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沖向火星:馬斯克和SpaceX的初創故事
- (美)艾瑞克·伯格
- 1280字
- 2023-06-16 10:55:33
推薦序三:
從SpaceX的早期創業經歷中汲取經驗和勇氣
李劍威|真成投資創始合伙人
今天,SpaceX作為全球航天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創業公司,估值超過了1250億美元。他們的“獵鷹9號”可回收火箭已經成功發射并回收了100多次,在過去幾年把超過2000顆衛星送上了太空,以登上火星為目標的“星艦”也蓄勢待發入軌。可以說,SpaceX在過去二十年給航天產業帶來了一場徹底的革命,是硬科技創業明星中的明星。
然而透過這本書,我們看到SpaceX旅程的頭幾年是非常艱苦的。正如本書英文書名所說,用desperate(不顧一切)形容早年的SpaceX非常恰當。他們2002年創業時只有一間空蕩蕩的廠房和幾名員工,他們的想法被行業專家看成異類,頭三次發射都以失敗告終,公司在2008年8月離破產更是只有一步之遙。但在非常艱難的環境中,馬斯克帶領團隊完成了一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跳出商業航天領域,馬斯克和SpaceX創業早期所踐行的幾個原則對于其他行業也同樣適用:
首先,宏大的愿景、堅定的目標和簡單直接的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競爭力,可以形成強大的戰斗力,更能夠影響行業內的客戶。早期的SpaceX核心員工,從湯姆·穆勒、克里斯·湯普森,到后來的格溫·肖特威爾,都是被研發低成本火箭、最終實現火星移民的想法所感召而來的。這些志同道合的樂觀主義者在后來幾次發射中展現出了驚人的戰斗力,尤其是在第四次發射“獵鷹1號”前,僅用六周時間就完成了一枚火箭從零件到總裝的全過程,中間還曾經在一周內把一級火箭拆解和重裝。這種工作文化也感染了客戶,SpaceX的早期客戶都希望這家公司獲得成功,馬來西亞衛星公司、美國宇航局都在它早期的幾次失敗后繼續給予支持,直到“獵鷹1號”最終成功發射。
第二,用第一性原理思考,快速迭代,容忍失敗,追求成本上的結構性優勢。馬斯克在創業之初,就發現舊的航天體系反應速度慢,成本非常高,所以他提出要追溯到供應商的最上游,爭取做到每一個零部件的最優化。在這種思路的指導下,SpaceX大部分部件都是自研,成本低,迭代速度快。在早期的每一次發射失敗之后,他們都迅速定位原因,做出改進。最終,獵鷹1號在第四次發射時取得成功,而這次成功距第三次發射失敗還不到兩個月!正是通過這種工作方式,SpaceX在2015年成功完成了人類首次火箭入軌回收,徹底改變了火箭發射的成本結構。
第三,對商業化和現金流的高度關注,對客戶持續的影響和溝通。作為一家硬科技公司,SpaceX沒有沉醉于研發,而是在成立第二年就嘗試銷售。他們用火箭模型吸引客戶,在火箭造出來之前就爭取訂單,到2003年,他們已經拿下了2500萬美元的意向訂單。在遇到不公平待遇時,他們向美國宇航局據理力爭,最終贏得了2.6億美元的合同。負責銷售的副總裁肖特威爾在2008年也成為公司的總裁。
看完這本書,我們會意識到,無論多么成功的企業,在早期也充滿了艱辛和不確定性,甚至會多次經歷瀕死時刻;堅韌的創業者,要依靠宏大的愿景,科學的方法論,有戰斗力的團隊,才有機會帶領企業走向成功。
現在,SpaceX的火箭發射回收已經成為常態,“星鏈”也已經體現出巨大的價值。希望在不久后,國內的商業航天企業也能擁有運載火箭的入軌回收技術,深度參與太空的開發。也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從SpaceX早期艱辛的創業經歷中汲取經驗和勇氣!
2023年于真成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