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盲目,在食補的問題上也是如此,不能身體稍有不適就忙著進補。“補”字的本意是“補丁”,什么是補丁,就是用來修補破的地方的東西,沒有破的地方怎么補?難道要將補丁打到好的地方嗎?
其實,還有一個現象可以闡述這個道理,藥店中的藥品種類非常齊全,但是我們仍然會去看醫生,原因是什么?我們不知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
沒錯,要對癥下藥,只有知道自己患的是什么病之后才能知道吃什么藥,食補也是同樣的道理,再好的東西,不適合你,也能變成毒藥,應當搞清楚自己是什么體質,適合吃什么。提到“體質”一詞,有的朋友更加困惑了,如何辨別自己的體質?
從陰陽上分會比較簡單,人分陰陽,人的臟腑分陰陽,疾病也是分陰陽的。
從人的角度上說,女為陰,男為陽;而從養生的角度上說,女子將陰作為根本,男子將陽作為根本。也就是說,女子最怕傷陰,男子最怕傷陽,僅從男女之間的差別上我們也能看出其飲食的差別。
身體素質比較好的人是不需要吃補藥的,女性應多適當補充助陽食物,男性應當適當補充滋陰食物,這樣才能彌補先天偏性。
身體不好的人,無論是陽虛還是陰虛,調理的過程中都要注意陰陽兼顧。血屬陰,氣屬陽,因此,女性一定要注意補血,男性一定要注意補氣。從后宮劇中我們也能看出,皇后多吃燕窩、阿膠等滋陰補血食物;皇帝多吃人參、鹿茸等壯陽食物。
那么,人體是如何劃分陰陽的呢?
體表為陽,體內為陰。因此陽虛的人由于體表保護屏障不夠強而怕冷,易感冒;陰虛的人手腳心發熱,這種熱是由體內發出來的,是內熱。
從部位上分,人體上為陽,下為陰,因此老人多腿腳易冷,小孩卻光著腳到處亂跑都沒事。背為陽,腹為陰,因此陽經走人體背面,陰經走人體正面。
以有形無形劃分,則機能為陽,器官為陰。精神為陽,肉體為陰。
而從作用上分,則人體內具有滋養功效的物質為陰,具有溫煦功能的為陽。
經常看中醫的人會有這樣的體會,醫生聽診時經常會說什么陰虛火旺、腎陰虧虛,表面上聽著有些玄乎,實際上這些不過是中醫專用術語,這其中的道理與陰陽特點是分不開的。
人體之中的陰如同土和水,具有滋養作用;骨髓、血液、津液,皆屬陰。陰虛者身體體液多不足,經常會口干舌燥、上虛火,即陰虛火旺。
人體中的陽如同陽光與空氣,具有推動、溫和作用。我們的氣息、熱量、活力皆為陽。陽虛者身體能量多不足,血液流速較慢,經常會全身冰涼,怕冷,有氣無力。所謂命門火衰實際上就是嚴重的腎陽虛。
我們的臟腑中,心、肝、脾、肺、腎五臟屬陰,膽、胃、膀胱、大腸、小腸、三焦六腑屬陽。
五臟具有存儲營養之功,維持著人體生命活動,中醫說五臟“藏而不瀉”,意在形容五臟藏著人體精氣之功,不能外瀉,一外瀉,人就虛了。六腑主消化、傳導,負責分解食物,幫助人體吸收營養,排出廢物,它們為營養物質通道,因此中醫上稱六腑為“瀉而不藏”,即傳送而不是貯存。
了解了臟腑之陰陽后,也就找到了食補捷徑。五臟主藏,因此我們應多用“補”法;六腑主瀉,因此我們應多用“瀉”法。
此外,如果用食物調理某臟癥狀,直接用瀉法不見效,可以對跟它構成一對陰陽的腑下功夫。調理某一腑的毛病,也可補與之構成一對陰陽的一臟。
如果將五臟從偏陽到偏陰進行排序,依次為心、肺、肝、腎,脾最偏陰。脾是陰中的至陰,因此它不容易陰虛,容易陽虛。補脾的時候應以溫補脾陽為主。
五臟在人體內屬陰,而腎又為陰中之陰,脾為陰中至陰。陰主藏,凡屬陰臟腑,皆負責貯存精氣。五臟六腑中,脾、腎“藏”精氣之功能最突出。脾主消化,因此它藏的精氣為人體后天之精,即營養。腎掌管生殖,因此它藏的精氣為人體先天之精,即元氣。
越屬陰的臟腑,就越要多用“補”法。所以我們應當將平時進補的重點放在脾和腎上。脾、腎補好了,其他臟腑也不容易生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