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祖事跡
從陳霸先到陳亮八世祖陳通的關系,現并無明文記載。陳亮雖然根據鄉間古老的傳說認定永康陳家是陳霸先的后代,但是,他更實在地說:“譜牒之不明久矣。卿士大夫能譜其世家,使始末可考見者,蓋僅有之,而況崛起田廬,能由其所起之祖,至或一二百年而不墜,是亦可尚也。”(10)陳亮的家,絕對說不上是卿士大夫之家,倒確確實實地屬于“崛起田廬”,所以,能夠追溯到八世祖,明了一二百年間事,已是很了不起了。至于永康境內有七處陳姓的主要聚居點——龍山、墓西、石牛、西門、白巖、前黃、清渭,前四處出過朝官,后三處出過富人。但是這七處陳姓的相互關系,在陳亮時就難以考清了:“譜牒之相通,則未有考也。”(11)因此在這里只能敘述陳亮本家自八世祖開始的事跡了。
陳通,居于永康前黃,生子陳隆。陳通、陳隆事跡無考,估計是一般農家。到陳隆子陳援(12),才把這個家族撐大。他生有四個兒子,長子曰陳文什,三子為陳賀,陳亮一系就出于陳賀。但陳賀生子陳知元之后早夭,陳援又老,整個家族的管理便落在長房陳文什的身上。陳文什撫孤存寡,陳知元母子也能晏然生活,不用為生計操心,實則是大伯撐著全家。陳知元是陳亮的曾祖父,公元1126—1127年之間參軍服役,按照慣例開到京城充當守衛,結果碰上金人入侵,陳知元在大將劉延慶麾下英勇奮戰,一起戰死在城門外。不過,他在捐軀前為陳家留下了根苗:他的兒子陳益已經出生,這就是陳亮的爺爺了。陳益還有一個弟弟,叫陳持,為陳亮的叔祖。
陳益生于北宋崇寧二年(1103)正月初五。他父親為國捐軀時,他應該是二十二三歲左右。在這時,陳文什的兒子陳良佐又盡心竭力地幫助他們。需再提一筆的是,在陳亮的父母早年掌管家庭的時候,陳良佐的兒子陳廷俊及妻子葉氏,又是同樣盡心竭力地給予了幫助。陳亮一家三代受長房照顧,大恩大德,不能或忘。日后在淳熙十六年(1189)安葬他的堂伯陳廷俊時,陳亮滿懷深情地寫下了一篇《陳府君墓志銘》(13)。
陳益有子,曰次尹,娶舅父黃大圭之女。陳次尹有三子一女,子則陳亮、陳充,最小一子早夭。女適小九歲的表弟周英伯,周為陳亮母親唯一的妹妹的兒子。陳亮后來趕上祭祀妹夫和妹妹(14),生離死別之慘痛,陳亮悉歷之。
陳亮沒有見過曾祖父陳知元,因為他在北宋末年已經為國捐軀了。真正與陳亮一起生活過的最長的長輩,就是祖父陳益。
陳益,字進之,是陳知元的長子,比陳亮正好大四十歲。他先多次投身科舉,都是差一點點而未得手。后來他又改成習武,準備走另一條路,結果也未能如愿。陳益豪邁粗率,但經過多次打擊和碰壁,見出人頭地無望,也就放浪形骸,沉湎于杯中物,酒到酣醉,輒引吭高歌,如碰到客人,不問姓氏,就拉開架勢對飲,一醉方休。這個爺爺雖然沒有一官半職,在社會上也沒有什么地位,但是在陳亮這個孫子的眼中,他講究孝道,講求友道,又慈愛后輩,平素處事,明白果決。陳亮后來想,在歷史上,又有多少才智之士不得機會終被湮沒?自己的爺爺,不也可算其中之一嗎?(15)
陳亮的祖母黃氏,同邑的敦武郎黃琫之女。黃琫可能是在方臘起義、強盜猖獗時,曾帶兵保衛鄉里,而他的兒子黃大圭成功俘虜其中的頭領,于是黃氏在永康,也是有名的家族了。(16)
陳益的爺爺陳賀早死,留下寡婦李氏;陳益的父親陳知元戰死,留下寡婦呂氏。李氏、呂氏相依為命,她倆死后的墓都葬在龍窟山。此地眾山回環,若蹲若伏,所謂龍窟,就是取象于山地。其西三四里,還有地名喚作龍斗坑。陳亮的叔祖陳持每談起此墓,便跟陳亮說:“這個墓能為陳家帶來好運,這個好運一定應在你的身上。墓建成后十二年,陳家得了你。這是天意啊!”由此推算,建墓時應為紹興元年(1131)。
在墓成后數年,陳益干脆把全家從前黃搬到了龍窟山以南五里的地方。在這里,陳益之子陳次尹慢慢成年。他的舅舅黃大圭,把十三歲的女兒許配給了陳次尹。不料黃家的命運異常不幸。黃大圭生有六男二女,在女兒許配給陳家后不久,黃大圭夫婦相繼去世,而在此期間,他們的六個兒子竟然連遭不幸,無一孑遺,最后一個小女兒只能跟著姐姐來到陳家生活。
陳次尹妻黃氏,十四歲生陳亮。據說陳亮降生時,目光有芒,大異于常人,于是陳家就把振興家運的希望早早地寄托在他的身上。爺爺陳益太希望這個孫兒能出頭露面為陳家爭光了,以至于晚上睡覺夢到一個名叫童汝能的狀元,他內心認定那個狀元就是自己的孫子,于是便將孫子命名為汝能,字同甫。(17)鄉人們不免嗤笑他這種對孫子的癡愛,但他毫不以為意。陳亮很小時,祖父祖母就逼著小孫子讀書,希冀日后他能揚名立業。于是,陳亮的童年,大多便在這龍窟山旁的村莊里度過,每日讀書習字,其樂融融。
陳亮的父親,在陳亮的記憶中反有些模糊。這不是說他的父親沒跟他一起生活,而是說陳亮的祖父,對陳亮的影響遠比他的父親重要。鄉村里的父親通常少言寡語,且嚴厲,跟兒子很少溝通。而祖父對孫子則常溺愛有加,親密無間。那時又講孝道,處于祖孫中間的父親只有順從長輩。因此,陳亮對祖父更加親昵,便在情理之中。我們今天看陳亮的文章,在他偶爾談到祖父的時候,明顯更動真情。
關于陳亮的童年,我們至今無更多的材料可借以更精確詳盡地描述,但有兩點,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明確:一是他自小就被全家寄予重望,可能這也培養了他一生的自信;二是陳家以及外公黃家的顛仆,更激起他一生雄心不息、奮斗不止的斗志,尤其是他的姨母到他家中寄食并養育他時,談到六個兄弟相繼下世,黃家無后,總是悲不自勝,而將黃家的希望也一并寄托于陳亮身上。(18)眾多的困頓可以擊敗一個脆弱的靈魂,但對有意志力的強者,有時恰好可以用來磨礪他的出鞘利劍,孟子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19),蓋謂此也。
(1)鄧廣銘點校:《陳亮集》卷之三十五,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頁。
(2)《陳亮集》,第226頁。
(3)參見陳垣:《史諱舉例·序》,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版。
(4)龔劍峰:《陳亮佚著〈永康陳氏遺譜〉考略》,《文獻》1992年第3期。
(5)鄭樵:《通志·氏族略第二》(上冊),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55頁。
(6)《陳亮集》卷之三十五《先祖府君墓志銘》,第362頁。
(7)參見《陳書》卷一《高祖上》,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1頁。
(8)參見《后漢書》卷六二《荀韓鐘陳列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2065—2067頁。
(9)參見《陳書》卷一《高祖上》,第1頁。
(10)《陳亮集》卷之三十五《方元卿墓志銘》,第370頁。
(11)《陳亮集》卷之三十五《陳姓之墓志銘》,第367頁。
(12)《陳亮集》卷之三十六《陳府君墓志銘》云:“蓋自六世祖諱伯援,而邑人始有親焉。”這里六世祖之名伯援,與前不合,兩者不知孰是。
(13)《陳亮集》卷之三十六,第374—375頁。
(14)《陳亮集》卷之三十一《祭妹夫周英伯文》,第335頁;卷之三十三《祭妹文》,第353—354頁。
(15)參見《陳亮集》卷之三十五《先祖府君墓志銘》,第362—363頁。
(16)《陳亮集》卷之三十八《周夫人黃氏墓志銘》,第393頁。
(17)參見《陳亮集》卷之三十《告祖考文》,第321頁。
(18)參見《陳亮集》卷之三十三《祭姨母周夫人黃氏文》,第346—347頁。
(19)《孟子·告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