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劑學(供中藥學、中藥制藥等專業用·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賈波 許二平主編
- 699字
- 2023-08-24 14:18:51
三、常用的配伍方法
徐大椿說:“圣人為之制方以調劑之,或用以專攻,或用以兼治,或相輔者,或相反者,或相用者,或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藥各全其性,亦能使藥各失其性。操縱之法,有大權焉。此方之妙也。”(《醫學源流論·方藥離合論》)因此,熟悉配伍的基本方法,對體會方劑“合群之妙用”,掌握“操縱之法”,是十分重要的。
相輔相成 是方劑最常用的配伍方法,主要有兩大類型:一類為性能功效相近的藥物配合應用產生協同增效作用。如大黃配芒硝,可增強瀉熱通便之效;石膏配知母,能增強清熱瀉火之功。一類為藥物主要功效不同,但在針對病機方面,通過相互關聯的作用以增強治療效果。如治濕痰證,常以半夏配陳皮,既加強燥濕化痰之力,又可行氣以“氣順痰消”;治血虛證,常用熟地黃、當歸配人參或黃芪,目的是“補氣生血”。此類配伍多為中藥學“七情”配伍理論之“相須”“相使”的應用。
相反相成 相反是指藥性(寒熱溫涼)、趨向性(升降沉浮)、功效(開闔補瀉)等性能相反的藥物配合應用。相成是指藥物的配伍一方面通過互補或相助以增強其療效,或產生新的功效;另一方面通過互相牽制而制約藥物的某種偏性。如胃腸寒熱所致心下痞滿、嘔吐、下利,以干姜、半夏溫以祛寒,黃芩、黃連寒以清熱,合用則平調寒熱;治陽虛出血的黃土湯,以黃土溫中止血,白術、附子溫陽健脾的同時,又配苦寒之黃芩制約術、附溫燥之性。常見的配伍方法有寒熱共用、補瀉同施、散收同用、剛柔相濟、升降并調等。
引經報使 指某些藥物能引導其他藥物的藥力到達病變部位或某一經脈,起“向導”的作用,而使全方對臟腑經絡發揮更好的療效。如治上部病證的方劑可配伍桔梗以載藥上行,治下部病證的方劑可配伍牛膝以引藥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