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劉娥很是為難。
依她的意思,她恨不得斬了寇準。
但先帝看著呢。
想到這里,劉娥不由開始思索,如果將寇準調到西京,對她而言,到底是弊大于利,還是利大于弊。
寇準是三朝元老,三度拜相,朝野之間,聲望極高。
即使給他安一個閑散的職位,影響力依然不容小覷。
想著想著,劉娥的腦海中忽然回憶起了一首童謠。
【欲得天下寧,須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
這首童謠,雖然是別有用心之人散播出去的,但能在民間廣為流傳,可見寇準的聲望。
半晌,劉娥心中一嘆。
召回寇準,肯定是弊大于利的,為了扳倒寇準,她費了不少心力。
不過,往好處想,召回寇準,也不是沒有益處。
起碼,可以向世人彰顯她的大度。
“任守忠。”
話音剛落,供奉官任守忠半低著身子,緩緩走到近前。
“臣在。”
“著學士院擬詔,原道州司馬寇準,改知西京留守司事,加天平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既然決定召回寇準,劉娥自然要利益最大化。
西京留守雖然是閑散差遣,但規格很高,通常是由天子特旨除授,以寇準之前的本官(寄祿官),肯定不合規矩。
因此,劉娥直接給寇準加了‘節度使+同平章事’。
宋初,以節度使兼同平章事(侍中、中書令),為使相。
使相,并不是真宰相,只有宰相之名,而無宰相之實,是一種高級榮譽頭銜,非重臣不授。
給寇準這樣的待遇,先帝應該滿意了吧?
此份詔令一發,等于幫寇準洗白了之前的污名,而且還是劉娥親自背書。
不過,劉娥在加銜時,還是耍了點小心思,天平軍是前朝的藩鎮名,現今已然廢除。
她這是告訴寇準,遺老就該有遺老的樣子,不要不識抬舉。
此外,宋初大將石守信,當初被授予使相時,也是以‘天平軍節度使’兼任的。
再度授給寇準,其中的隱喻無非是讓寇準,好好學學人家石守信,要懂得審時度勢。
知進退,才能得善終。
當然,念在官家在場,某些話劉娥沒有明言。
像什么限制寇準入京,通進銀臺司壓下寇準的奏疏之類的話,事后再另行叮囑,也不遲。
“臣謹遵。”
隨后,任守忠朝著太后、官家一拜,緩緩告退。
離殿之時,任守忠對這份詔命,滿是不解,但他懂得抑制自己的好奇心,太后讓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這樣一定不會錯。
殿內。
做出決斷后,劉娥的神色間多了幾分傷感,少頃,她心不在焉的看了趙禎一眼。
“六哥,你覺得這樣,你爹爹能滿意嗎?”
趙禎裝傻充愣道:“要不,我回頭問問爹爹?”
聽到這話,劉娥神色一怔。
也是。
自己真是昏了頭。
恰在這時,林尚宮徐徐而來。
“稟娘娘,閤門司傳信,丁相和王參政申請入內請對。”
劉娥此刻心情煩悶的緊,誰都不想見,但宰執請對,如果沒有恰當的理由,直接拒絕,也不合適。
“是因何事請對?”
林尚宮躬身道:“據中書傳告,應是貶官之事,丁相執意將寇司馬,貶為雷州司戶參軍。”
“而王參政,不同意這份敕命,兩人因此發生爭執。”
劉娥面色沉靜道:“傳告中書,此事不用爭了,寇準將以使相銜,調任西京,知西京留守司事。”
末了,劉娥又補了一句。
“讓任守忠再跑一趟吧。”
突然得知這個消息,林尚宮也很懵,很快,她回過神來,執禮道。
“妾謹奉。”
待到林尚宮退出內殿,劉娥從桌案上抽出一份奏疏。
“六哥,你看看這份奏疏,下次見到你爹爹,一起問一問。”
“是。”
趙禎上前一步,接過奏疏。
這是中書上奏的札子,內容和真宗的謚號有關。
【經緯天地曰‘文’,無幽不察曰‘明’,法度明大曰‘章’,通達先知曰‘圣’,生善行德曰‘元’,慈惠愛親曰‘孝’。
……
請上大行皇帝尊謚曰:‘文明章圣元孝’皇帝。
廟號真宗。】
生有名,死有謚。
名,生者之辯也,謚,死者之辯也。
謚號,往往也代表著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因此,為天子加謚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儀制。
在這篇奏疏中,通篇都是溢美之詞,如果只看謚號,真宗絕對是英明神武之主。
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
片刻后,趙禎收回目光,人死如燈滅,謚號的好與壞,已然無關緊要。
未來,才是他該考慮的事。
……
……
……
政事堂。
小半時辰后,任守忠不徐不疾的趕到中書,宣讀了太后最新的詔命。
得知寇準被任命為西京留守,堂內的諸臣反應不一。
丁謂一臉驚詫的看著任守忠,眼里滿是難以置信之色。
怎么可能!
如果任守忠不是太后身前的紅人,丁謂甚至會懷疑任守忠假傳詔命!
不行!
必須要阻止寇準去西京!
雖然寇準只是去西京,但西京距離京師很近,且使相之銜,非功臣不授。
一旦詔命下發,此前的所有努力,豈不是白費了?
但轉念一想,丁謂又心生頹然,他實在想不到太好的辦法。
除授西京留守,按照規制,既可以特旨除授(天子直接下令),也能由中書‘堂除’。
兩相比較,特旨除授的反而更多。
簡而言之,哪怕丁謂貴為百官之首,對于這份任命,也沒法直接干預。
除非站到劉娥的對立面。
然而,他剛剛和王曾開戰,此時的他,爭取劉娥的支持還來不及,哪能再將劉娥推到‘敵營’?
‘太后!’
‘糊涂啊!’
‘此詔,無異于放虎歸山!’
值此之際,除了喟然長嘆,丁謂似乎也做不了別的。
如果說丁謂的反應是愕然、震驚,以及不解,那么,王曾的反應便是驚喜。
又驚又喜!
太后想做什么?
忽然給寇公加了使相銜,其中有沒有陰謀?
沒錯。
王曾最先想到的就是陰謀,畢竟,太后和寇公勢同水火,這是朝野公認的事實。
易地而處,換做是自己,若是丁謂被貶官了,他會好心收回敕書嗎?
不可能!
他只會將丁謂貶的遠遠地,最好一輩子都不要回來。
——————————————
謚號:春秋以前,謚號多為一字,戰國時期,各諸侯謚號多為兩到三字,西漢時,恢復古制,謚號為一字,如劉邦,為‘高’皇帝,但從劉盈開始,又變為二字。
此后,歷代帝王謚號多是一到兩字,到了唐高宗李治,謚號的字數越來越多,不僅初謚字數變多,后任皇帝為先祖加謚,字數也越來越多。
五代十國,沿唐制,謚號多為五字以上。
入宋,宋朝又承襲唐及五代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