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無行動,不幸福
  • 趙昱鯤
  • 5455字
  • 2023-06-08 12:01:09

兒時經歷真的會影響人一生嗎

我們先從關愛感說起。

經常有些人來問我:“趙老師,我的關愛感很低,但我不知道具體原因是什么,也不知道該怎么辦,我是不是該趕緊找個人來愛我、關心我,才能補回來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關鍵并不在于現在找補,而是要回到人生的早期去追根溯源。它就像是一座冰山,你意識到的只是水面以上的一小部分,而水面以下的潛意識里的想法,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這個根源,就來自我們兒時的經歷?,F在,我會帶著你回到小時候,找尋那些有關心理需求的問題的由來。

當然,我想強調的是,雖然這些問題大多來自過去,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就無法改變。我會用現代積極心理學創始人馬丁·塞利格曼所倡導的方法,告訴你如何接納過去,并通過行動,從現在就開始做出積極的改變。

這里,我會借助一個概念來解釋關愛感的滿足情況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那就是:依戀模式。它是你了解關愛感的窗口。

了解關愛感的窗口:依戀模式

依戀模式的形成,最早源于一個人的兒時經歷。

一個人剛出生的時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活下來。出于生存本能,嬰兒會立刻開始尋找一個可以依靠的對象,不斷向這個對象發出信號,比如,哭泣、呼喚、爬向對方。這個對象通常是媽媽、爸爸,或者其他主要撫養者。嬰兒希望通過這些方式來跟他們建立關系,從而獲得養育和保護。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和主要撫養者形成的關系,在心理學中就叫作“依戀”。

由于不同的撫養者對嬰兒有不同的回應方式,所以,嬰兒也會調整自己的策略,不斷試探自己該怎么和撫養者互動才最有效。

比如,有些撫養者準備充分,對孩子關懷又周到,那么孩子只要正常、規律地發出信號就夠了,因為他的關愛需求會持續地得到滿足。但是,有些撫養者對孩子發出的信號做不到正確的反饋,比如,有些撫養者對孩子時冷時熱,給的關愛時多時少,孩子為了引起他們的注意,可能就會選擇大哭大鬧;也有的撫養者會心不在焉甚至排斥照顧孩子,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那個媽媽一樣,帶孩子的時候總想著打電話,那孩子很可能干脆放棄做出任何反應。不管是哪種方式,孩子的關愛感都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匱乏。

嬰兒和主要撫養者就是通過這樣的互動方式慢慢地形成了一個穩定而且長期持續的互動風格,這就是所謂的“依戀模式”。

經過心理學家的實證研究和長期的觀察總結,人類的依戀模式大致上可以分為三類:安全型依戀、回避型依戀和焦慮型依戀。

其中,得到了足夠照顧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戀;而沒能夠得到好的照顧的孩子,則形成了非安全型依戀。

那有兩種常見表現:那些選擇不再哭泣不再期待的孩子,形成回避型依戀模式;那些選擇哭得更響、黏得更緊的孩子,形成了焦慮型依戀模式。

這些依戀模式,雖然基于一個人小時候的經歷形成,卻會持續影響著我們對待問題的看法,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式。

身心記憶對安全型依戀的影響

你可能會問:一個人兒時的記憶和經歷,都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它真的會產生這么大的影響嗎?

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1963年,美國加州大學醫學院做了一項了不起的心理學研究,他們記錄了76個嬰兒從出生起到30歲的成長經歷,從實證研究的角度驗證了依戀模式對人的持續影響。

我在看他們的研究記錄時,注意到了一個名叫“尼克”的男孩。他從小就得到了父母充分的回應和照顧,他的關愛感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最終形成了安全型依戀模式。

30歲的尼克在接受訪談時提到,他還記得在他大概3歲時,有一次和媽媽去廣場玩,玩著玩著他突然找不到媽媽了,他心里越來越怕,然后突然看到了媽媽,尼克一下子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媽媽當時一把把他抱起來,安撫他,這種溫暖的感覺一直到現在他都還記得。

他也記得爸爸經常鉆到他的被窩里哄他睡覺,給他講故事,兩個人一起編幻想的故事,一起玩拼圖游戲。雖然爸爸不喜歡體育,但他尊重尼克的愛好,尼克每年生日的時候,爸爸都會帶他去看一場球賽。

從這些細節片段中,我們看到了父母對尼克無條件的愛護,積極參與孩子的日常活動,對他的興趣表示充分的支持和尊重。

在訪談記錄中,尼克爸爸提到的一句話讓我特別感動,他說:“父母能夠給予孩子的所有東西中最重要的,就是‘被愛的感覺’和‘在家很安全的感覺’,無論世界怎么變化,家里的事情都不會有任何變化。”

尼克和父母之間這種安全、信任的依戀關系一直在他成長的十幾年里不斷重復、不斷得到強化。所以成年之后,尼克很自然地就把安全依戀模式延續到他的為人處世中。

比如,尼克幼兒園時期就比同齡人更加合群,更容易帶著孩子們玩成一片。大學時,他也給朋友們留下了熱情幽默、穩重真誠的印象。在親密關系中,尼克也懂得支持妻子的工作,為了配合妻子的事業計劃,兩人商量好等過兩年再生孩子。

這就是身心記憶的影響,一個人兒時的經歷,構成了他認知的基礎,他對自我、對人際關系、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都會受到他小時候關愛感滿足程度的影響。這些對關愛感的身心記憶會被儲存在一個人的潛意識當中,形成他認識世界的底色。

當然了,隨著每個人不斷成長,接觸到更多的人和事,他的認知會發生改變。但是底層的待人接物的本能反應,還是基于他小時候的依戀模式產生的。

比如說,有人向自己示好,安全型依戀的人直覺上會優先感受到對方的善意;而回避型依戀的人會優先想要逃避,因為他本能地想保護自己的情感。當然經過一系列理性分析之后,也許這兩類人都會選擇和別人交往,但是他思考問題、做出判斷的起點,依然來自自己的身心記憶。

就像尼克的父親說的那樣,安全型的父母會帶給孩子“被愛的感覺”,給孩子營造一種“你很安全”的身心記憶。如果我們從小接收到了足夠的關愛,我們的身心記憶就會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安全的,不管我做什么樣的決定,都會有人支持我,關愛我。

身心記憶對非安全型依戀的影響

和安全型依戀相比,非安全型依戀的人由于從小缺乏關愛感,所接受的身心記憶也會是不安全的,他們會傾向于認為自己不夠好,自己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并不一定有人支持自己,無條件地愛自己。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些小時候選擇不哭不鬧、不期待策略的孩子,當遇到事情的時候,他們的身心記憶會告訴他們:期待愛只能帶來失望,父母尚且會辜負自己,其他人就更不會給自己關愛了。

我見過一對夫妻,一鬧矛盾,丈夫從來不會主動溝通,只會沉默,然后鬧狠了就摔門而出,在外面躲上一兩天才回家。可只有了解這位先生的人才知道,他的父母很早就分開了,他跟著媽媽長大,可媽媽忙于賺錢養家,沒什么時間照顧他,除了吃穿用度以外,其他需求基本都靠自己解決自己消化。在對待親密關系上,可能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是他的身心記憶在影響他,暗暗引導他選擇了讓自己感到舒服的方式來消化負面情緒。

而那些小時候選擇哭得更響、黏得更緊的孩子呢,長大后對外界的態度也是焦慮的。他們的身心記憶在不斷提醒他們:就像自己小時候費盡力氣迎合父母,才能換來關愛一樣,只有你努力引起別人注意,別人也注意到你了,你才會感到安全。

舉個例子,典型的焦慮型依戀的人,在談戀愛的時候,總擔心自己不夠好,擔心對方不夠真心,所以會和對方反復確認,不停地試探對方。好像關系一旦歸于平靜,對方就要拋棄自己了一樣。焦慮型的人也往往會反思,可是他們明明知道這樣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這背后,其實都是他的焦慮型依戀的身心記憶在起作用。

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雖然改變不了,但我們還有很多機會去改善。就像積極心理學倡導的,我希望你首先意識到,你的一些直覺反應,其實是受到兒時經歷的影響,在潛意識里保護你的情感。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更好地做出改變。

就關愛感需求來說,你現在能夠開始做的,就是在了解依戀模式的基礎上,去調整你在一段關系當中的身體反應和情緒反應。這個過程有點像學習一段新的雙人舞,因為是陌生的動作、陌生的舞伴,剛開始想要克服確實有點難,但只要經過多次反復,它就有可能變成你的肌肉記憶,變成你自然而然的舞蹈反應。

今日行動

童年時期形成的依戀模式會變成烙印在你身體、情緒中的記憶,影響著你一生中的方方面面。雖然我們已經無法回到過去,為過去曾經受過傷的自己做些什么,但是,我想發起一項叫作“關愛練習”的行動,讓你有機會為現在的自己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它一共有三步:

第一步,回想一下最近一年來,你受過的一次委屈、挫折或傷害。

第二步,扮演一次安全型的父親或母親,把自己當成孩子。

第三步,面對這個難過的孩子,你作為一個安全型的父母,會產生什么樣的反應,又會對他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我希望你可以像尼克的父親一樣,為自己內心的小孩塑造“我是安全的”感覺。

依戀模式測試

下面有一些對日常生活狀態的描述,請根據你的實際情況,或者你認為你可能會有的情況進行選擇。

A.完全不符合 B.比較不符合 C.不確定 D.比較符合 E.完全符合


1.我認為我很容易和別人親近。

2.適度依賴別人讓我感到安心。

3.我不愿意和別人分享內心深處的感受。

4.我經常為人際關系感到煩惱。

5.即使和親友發生爭吵,我也不會全盤否定我們的感情。

6.如果別人對我的態度有些冷淡,我會冷靜地思考原因是什么,并且我認為對方的表現也許并不是因為我。

7.我覺得與別人親近會讓我有些不舒服。

8.我容易對別人產生依賴的感覺。

9.我對自己的人際關系感到很滿意。

10.如果別人對我的態度突然冷淡,我會覺得是我做錯了什么。

11.在跟親人朋友發生矛盾時,我有時會說一些狠話,做一些偏激的事情,過后又感到很后悔。

12.我很少對人際關系感到煩惱,因為我覺得人際關系不那么重要。

13.我對別人的情緒變化很敏感。

14.如果和我很親近的朋友表現得有些冷淡疏遠,我會感覺無動于衷,甚至如釋重負。

15.我發現自己很難全身心依賴別人。

16.向別人傾訴我內心的感受時,我會擔心對方發現我不好的一面。

17.我發現別人不樂意像我希望的那樣與我親近。

18.我很容易和別人溝通自己的需要和想法。

19.在和親人朋友發生矛盾后,我很快就能平靜下來,把心思放在其他事情上。

20.看到別人傷心的時候,我感覺很難給對方情感上的支持。

21.我擔心如果我離開現在的朋友,很難再結交其他的朋友。

22.即使與好友曾經有過矛盾,我們仍然可以繼續做朋友。

23.當別人與我很親近的時候,我會感到不安。

24.和別人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我也能心平氣和地表達。


計算各題得分,A=1,B=2,C=3,D=4,E=5,無反向計分。按照以下維度計算各維度總分。

焦慮維度:4、8、10、11、13、16、17、21題。

安全維度:1、2、5、6、9、18、22、24題。

回避維度:3、7、12、14、15、19、20、23題。


當焦慮維度得分最高,且“焦慮維度-安全維度≥16,焦慮維度-回避維度≥16”時,你傾向于焦慮型依戀模式。

你渴望親近的人際關系,然而又常常處在不確定中,擔心別人不想和你親近,害怕被拒絕。人際關系消耗了你很多心力,讓你感到很疲倦。你容易察覺出人際關系中的細微波動,對別人的情緒和行為非常敏感。在人際關系中,你經常會給自己消極的暗示,情緒容易波動。有時候,你會在人際交往中沖動行事,可能會給別人和自己帶來傷害,讓人際關系受損;當你意識到自己的消極情緒之后,又會感到后悔。


當安全維度得分最高,且“安全維度-焦慮維度≥16,安全維度-回避維度≥16”時,你傾向于安全型依戀模式。

你很容易和別人親近,樂于和他人分享自己的事情和內心感受。你可以很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很少陷入情緒困擾。你的人際關系很好,不會對你造成困擾。對待人際交往中的矛盾,你也可以通過和他人進行溝通去解決。

當回避維度得分最高,且“回避維度-焦慮維度≥16,回避維度-安全維度≥16”時,你傾向于回避型依戀模式。

你喜歡獨立、自由,不喜歡和他人過于親近。其實,你也需要和別人產生親密的聯結,你只是不愿意太過于親近,喜歡和別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你不愿意和別人說自己的事情和內心感受,別人可能會覺得和你有距離感。


當三者互相相減都少于16時,你屬于混合型依戀模式。

你在焦慮型依戀模式和回避型依戀模式的得分相當,在不同程度上兼有兩種依戀模式的一些特點。你想要情感上的親密關系,但是有時又不能完全信任和依賴他們。你有時會擔心如果和別人靠得太近,你可能會受到傷害。對你來說,和別人比較親近會讓你感到不舒服。在生活中會習慣把關系往壞的方面去想,明明想要建立情感聯結,但是又因為害怕受傷不敢前行。


當焦慮維度得分第一,且滿足“焦慮維度-安全維度<16,焦慮維度-回避維度<16”其中之一(滿足一個即可,滿足兩個就是混合型依戀了)時,你在依戀模式各類型中得分較為平均,更傾向于焦慮型依戀模式。

你渴望親近的人際關系,有時可以和別人建立起比較親密的關系,但在這個過程中,有時你會擔心別人不想和你親近。和別人相處讓你感到快樂,但是因為你不時的擔心,會對別人的情緒比較敏感,你的情緒也會隨之波動??偟膩碚f,你渴望與別人聯結,這個過程讓你快樂,也讓你煩惱。


當回避維度得分最高,且滿足“回避維度-焦慮維度<16,回避維度-安全維度<16”其中之一時,你在依戀模式各類型中得分較為平均,更傾向于回避型依戀模式。

你可以和別人建立起看起來還不錯的人際關系,但是有時你不愿意將關系進一步深入,你不太喜歡和別人過于親近。你會和別人分享關于自己的事情,有時也會和別人說到自己的內心感受;但有時也會把自己的真實感受隱藏起來,讓自己獨立于人群之外。整體來講,你總是和別人保持著不遠不近的距離,這樣讓你感到更舒服。


當安全維度得分最高,且滿足“安全維度-焦慮維度<16,安全維度-回避維度<16”其中之一時,你在依戀模式各類型中得分較為平均,更傾向于安全型依戀模式。

你比較容易跟別人親近,一般情況下,也比較樂于和他人分享自己的事情和內心感受。你的人際關系比較好,有時也會因為別人的言行產生焦慮的情緒,從而產生一些矛盾。不過一般情況下,你可以比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江县| 秦皇岛市| 金阳县| 北川| 精河县| 阳山县| 四子王旗| 玛多县| 西华县| 伊宁县| 南木林县| 富川| 延边| 兖州市| 鞍山市| 文山县| 鲁甸县| 讷河市| 双城市| 泽库县| 浮梁县| 铁岭县| 临沧市| 滕州市| 错那县| 松阳县| 工布江达县| 兴仁县| 泗阳县| 专栏| 麻城市| 体育| 浏阳市| 射洪县| 怀远县| 儋州市| 鄂尔多斯市| 五指山市| 昌都县| 崇礼县| 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