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身體·心理·靈魂

個體的嬰幼兒生活,與其成人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嬰幼兒與成人原本就是一個身體的兩個不同生理階段,此外生命早期心理模式是成年生活的基礎,而且從出生直至遲暮,個體始終面臨著同樣宏大的關于生命意義的叩問。基于此,我首先把心理放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下去討論,我想先談談身體、心理與靈魂。

前文曾引用雅斯貝爾斯的觀點:“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人作為一個獨立生命,存在的基礎是擁有一個獨立的身體。所有心理現象和靈魂體驗,都發生在身體這一物質基礎之上。身體是穩定的、可視的、物質化的載體,如同穩穩地扎根于土壤之中的大樹。關于心理活動,那些紛繁念頭和情緒變化,飄忽不定、起起伏伏,來來往往,恰似天空中到處游弋的云彩。對于靈魂這個話題,我們很難明確界定它的含義,但它具有獨特性和普世性的特點,人人可以提及卻又人人體驗不同。我想用風來比喻靈魂,一陣風吹過,我們能夠感受它的存在,卻難于捕捉它的形體。只有被風拂動過的人,可以向另一個被風拂動過的人去談論它,但談論的卻不是風本身,而是自己被風兒拂動的感受。

另一個話題也與心理密切相關,那就是物質與精神。人類心理現象具有主觀性,但離不開人類大腦這一物質基礎,也離不開環境中人或物的刺激信息。心理活動的起點是感官的“感覺”,這個概念既屬于心理學,也屬于生理學。毫無疑問,心理與身體聯系密切,心理需要身體提供物質層面的支持。人類心理現象具有主觀性,但它不是對內外刺激的簡單反應。幾乎每個人在某一時刻,都會思考“我是誰”。這樣的發問跨越時空,是一個考驗人類邏輯思考和價值判斷的靈魂之問,因此心理活動必然涉及精神層面的探索。就身體、心理、靈魂發生發展的順序而言,我更傾向于認為三者是同步的。在物質和精神之間,或者說在身體和靈魂之間,心理架構了一個空間,讓三者有了彼此交融的機會。

外部世界的刺激,無論是具體實物帶來的物理刺激,還是人際關系帶來的互動刺激,都會作用于個體的身體感官,產生對刺激物的感知,促使個體產生相應的心理活動。面對外界刺激,動物也會出現感官反應和心理活動。但與動物不同,人類個體可以將“自己”作為觀察對象來感知,追尋個體生命的意義,這種追尋是人類個體特有的關于靈魂的追尋。人類心理在身體和靈魂之間架構了交融空間,也架構了橋梁,在特定的情況下三者之間可以借助彼此進行表達。

1954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心理學家貝克斯騰等三位學者,以每天20美元的報酬(當時時薪50美分),招募大學生進行“感覺剝奪”實驗。實驗中被試被單獨安置于一個特殊的、隔離了所有刺激的實驗環境中。除了吃飯和排便外被試只能躺在床上,眼睛戴上護目鏡,手臂帶上袖套和手套,腿腳用夾板固定,調節器發出單調聲音,溫度恒溫。一開始被試還覺得非常有趣,沒過多久就感到情緒緊張,很難堅持下去。有的被試待了幾個小時,堅持最久的被試待了兩天多。事后被試報告說,他們的記憶力、判斷力均有所下降,有的甚至出現幻覺,幾天后仍有難以集中注意力和難以流暢思維的表現。

這個實驗中,被試失去外界物理刺激、失去正常身體感覺后,其正常心理活動受到了影響,記憶力和判斷力都有所下降。但身體感覺如果被長時間剝奪的話,被試的心理并不會繼續下降以至于停止工作,而是出現了幻覺以保持心理功能的運作。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物質刺激與精神活動在人類個體心理中的銜接與轉換。

因為不存在與之相對應的真實感知對象,幻覺通常被我們認為是異常精神現象。靈魂有著與幻覺相似的不真實性,我們也找不到靈魂的感知實體,但沒有人會認為談論靈魂是異常的,因為靈魂的感知對象正是我們自己生命的意義。

幻覺通常出現在外界人或物的刺激過于匱乏,或者過于充斥以至于超出個體承載能力的情況下,它是心理活動為了維持正常運轉所做出的被動應對。而靈魂關于個體生命意義的追尋,恰恰是個體在心理平衡協調基礎上的主動探索。

那么心理如何維持自身的正常運轉?如何維持自身的平衡與協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阳市| 沈丘县| 万安县| 翁源县| 孟连| 新化县| 淳化县| 体育| 石狮市| 楚雄市| 新疆| 安多县| 屏边| 武安市| 巩留县| 唐海县| 民勤县| 河池市| 花垣县| 建德市| 黎平县| 德化县| 正镶白旗| 沙田区| 西充县| 敦化市| 克什克腾旗| 桦甸市| 商南县| 彰武县| 贵州省| 二手房| 威远县| 鸡东县| 台北市| 清原| 诸城市| 中卫市| 建宁县| 迁西县| 磐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