒什么空氣,但它是人類向地球外擴張的最佳選擇。火星兩極有冰蓋,其稀薄的大氣層里富含有用的化學物質,還有一些能幫助人類勉強生存的物料。而且以星球之間的距離來看,它算是離地球比較近的了。
這些年來,馬斯克和SpaceX完成了許多令人矚目的壯舉:把宇航員送入太空,讓火箭降落在回收船上,重塑全球的航天產業……但這些成就遠比不上將人類送上火星——這是美國宇航局,也是世界上其他任何航天機構以當前能力都遠不能及的。盡管曾把人類帶上月球的美國宇航局每年都有接近250億美元的預算,還擁有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但要將宇航員送上火星,他們也還差很遠。
馬斯克想在火星上建造一座城市——或許更恰當地說,是馬斯克內心的某些東西在不斷驅使他去做這件事。他在很久之前就認定:人類想要有一個長遠的未來,就一定要向別的星球擴張,而火星就是第一站的不二選擇。但這是極其艱難的,因為太空是一個異常危險的地方,彌漫著輻射,在薄薄的宇宙艙外,似乎總有死神伺機而動。僅是維持一次長達幾個月的火星之旅,所需水、食物、燃料和衣物的總量就已經很驚人了。更何況一旦登陸之后,人類還得在火星表面建起棲身之所,那時所需的物資將多到難以想象。迄今為止,美國宇航局成功發送到火星表面的最大物體——“毅力號”火星探測器——也不過才1噸重。實現一次小型的載人火星登陸任務所需的物質總重量可能是這個數字的50倍。馬斯克認為,要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移居,可能需要運送100萬噸物資到火星——這就是他在得克薩斯州制造大型可回收星艦飛船的原因。
如今的SpaceX在許多方面都和初創時大不相同了,但在一些關鍵點上,它還是最初的樣子。隨著星艦項目的啟動,SpaceX又回到了最初白手起家、不顧一切奮力打造“獵鷹1號”的狀態。現在的馬斯克也和當時一樣,堅持不懈地推動著他的員工奮不顧身地向前沖,去創新、去測試、去發射。公司最初開發“獵鷹1號”時留下的基因依舊活躍在南得克薩斯州打造星艦的工廠里。在馬斯克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總部的私人會議室里,還懸掛著一張巨幅的“獵鷹1號”發射照。
想要了解SpaceX,包括這家公司的終極目標,以及它為什么能成功,你就必須回到“獵鷹1號”的時代,深挖這家公司的初心。SpaceX今天取得的所有成就,都萌發自馬斯克在規劃“獵鷹1號”時埋下的種子。當時,他想造出全世界第一枚低成本軌道火箭。如果SpaceX不能將“獵鷹1號”那樣相對簡單的火箭送入軌道,那么一切關于火星的雄心壯志都無從談起。就這樣,他以炙熱的動力,朝著那個目標前進。一開始,SpaceX只有一間空蕩蕩的廠房和寥寥幾名員工。但就是這一小群人,在不到四年時間里發射了第一枚火箭,在第六年成功把火箭送入了預定軌道。有關SpaceX如何熬過那些艱苦歲月的故事是非常精彩的。許多“獵鷹1號”的功臣們如今還留在SpaceX,也有一些已經踏上了新的征程。但回想初創歲月,他們都有許多未曾講述過的故事。
那些幫助馬斯克從最黑暗的歲月里拯救了SpaceX的人們來自世界各地,有加利福尼亞州的農村、美國中西部的城郊、美國東海岸的大城市,有黎巴嫩、土耳其和德國。馬斯克親自甄選了每一個人,再將他們塑造成團隊,說動他們去完成一些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發射進入地球軌道,他們要從美國本土穿越幾乎地球大陸上最遠的距離,去到一個熱帶小島上。而就在那個太平洋中的小島上,這家公司幾度險些倒閉。
十多年后,馬斯克和SpaceX跨過了失敗和成功之間的鴻溝。在落日里仔細審視了“星蟲”之后,馬斯克又在南得克薩斯的火箭廠房里轉悠了幾個小時。那天晚上,一輪圓月升上天空,員工們整晚都在敲敲打打,用一卷又一卷的不銹鋼板打造出全尺寸的“星艦”原型機。當馬斯克和他的孩子們離開工廠旁的拖掛房車時,差不多已是午夜了。孩子們逐一上了等待他們的一輛黑色越野車,馬斯克卻停下來,抬頭望著還在制造中的“星艦”,那高聳的艦體就像一座摩天大樓。
那一刻,孩子般的笑容綻放在馬斯克的臉上。“嘿,”他轉向我說道,“你能相信嗎,就是這樣一個大家伙,會在四十五億年來第一次將人類帶到另一個星球上。我是說,有可能。當然未必是這一艘,但將來總有一艘會做到的。”
[1]1英尺約等于0.304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