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自控力
- 馬驪
- 12字
- 2023-07-04 11:48:39
第一章 關于情緒的那些事兒
情緒究竟是什么
何為情緒?其實它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以及相應的行為反應,是對客觀事物和主體需求之間關系的反映,是以個體的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換句話說,它就是人們在生理反應基礎上的一種主觀體驗。
一般來說,快樂、憤怒、哀傷、厭惡、驚訝、恐懼等都屬于情緒,不過情緒的范疇非常廣,它不僅僅局限于我們頭腦所處的某種狀態或者我們的某種感覺,更包含了情緒行為、情緒喚醒和對刺激物的認知等復雜成分。
按照情緒構成理論來講,情緒一般由以下五個要素組成。
第一,認知評估。
即注意到外界發生的事件(或人物),認知系統自動評估這件事的感情色彩,因而觸發接下來的情緒反應。比如,一個人意外碰到一個體型龐大且面目猙獰的怪獸,他的認知系統就會主動把這個事件評估為對自身有威脅的負面事件。
第二,身體反應。
即情緒的生理構成。身體自動反應,使主體適應這一突發狀況。比如,一個站在演講臺上的表演者,很容易出現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具體來說,就是臉紅、心慌、手抖、呼吸急速、胸悶、出汗,頸部和后背的肌肉僵硬等,更有甚者可能出現瀕死感。
第三,感受。
即人們體驗到的主觀感情。比如,當一個人看到最親近的人因為意外而離開這個世界時,其體內產生的一系列反應,這些反應可以統稱為悲痛。
第四,表達。
即通過面部和聲音變化表現出一個人的情緒,這是為了向周圍的人傳達情緒主體對一件事的看法和他的行動意向。比如,當一個人看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偶像時會不由自主地激動、興奮、尖叫,甚至會掩面而泣,表現出一種亢奮的情緒。
第五,行動的傾向。
即情緒會產生動機。比如,在我們遭受不公平待遇,內心委屈難過的時候,總是希望身邊有個人能靜靜地坐下來聽一聽自己的傾訴,或者當我們取得某項成就,興奮激動的時候特別想把這個好消息分享給最親近的人等。
從上述的諸多構成因素來看,情緒確實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東西。它是由內部或者外部事件引發的,隨后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會接收到這一系列信息,人由此被喚醒,從而相應做出諸多生理和心理的反應。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更系統地了解情緒,下面我們以小明同學考試為例加以說明:
考試時間快結束了,老師提醒大家做好交試卷的準備,而小明同學的作文只寫了一半。此時,小明的大腦接收到的信號是:考試快結束了,試卷馬上要被老師收走了;教室里傳來一陣陣翻動試卷的聲音,大家正在緊張地做最后的檢查。
認知評估:作文已經來不及寫完了,這會嚴重影響到自己期末考試的成績,甚至會受到老師和父母的訓斥。
身體反應:握筆的手開始不由自主地顫抖,心跳加快,頭冒虛汗,思緒混亂等。
感受:內心緊張,惶恐不安。
表達:面色漲紅,滿臉愁容,唉聲嘆氣。
行動傾向:渴望老師能夠多給自己留一些時間,以便寫完作文。
從小明同學的上述表現我們可以看出,情緒是一個復雜、多元的綜合體。一個人的情緒自產生的那一刻開始,這五種元素便在短時間內相互交織,同步進行。
當然,我們在了解了情緒特征的復雜性之后,還需要進一步認識到情緒作用的雙面性。《養性延命錄》里有一句話:“喜怒無常,過之為害。”也就是說,情緒猶如一把雙刃劍,它對人的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個成年人,如果我們不能理智地控制情緒,那么很有可能會被情緒帶來的后續反應所煩惱。
比如,在某個雷雨交加的夜晚,你獨自一個人在家。聽著外面電閃雷鳴,恐懼的情緒一陣陣地向你襲來。這時,如果你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或者轉移注意力,那么緊張恐懼的情緒就會進一步加強,你會由電閃雷鳴進一步聯想到電視劇中的某個恐怖片段,再由這個恐怖片段聯想到妖魔鬼怪、靈異事件等。這樣你就會越想越怕,并持續地被這種恐懼情緒帶來的后續反應所困擾。
基于“情緒有延續自身的傾向”,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盡早掌握調整和控制情緒的能力,及時地采取措施,將自己從一段不好的情緒中解放出來,這樣才不會被負面情緒所奴役,從而影響到自己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馬驪給你劃重點:
1.情緒是一個多成分的復合心理現象,它是由認知評估、身體反應、感受、表達、行動的傾向五個部分組成的。
2.情緒具有復雜性和雙面性,每個人都應具備調整和控制情緒的能力,以免持續地被負面情緒帶來的后續反應所困擾,從而淪為情緒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