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自控力
- 馬驪
- 1682字
- 2023-07-04 11:48:40
淺析情緒的三個來源
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會經歷人生的悲歡離合,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當我們在感知生命中的這些憤怒、悲傷、歡喜、驚訝等情緒時,腦子里不禁會出現這樣一個疑問:我們的情緒到底是怎么產生的?它的來源究竟是什么呢?一般來說,常見的來源有以下三種:
第一,情緒來源于對生理反應的意識。
早期美國的心理學之父詹姆斯認為:情緒就是對身體變化的知覺。即生理反應在前,情緒狀態在后,情緒來源于對生理反應的意識。
對此觀念,詹姆斯進一步解釋道:“情緒是伴隨著對刺激物的知覺直接產生的身體變化,以及我們對這種身體變化的感覺。通常認為我們因失敗而悲傷,而后痛哭;因遇到熊而害怕、戰栗,而后逃跑。然而,實際上的順序恰恰相反,應該是因為痛哭而悲傷,因為逃跑而害怕。”
與詹姆斯觀點一脈相承的是丹麥的心理學家蘭格的情緒學說,蘭格也認為情緒是內臟活動的結果,即情緒刺激引起身體的生理變化,而生理變化又會帶來一系列的情緒體驗。
第二,情緒的體驗是丘腦信息平行的效應。
這一觀點是美國生理心理學家沃爾特·坎農提出來的。坎農認為內臟相對來說不是特別敏感的器官,實驗的數據也表明內臟的變化通常發生在刺激之后的一兩秒內,這樣的速度遠遠不及情緒反應的速度,因此僅僅依靠反饋性很差的內部器官無法區分人類的多種情緒,故而內臟不能成為情緒體驗的一種來源。
在沃爾特·坎農看來,情緒的中心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丘腦,而丘腦喚醒是大腦解除丘腦抑制的機制,情緒的體驗及其生理癥狀是丘腦信息平行的效果。
為了論證觀念的正確性,他曾經將實驗的小動物切去大腦皮層,只保留丘腦,結果這只動物依舊有憤怒的情緒,當把丘腦剔除,這個情緒也隨之消失了。另外,小動物單側的丘腦受到損傷,單側的情緒表現也發生了變化。
第三,情緒反應產生于人們對事物的評價。
這種觀點最早被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他認為人的情緒與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以及我們與周圍人的關系息息相關。之后,斯坦尼·沙赫特在亞里士多德觀念的基礎上又進行多次實驗,進一步提出了新的見解。
沙赫特認為:任何一種情緒的產生,都是由外界環境刺激、機體的生理變化和對外界刺激的認識過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而認知過程又起著決定性作用。支撐沙赫特這一情緒認知理論的就是下面要講述的這個實驗:
這個實驗是沙赫特和辛格(Singer J.)在1962年共同設計的,實驗請來三組大學生,每組大學生都被注射了腎上腺素,被試者并不知道實情,只知道自己被注射了維生素。
事后,實驗人員告訴一組被試者注射完激素之后會有哪些正常的反應,告訴另外一組被試者注射完之后會有頭痛、手麻、腳麻等癥狀,最后一組被試者則什么也不知道。之后,三組被試者分別進入愉欣快和憤怒兩種不同的情景之中。
最后,實驗人員發現正確告知的那組被試者的情緒并沒有受生理變化的影響,他們既沒有產生愉快的情緒,也沒有產生憤怒的情緒。而誤告的那組和未告的那組則有很大的情緒波動,他們到了愉快的環境中變得非常高興,到了憤怒的環境中則表現得非常生氣。
從這個實驗中,沙赫特得到這樣一個結論:被試者所產生的情緒體驗與其對生理變化的認識有莫大的關系。他們對生理變化的認識不同,所產生的情緒體驗也大不相同。換句話說,情緒既與生理反應有關,又與人們對導致這些反應情景的認知評價有關。
對于以上三種情緒理論,有人曾經舉過一個形象生動的例子:
當你看到一只強壯兇猛的野熊時,你的反應是什么樣的呢?
用詹姆斯和格蘭的理論來說:立即逃跑,然后感到害怕;
用沃爾特·坎農的理論來說:感到害怕,同時逃跑;
用沙赫特的理論來說:認為熊對自己有威脅,所以感到害怕,想要逃跑。
從上面三句簡短的話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三種情緒來源論之間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至于哪一種才是正確的,科學界還沒有統一的定論,未來還需要我們做更為科學深入的研究。
馬驪給你劃重點:
1.我們想要解決情緒問題,首先需要了解情緒的由來。只有了解了情緒的由來,才能更好地識別情緒和管理情緒。
2.關于情緒的來源,不同的心理學家有不同的解讀,一般來說,常見的說法有以下三種:情緒來源于對生理反應的意識;情緒的體驗是丘腦信息平行的效應;情緒反應產生于人們對事物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