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儒學觀念守正創新的文化立場
- 文化自信視域下儒學觀念守正創新研究
- 韓中誼
- 7341字
- 2023-06-01 15:45:31
開宗明義,本章首先介紹本書研究的理論視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者以為,儒學觀念的守正創新,奠基于文化自信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立足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追求與文化立場。因此,我們首先有必要探討文化自信的形成背景與思想內涵,分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及其傳承創新原則。
第一節 堅定文化自信的價值取向
文化自信,按照一般定義,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情感態度與價值取向,直接影響到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評價,影響到對儒學詮釋與創新的學術探索。
一、文化自信的形成背景
堅定文化自信,跟社會歷史變遷息息相關,與實踐探索和社會需要密不可分,是傳承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建設理論的思想創新。
一是從變遷大勢看,堅定文化自信源于國富族興的底氣和社會思潮的轉向。器物革新、制度變革到文化革新的近代史進程某種程度也是傳統文化逐步喪失自信的過程,它有利于中國的現代轉型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同時也伴隨西風日烈、崇洋媚外、言必稱希臘的社會心態。如今,中國模式創造了世界奇跡,綜合國力早已今非昔比,歷史逐漸從文化自卑的泥淖中走出來。在這個意義上,文化自信源于社會思潮的轉向,而背后則是依托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確道路和優越制度下所取得的巨大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源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尤其是文化復興的信念,體現了中國人民對光榮歷史、國家富強、社會進步的豪氣。
二是從實踐探索看,堅定文化自信源于建設經驗的總結與對錯誤思潮的批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表明,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中國本土實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消化西方文明經驗,三者成功融合的實踐在中國大地上就會展現出強大生命力;抽離中華文化元素、照搬他國建設經驗、偏離馬克思主義的主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廣起來就步履維艱也難以奏效。堅定文化自信,是回應境外敵對勢力的質疑否定之聲尤其是各式各樣的“中國崩潰論”的需要,有利于糾偏一些人迷信“普世價值”和西方文化的傾向,有助于引領我們從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中汲取養分,滋養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而推進基于本國實際的理論和制度創新,不斷開拓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
三是從理論淵源看,堅定文化自信源于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承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堅定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1]習近平總書記繼承了我們黨歷來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統,同時提出了文化自信視域下推進文化建設的原則思路與路徑方法,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2],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當代中華文化與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3],成了當前思想文化建設的重大創新。
二、文化自信的豐富內涵
相比于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作為生活方式的文化自信跟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更為密切。文化的外延更廣泛、表現方式更多樣,影響滲透力更廣闊,因而文化自信是一種“更廣泛”的自信。而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治國理政的視野下看,文化自信是更深厚、更基礎的自信。
首先,從觀念文化層面而言,文化自信由里及外展現為意識形態、文化追求和社會心態三維度,屬于一種更深厚的自信。
從意識形態上說,文化自信可視為堅信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想信念。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集中體現和核心內容。從性質上說,“文化自信”首先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尤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自信,即堅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夠愈加繁榮,堅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道德等具有蓬勃生命力。
從文化追求上說,文化自信可視為堅信傳統文化創新發展、西方文化洋為中用、革命文化傳承發展、構建當代中華文化的文化取向。從文化形態上說,文化自信包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并表現為對異域文化持接納借鑒但不崇拜迷信的立場,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并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自信,是源于堅信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能夠匯聚到當今時代并為當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服務。
從社會心態上說,文化自信是熱愛認同并整體正面評價中華文化的情感態度。丟掉中華文化根本就是隔斷民族精神命脈,忘記革命文化就是丟掉了紅色基因,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會導致精神匱乏。文化自信在外顯行為態度上表現為四個領域:一是對歷史遺產、古典文藝、史事典故、經典思想的閱讀與欣賞,以同情之理解的態度看待和揚棄傳統文化中不合時宜的成分,在整體積極正面評價中吸收、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的精髓;二是表現為對革命先輩、革命事跡、革命基地、革命文學、革命情懷的體認與珍視,謳歌革命傳統、肯定革命精神依然是走在時代前列的豐碑;三是表現為對當代中國的偉大夢想、價值追求、道德風尚的熱愛與歌頌,熱愛反映改革發展成就、體現人民創造、寄托精神追求、蘊含好人好事的社會主義文藝;四是表現為正確看待西方文化輸出,鑒別西方錯誤思潮,抵制抹黑中國的論調,不過度崇拜西方生活方式,不沉迷西方文藝影視作品。
其次,從觀念文化與制度文化的連接來看,文化自信展現于路徑選擇與生活實踐之中,屬于一種更基礎的自信。
文化自信體現于路徑選擇之中,可視為蘊含創新思維與頑強斗志的探索精神,以此帶動理論、制度、道路自信與創新。堅定文化自信,不僅是要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社會現實、社會系統、現成制度協調中能夠不斷創新發展,而且要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能夠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社會治理、生態文明、執政黨建設,堅信具有強大優越性的社會主義制度蘊含先進的中華文化理念(如天下為公、人民為中心、民主協商、選賢任能、風清氣正、紀檢監察、人民調解等)。可以說,作為更基礎的文化自信,它蘊含著創新思維與頑強斗志的文化與制度探索。它幫助我們在改革發展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也將繼續激勵我們“堅持中國人的世界觀、方法論”,以睿智化解問題與挑戰,開拓中國道路,完善中國制度,總結中國模式。
文化自信的第五個維度落實于日常生活實踐,可視為自覺堅持研究、培育、傳播和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生活方式。堅定文化自信,還要按照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的要求,貼近大眾生活,援引生活案例,采用合乎大眾思維的話語體系與語言風格,運用古語名言說理、史事典故隱喻、英雄榜樣感召等手段,透過學校教育、理論研究、歷史研究、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途徑,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詮釋較為深奧的理想信念與核心價值,傳播歷史傳統與當代文化,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另一方面,文化自信不僅體現在弘揚與傳播層面,而且更要落實在自身的日常行動中,將文化精神轉化為個人成長成才與奉獻社會的不竭動力,自覺踐行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核心價值、美德倫理,欣賞并勇于創造中國文藝、紅色文藝。黨員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嚴于律己,社會名流與廣大教師要身教言傳、做好示范,自覺成為先進文化的信仰者與實踐者,為形成風清氣正、以文化人、踐德為榮的社會氛圍貢獻力量。
從物質文化的層面來看,文化自信則體現為文化產品的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文化創造,能夠打造更多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反映中華文明的悠久傳統和燦爛文明、體現中國人民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以人民為中心、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講奉獻,展現改革發展成就、體現人民創造、反映美好生活、蘊含好人好事……這些文化產品,以廣電節目、影視、歌舞、文學、講座、圖文等形式呈現,具有強大的藝術感召力和生命力。
此外,從全球治理思維來看,文化自信還是彰顯民族優勢、傳遞中國聲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開放視野。面對世界多元文明交融,文化自信就是要積極向世界傳遞中國的聲音。這種聲音不僅包括我們的政治立場和核心關切,也包括對事務與問題的思考方式、價值理念、處世智慧。更為重要的是,我們以民族優勢貢獻于世界文明的姿態并不同于西方傳統大國的霸權主義思維,而是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高度,傳承講信修睦、協和萬邦的理念,堅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信念,為世界文明發展提供中國經驗與智慧,形成蘊含東方智慧的全球文化,從中不斷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和全球話語權。
第二節 堅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具體而豐富的內涵。一是指向作為傳統文化核心的、觀念層面的思想文化。這包括思想體系、價值體系、重要理念、思維方式。二是往往特指思想文化中的核心精神。這包括民族精神、傳統美德、美學精神、核心價值。我們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三是有時意指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史”“詩”“倫理”為重要形式,蘊含于思想經典、文學藝術、史書典籍之中,留存于文物、遺跡等物質文化遺產之中,呈現于當下拼搏奮斗的日常實踐、攜手共建的美好家園和人民心中的精神世界中。此外,“傳統文化”與“中華文化”(“民族文化”)略有區別,“中華文化”包含中華文化的古代形態即中華傳統文化,也包含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現代形態,即當代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民族文化”)重在與異域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對比與區別,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思想資源、精神標識與文化命脈。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價值。
第一,從鞏固主流意識形態領導權來看,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搞文化復古,不是要取代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而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傳統文化加以去蕪存菁、推陳出新,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而這將有利于發揮主流意識形態對文化的選擇、整合和創新功能,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朝著正確的方向繼續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助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守正創新。
第二,從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解決當前人類面臨的難題和我國治國理政中具體問題的重要啟示。激活其中的問題意識、思維方式、豐厚資源,能夠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提供來自民族文化的思想啟迪、文化支撐與理論論證。天下為公、協和萬邦的理念匯入共產主義理想,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追求社會全面進步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與我國繁榮文明的悠久傳統與歷史經驗相銜接,構成了“中國夢”的核心內涵;人民立場與民本思想的結合,誕生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的政治智慧;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與儒家修齊治平和反求諸己等修身進路相融合,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時代課題,皆是顯證。
第三,從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傳播來看,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資源、名言警句、鮮活故事來詮釋馬克思主義,能讓理論話語更加契合國人思維方式和社會心理,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例如,引用縣衙楹聯告誡官員“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再如,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詮釋了人民立場,大大增強了黨員群眾的情感認同與理性認知。
第四,從滋養思想文化建設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扎根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社會主義道德跟傳統美德密不可分,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也深深打上了傳統的印記,因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對我們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有益處,對道德建設深具啟發,對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強化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與創新運用,能夠深厚滋養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
第五,從推進制度和治理創新來看,我國的歷史傳承與文化傳統,體現了與其他國家在精神追求、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等深層次的差異,決定了我們不能照搬其他國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影響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因而,深入把握我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才能對當今的中國具體實際有更真切與深入的洞察,進而不斷拓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多考慮歷史文化傳統的制度創造,在與中國社會結構和社會系統的協調中才能體現出其生命力與優越性,在推進社會文明進步與增進人民福祉中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從凝聚中國力量來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價值思想,有助于增強民族自尊自信和凝聚力,激發歷史使命感與責任感,促進中華民族在挫折中渡過難關,在問題中推進改革,在創新中走向繁榮,在發展中共享成果。可以說,中華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價值理想與思想智慧,形成了一股強大的中國精神,成為全國各族人民為共創美好生活、實現民族復興而不懈奮斗的中國力量,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建設事業不斷取得輝煌成就。
第三節 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重點是推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
第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不能走簡單用范疇概念套用解讀傳統文化的老路,也不能走以傳統文化取代馬克思主義的歪路,而是應該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探尋兩者有機融合的新路。這是當代中國文化有別于傳統文化最大的意識形態特征,也是傳統文化得以廣泛研究與傳播的基礎。
第二,要堅持中華文化本位,推進傳統文化的系統深入研究。“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4]我們要從思想史、觀念史、哲學史、文化史等視角考察傳統文化,厘清傳統文化的起源、發展與轉型脈絡;要對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體系、價值系統、重要理念、社會制度進行深入研究,在中西比較視野下彰顯傳統文化的獨特洞見、思想特色、文化特質;要立足中國本土文化實際,創造性轉換西方理論方法形成自己的學術話語體系,體現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繼承性、民族性與原創性;要立足中國當前正在進行的偉大實踐,強化探索,總結經驗,形成理論,促進傳統文化在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創新發展。
第三,要吸收外國文化精華,推進異域文化的中國化,洋為中用,啟迪智慧。“只有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我國文藝才能更好發展繁榮起來。”[5]“對國外的理論、概念、話語、方法,要有分析、有鑒別,適用的就拿來用,不適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批判精神,”[6]傳統文化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古人善于消化、吸收、創造性運用諸如佛學、基督教傳教士文化等外來資源。現代其他移植西方文化與現代化模式的國家與民族,大多數并沒有發展起來,他們不發達的經驗教訓足以警示我們不能照搬照抄異域文化與制度。在中國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國力今非昔比、哲學社科事業初步繁榮的今天,堅持洋為中用,不應是西方文化強勢入侵的被動回應或被迫接受,而是化被動為主動,真正做到分析鑒別、批判繼承、借鑒吸收、創新運用。
第四,要堅持批判繼承、辯證看待、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7]“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8]“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9]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是固守既有的文化遺產,滿足于先人所創造的文化成就,也不應回避傳統文化中的不合時宜的成分,而是要在新的時代思潮下繼續進行思想創造,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互融互釋,要彰顯亙古彌新、面向人類普遍問題、凝聚深邃智慧的文化資源,創造出中華文化的當代形態與新的輝煌,繼續服務于國人的精神追求與國家的發展建設。
第五,要與當今社會現實相匹配,與社會系統相配合,與現代制度相協調,形成雙向良性互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不僅需要在文化領域本身的思想創造,更需要在具體的實踐中去探索創新,在具體的社會環境、社會制度、社會生活中去探索創新。“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國情,注定了中國必然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10]“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11]我們要積極面對改革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借鑒傳統制度文化及蘊含其中的探索經驗與智慧,探索更為成熟和富有魅力的體制、制度與機制,從而使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制度、社會系統相協調,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社會治理、生態文明、執政黨建設需要相適應。
第六,要探索傳統文化的通俗化表現形式。經歷了“新文化運動”時期對傳統文化的激烈批判,傳統文化在現當代形成了斷裂,加之過度關注物質利益、有些急功近利的社會思潮,使得當前國人對傳統文化尤其是道德文化有某種程度的疏離。我們要用更為生動形象的形式吸引人們,運用合乎大眾思維的話語體系與語言風格,增強人們了解自身悠久民族文化的熱情;用貼近現實生活的史事典故和生活案例解釋較為深奧的思想觀念,用深入淺出和更為深入人心的古語名言傳神地詮釋古人思想觀念,用古人的道德人格和良好榜樣詮釋明德向善與安身立命的道理;還要促進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更多大眾容易接受的通俗文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