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R總是有辦法:從入職到離職的101個糾紛巧解
- 呂帥 陳橙
- 1278字
- 2023-06-25 15:22:29
3.用人單位“錄而不用”,勞動者應如何維權
案例3[3]
小金一直在L公司做攝影師,薪資穩定,月平均工資約為10 000元。
2019年10月,小金在招聘平臺上看到A公司在招聘攝影師,便投遞了自己的簡歷,A公司對小金進行了兩次面試,后來雙方達成初步意向,2019年11月6日,A公司向小金發出錄用通知書,其內容為:“經過面試甄選,我司決定正式聘用您為本公司設計部攝影師,薪資為12 000/月,試用期為三個月(試用薪資為轉正薪資的80%),請您于2019年11月27日報到。”
小金欣喜萬分,立即向L公司提出離職,L公司于2019年11月25日正式向小金開具離職證明。
2019年11月22日,正在等待入職的小金突然收到了A公司人力專員的微信消息,稱A公司的攝影師崗位已經有人頂崗了,公司將撤銷對小金的錄用。
小金沮喪不已,A公司不錄用他,且他已經向L公司提出辭職,小金被迫淪為失業人員。小金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A公司賠償自己經濟損失35 000元。
律師意見
本案的核心問題在于,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發出錄用通知書,在勞動者正式入職前,若用人單位反悔,其應該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
本案中,由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并未建立勞動關系,因此此案并不屬于“勞動爭議”類案件,用人單位要承擔的并非勞動法上的法律責任,而是締約過失責任。面對此類案件,勞動者可以不經過勞動仲裁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用人單位承擔“締約過失責任”,實踐中,管轄方一般為被告(用人單位)所在地的人民法院。
那么,什么是締約過失責任?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訂立合同的過程中,一方因違反基于誠實信用原則的先合同義務或附隨義務,給另一方造成信賴利益損失,而應依法承擔的民事責任。其法律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的第五百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對方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三)有其他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
本案中,A公司先是于2019年11月6日向小金發出錄用通知書,通知其于2019年11月27日報到,又于2019年11月22日向小金發出撤銷錄用決定。而在接到該錄用通知書前,小金已經向原單位遞交了離職申請,原單位于2019年11月25日正式向小金開具離職證明,造成小金待業。A公司的行為明顯構成締約過失,A公司應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最終,人民法院支持了小金的訴訟請求,判決A公司向小金支付三個月的工資損失。
對于具體賠償數額的確定,司法實踐中尚無統一的尺度。一般而言,法院會從公平原則角度考慮單位的過錯程度及勞動者的直接損失、信賴利益損失。直接損失包括因應聘而產生的通信費、交通費、體檢費、住宿費等;信賴利益損失包括勞動者基于對公司的信任而辭去原工作,以及今后因重新找新工作而產生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
維權小貼士
受理機構
人民法院。
案件類型
締約過失責任糾紛。
民事起訴狀訴訟請求表述
請求判令被告賠償經濟損失××元。
舉證指引
證明招聘單位違反了以誠實信用為基礎的先合同義務的證據,如錄用通知書,取消錄用的短信、郵件、聊天記錄等。
證明應聘者產生實際損失的證據:如上一家單位開具的離職證明,相關的通信費、交通費、體檢費、住宿費記錄等。
證明應聘者工資標準的證據,如收入憑證、發放工資的銀行流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