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的是路,沒走過的是人生
所謂“條條大道通羅馬”,人生的道路原本有很多條,但并不是任何一條路都是最適合自己的。通常,一次選擇就能獲得成功的人是很幸運的,這源于個人的興趣、愛好和毅力,并且較好地把握了“自知之明”。
但是,對于更多的人來說,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認清自己的本質,選準努力的方向。而是經過社會實踐的磨練之后,審慎地做出判斷,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行業。人生忌戀戰,有些事,大局既已無望,宜迅速放棄,另謀出路,不可空耗自己一生。
秦朝的李斯,曾經只是一個管糧倉的小官。有一天,他到糧倉外的一個廁所解手,看見一群老鼠尖叫著四處逃散。這群在廁所內安身的老鼠,個個瘦小干枯,探頭縮爪,且毛色灰暗,身上又臟又臭。
李斯看見這些老鼠,忽然想起了自己管理的糧倉中的老鼠。糧倉里的老鼠和廁所里的老鼠的生活境遇差別很大,那里的老鼠一個個吃得腦滿腸肥,皮毛油亮,整日逍遙自在。
看到這些,李斯陷入沉思:人生如鼠,不在倉就在廁,位置不同,命運也就不同。自己在這個小小的倉庫中做了多年的小文書,從未出去看過外面的世界,不就如同這些廁所中的小老鼠嗎?整日在那里掙扎,卻全然不知外面有糧倉這樣的天堂。于是,李斯下定決心,決定換一種活法,為自己開創一個新的天地,使自己由窮官吏發展為達官貴人。第二天,他就離開了這個小城,去投奔一代儒學大師荀況,開始了尋找“糧倉”之路。
20年后,李斯成為秦朝的丞相。
機遇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但機遇又對能及時把握機遇的人情有獨鐘。如果你不能做出明智的判斷,當機遇出現時,只能與之擦肩而過,失之交臂。我們一旦踏上某條道路,通常很難再重新選擇,因為重新選擇的成本太高。但當你真的發現不再適合自己的工作、不再適合自己的事業時,最好勇敢地走出來。美國著名牧師內德·蘭賽姆,在94歲臨終時留下這樣一句遺言:“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上將有一半的人成為偉人。”也許就因為一念之差,才使世界上有了富翁與乞丐。也就是說,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什么樣的抉擇,就有什么樣的人生。
雖然說生活中處處是機會,但是,對人生具有重大影響的選擇機會并不多。因此,在關鍵的時候,一定要做出明智的選擇,以免造成終身的遺憾。
在瞬息萬變、危機與誘惑并存的現實社會,更需要我們保持一種平穩的心態,遠離浮躁,從容選擇。面對人生的選擇,最重要的是要關注今天。我們的要務不是望著遠方模糊的事物,而是做手里清楚的事情。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向未來邁進。
我們需要理想,但我們不能沉浸于理想。一個人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是兩碼事,必須在能干的范圍內選擇想干的事。若在某個圈子長期做不出成績,不如改行做更適合自己的事業。拋棄虛榮心,哪怕降低一個檔次,只要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就能做出更大的成就,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
一個人在二十幾歲時,正面臨著命運的岔口,在現實面前,逐步走向成熟。在人生方向的選擇上,首先要有大環境里才有大機遇的觀念,盡可能地讓自己“運動”起來,只要上升空間夠大,起點低也不要退縮。“人往高處走”不是舒服的走法,但就是在這種適應過程中,你提高了層次,激發了潛能。同時應該知道,這種選擇也不是無限次的,衡量自己的志趣、特長、教育水平和學習能力之后,你應當可以做出最恰當的判斷。盡可能地尋找最大的林子,再細心挑選一個適合自己胃口的果子,你的成功就會擁有可靠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