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變得更好
雖然進化讓每個人都形成了自我這套心理機制,但現實情況是,有些人的自我功能比較強大,處理問題高效;有的則比較虛弱,關鍵時刻容易掉鏈子。
比如,當一個工作項目出現難題時,有些人能夠像消防員一樣,第一時間想辦法解決項目的燃眉之急;而有些人就會下意識地當起鴕鳥,假裝什么事都沒有發生。在遇到生活的挫折困難時,有些人能夠找到治愈自己的方式,可有些人難過了也不知道如何疏解。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不同的人主動接收外界刺激的能力也不一樣,這就會影響到自我處理問題的效率和質量。就像人的身體,有些人長期不運動,整天在家“葛優躺”,肌肉就會變得越來越虛弱;而有些人經常健身,主動刺激肌肉,它就會變得更強大。
自我的進化也是一樣的,只有主動去刺激它成長,它才能變得更強大。但怎么刺激呢?就是需要你投入和世界、別人、自己的互動之中,通過處理這三種關系,鍛煉自我,進化自我。
但你一定又有第二個問題,就是怎么讓自我投入和世界、別人、自己的互動中呢?這就需要你了解自己的能力感、關愛感、自主感這三個需求上得到了多少滿足。
三大基本心理需求
如何理解這三種心理需求呢?你只要記住這三句話就夠了:能力感指的是,我覺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情;關愛感指的是,我覺得做某件事情是有別人支持的;自主感指的是,我是自愿地、發自內心地做某件事的。
這三大基本心理需求,最早出自心理學領域的一個重要理論,叫作“自我決定理論”。自我決定論的創始人愛德華·德西(Edward Deci)和理查德·瑞恩(Richard Ryan)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當一個人感到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并且做這件事的意愿是發自內心的,也有人支持的時候,他就會更愿意去行動。”
一旦你愿意去行動,你的自我就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變得更強大,也更獨特。
因此,現在的你,自我的協調能力如何,取決于過去的人生中三大基本需求的滿足程度。而未來你的自我進化,又取決于現在的你將會做些什么。
三大心理需求之間并沒有主次之分,因為它們分別對應了你的自我在一生中最重要的三重關系,其中,“能力感”的滿足程度,會影響你和世界的關系;“關愛感”的滿足程度,會影響你和別人的關系;“自主感”的滿足程度,會影響你和自己的關系。
能力感
聽到“能力感”這三個字,你可能會想:“只要我培養出某些技能、某些能力,是不是我就能擁有能力感了?”
并不是,因為能力感其實是一種主觀感受。舉個例子:同事A和同事B在同一家公司、同一個部門工作,兩個人資歷、背景各方面條件都差不多。最近部門里有一個晉升名額,他們都有機會去爭一下。
同事A覺得這是個好機會,自己今年業績不錯,表現也好,應該試試看,萬一成了呢?就算沒成功也不要緊啊,反正積累了經驗。看得出來,他很自信,愿意迎接挑戰,也不怕失敗。
同事B卻覺得:“我這么主動地去爭,要是失敗了可太丟人了,好不容易今年運氣好,業績和表現都不錯。我看還是等下次吧,等我明顯能壓過對方一頭時再試試。”同事B更在乎結果,沒有百分百的勝算就不愿嘗試。
雖然客觀來看,他們的能力不相上下,但兩人的能力感有所不同:面對同樣的機會,同事A認為是一次挑戰,而同事B卻覺得這是一場艱難的考試。
讀到這里,你可能就明白了,你的能力感,和你擁有哪些能力并不是一一對應的。它是一種主觀的感受:你感到自己是自信的、有能力的,你感到自己想去尋找更高級的挑戰。
回到剛才那個例子上,同事B缺的不是能力,而是能力感。比起過程,他更在意結果,也更在意能否保全他那脆弱的自尊,除非事情有十足的勝算,否則他不敢輕易嘗試,這些都是他能力感不夠的表現。而能力感充足的A,更希望通過嘗試,來讓自己提升。即使知道可能會輸,他也享受挑戰的過程。
這就是能力感最大的意義。它能夠推動你去主動接受新的挑戰和新的刺激,讓自我逐漸走出舒適區,去接受外部世界的充分鍛煉。在這個過程中,你解決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強,你的自我就能像打游戲一樣,一直在打怪的過程中不斷升級。
關愛感
關愛感的滿足程度,影響著你處理和別人的關系的能力,進而影響了你對自我的定義。
我曾接觸到一個案例:一位24歲的姑娘,自己開了一家餐飲店,月入4萬,身邊的朋友非常羨慕她,她自己也很享受事業上的成功。但她并不確定自己是否幸福,在她看來,任何人都靠不住,只有工作和事業能給自己帶來安全感。后來為了工作,她甚至選擇跟男朋友分手。
她的這種認知背后,其實是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帶來的。
在溝通中,這個姑娘提到了自己的媽媽,從小到大媽媽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弟弟身上,幾乎所有的關注、愛護都給了弟弟。日子久了,這種關愛感的缺乏,也導致她在人際相處的過程中手足無措,因為不了解被愛的感覺,所以她不知道如何給予,也不知道如何索取。
關愛感的缺失讓這個姑娘至少在兩件事上出現了行為和思維上的偏差。
第一,在處理和別人的關系上,她很難相信別人,也很難和別人維系長期且穩定的關系。即使是身邊最親密的人,如家人、男朋友。
第二,在衡量自我價值的標準上,她幾乎把工作當成了自我唯一的價值來源。
她內心形成了一套評判標準:人是靠不住的,物質上的、實在的東西成了她安全感的唯一來源。所以當事業和感情出現沖突時,她會選擇工作,放棄戀人。
那么,為什么缺少關愛感會對一個人產生這么大的影響?
因為缺失關愛感不是簡單地感覺自己缺少了關心和愛護,它其實意味著一個人缺失了人一生中重要的連接感。這種連接感,追溯到一個人的生命初期,就是你能否從看護者那里體驗到穩定的關注和回應。
我剛才舉例的那個姑娘,小時候沒能從媽媽那里獲得足夠的回應和關注,所以在心理上產生了強烈的斷裂感。這種斷裂感融合在她的身心記憶中,即使長大后,離開了原本的成長環境,在和別人相處時,也很容易被潛意識所激發,影響了她的人際交往。
關愛感的重要性,還體現在是它把我們放在了一張人際聯結的大網之中,讓我們能夠更好地定義自我。
不知道你發現沒有,你的自我其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從你和別人的關系中來定義。比如,當我思考我是誰時,我的回答首先會是“我是一個中國人”“我是我爸媽的兒子,是我妻子的丈夫,是我孩子的父親”,然后才是我的興趣、特長等。幾乎沒有人會孤立于世界、關系之外來談論自我。而這位姑娘就缺失了這一環,她對自我的定義僅僅局限在工作和事業上。因為缺少關愛感,她不能和別人發展良好的關系,也就無法從人際關系中定義自我。
這樣的自我看上去很自由,但是一個人孤零零地佇立在曠野之中,失去了邊界。而沒有邊界,內涵也會變得模糊,這就會讓你無法準確定義自我。
自主感
聽到“自主”這兩個字時,你會聯想到什么?你可能會想,大概就是一個人不管什么時候都能自己做主、做選擇吧,聽起來挺讓人羨慕的。
但其實,能做出選擇,并不意味著你就能充分地感受到自主。
我曾經有個學生叫作小冰,年紀輕輕,就過上了很多人都羨慕的人生。考上了好大學,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也交到了一個不錯的男朋友。但是有一次在聊天時,她跟我說:“趙老師,我不知道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我現在的工作說不上哪兒不好,可我總想換,但又不知道該換成什么樣的。我男朋友各方面都挺好,我倆感情也挺穩定的,可我好像不是真的愛他,但我也不知道我的真愛是什么樣子。”既然眼前的這一切并不是她發自內心想要的,那她真正想要的又是什么呢?她的疑惑有很多,但這些疑惑她又無法給出答案,這其實就是自主感缺失的表現。
因為這種茫然是日積月累漸漸形成的。她告訴我,從小自己就被家里管得特別嚴,小到和誰家孩子交朋友,大到大學填什么志愿去哪座城市,大大小小的決定都得聽父母的。我這才意識到,由于長期迎合別人做決定,她發展出了一個迎合、順從別人的自我。
長此以往,她內心深處自己的想法和需求都得不到表達,她也漸漸忘記了自己心底的聲音。當她真正有機會去選擇、嘗試的時候,真實的自我被壓制慣了,已經變得猶豫和茫然。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她真實感受到的是,自我的內部不融洽、不統一。
因此,我所談的自主感,并不是通常說的“自己能做選擇、能做主”,而是在做選擇、做主的時候,你的自我內部是融洽的,你能感到自己做出的行動反映了內心的愿望,體現了你真正的價值觀、意義和興趣。
對于我這位學生而言,由于自主感沒有得到滿足,她不清楚自己內心的真實愿望,也就無法判斷現在做的每個選擇是不是體現了自己真正的想法。所以她的自我一直處在內耗的狀態。
這種內耗的狀態,也讓她在面對人生選擇題時,不敢輕舉妄動:比如,不敢換工作、不敢全力以赴去戀愛。
只有自主需求得到了滿足,自我才有信心去挑戰更艱難的任務,這些任務會刺激你的心智功能,變得越來越復雜,又逼著你的自我更努力地去協調,從而推動自我升級,你的內心會變得越來越豐富,能力越來越強,想法越來越多,但你的自我并不會雜亂無章,反而會把內部磨合得更好,變得更融洽、更強大。
歸根結底,自我進化的推動力,那就是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分別是能力感的需求、關愛感的需求和自主感的需求。
自我的進化需要滿足你的能力感需求,當你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時,你會更愿意走出舒適圈,去挑戰外部世界中更復雜的難題,把自我推向更強大的等級。
自我的進化也需要滿足你的關愛感需求,當你感到跟他人有連接,能夠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回應的時候,你會更愿意與他人建立聯系,你的自我也在人際關系中得到更深刻的定義。
自我的進化還需要滿足你的自主感需求,只有當你感受到的自我是融洽、統一的時候,你才有動力去完全投入一件事情中去,而不是讓自我消耗在內耗中。
其實,自我的進化就像一棵樹的成長。在努力向下扎根的同時,也期盼著向上生長。向下扎根是為了保全自己,同時給向上生長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自我進化也是如此,只有當心理需求都得到滿足時,我們才能站穩腳跟,才有底氣來推動自己向上進化升級。
當然,我還想強調的是,你目前的自我,只是你整個人生時空中的一段剪影。對你來說,認識到你過去的心理需求滿足了多少,只是自我決定的開始。從現在起,你隨時可以有意識地讓自己得到更多的自主感、關愛感和能力感,讓自我進化到更高的層次。
今日行動
我想通過積極心理學的一個重要行動,幫你從現在開始,就體驗到更多的能力感、自主感和關愛感,這個行動叫作:三件好事。
這個行動很簡單,就是在一天的結束之前,記錄一下今天你發生的三件好的事情。這些好事可以來自生活里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只要是讓你感覺良好,什么都行。
比如,我今天的三件好事是:
第一,我跟孩子一起打了羽毛球,我的關愛感和自主感都得到了滿足,因為我特別喜歡跟孩子玩,這件事情是我內心既認同又享受的。
第二,我今天寫稿很順利,我的能力感和自主感都得到了滿足,因為寫作也是我特別喜歡的事情。
第三,我指導的一個學生來跟我討論論文進展,他做得很出色,這讓我很高興。因為它不僅滿足了我的關愛感,也有能力感,畢竟是我指導的,還有自主感,因為我喜歡幫助別人進步。
當然,你做這個行動的時候,不需要把三件好事和三個心理需求一一對應。這個行動是為了讓你能夠主動關注生活中的好事,只要這件事情是能為你帶來積極能量的,它就是你能力感、自主感、關愛感的來源,只不過以前可能被你遺漏了,這個行動就是讓你俯身把它們重新撿起來。只要你每天都做這個行動,你的自我就會肉眼可見地發生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