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煥新:劉永好和新希望的40年
- 劉睿敏
- 1957字
- 2023-05-08 17:43:12
理想
懷著對時代的美好希望,劉大墉夫婦給五個孩子取名為“言、行、美、好、紅”,即劉永言、劉永行、劉永美、劉永好,以及妹妹劉永紅。劉大墉工作繁忙,鄭康致每天要趕往順江鄉平崗小學上課,也很忙,要撫養這么多孩子太吃力了。
有一年,劉永好突然患上肺炎,眼看就撐不下去了,一位鄰居著急地勸說鄭康致:“鄭老師,快送醫院吧,不然就壞事了!”他這一叫才提醒了夫妻倆,待他們把劉永好送到縣醫院,醫生責怪道:“好險啊,為啥不早點送過來搶救!”還好,打了幾針青霉素,年幼的劉永好化險為夷。
養育五個孩子在當時已經十分艱難,無奈之下,劉大墉夫婦將二兒子永行過繼給一個綢布商家庭。不料一年后永行不小心摔壞了腿,因為缺乏條件沒有及時送醫,永行的腿開始紅腫,甚至走路都有問題,綢布商家庭嚇壞了,把永行退回了劉家。這件事一直讓劉大墉夫婦內疚不已。
此時,鄭康致教書所在地的古家村農會主席陳耀云,表達了對老三永美的喜愛和抱養的請求。劉大墉夫婦在考慮之后答應了:一者,兩家是熟人,可信;二者,陳家人只有兩個女兒,都是鄭康致的學生,他們一家人都喜歡永美,不會虧待;三者,鄭康致就在平崗小學教書,可以隨時見到兒子。
從此,劉永美改名為陳育新,成為劉、陳兩家共同的喜愛和聯結紐帶。可憐天下父母心,劉家夫婦一次次把兒子往外送,何嘗不是心如刀割。
1962年,鄭康致身體變差,因病退休,而劉大墉官越做越小,工資也隨之下降,一家人的生活條件急劇惡化,家庭日益貧困。此時,兩個哥哥永言、永行在外讀書,妹妹永紅又太小,11歲的劉永好就成了家里重要的勞動力。尤其是1969年劉大墉被“打倒”后,工資砍半,只剩38元,以此支撐一家七口人的生存,實在艱難。
回憶起那些年,少年劉永好的苦惱都是一些很具體、很實在的問題,比如怎么能幫家里賺點錢,減輕壓力。他苦惱于自家沒有水桶,所以每天得早起,趕在鄰居使用之前先去借,然后要快速走到河邊,打水,挑回來,裝滿水缸,再放一塊明礬澄清,然后就要“外出掙錢”。
掙錢的方式主要有兩個:一是去街上撿煤渣,一部分拿回來自家用,一部分拿出去賣,2分錢一斤;二是去河里撿柴火,尤其是夏天,許多樹木被河水沖下來,他就游過去把它們撈起來,拿回家曬干,一部分燒火,一部分拿去賣錢。有時他還能撿到橡膠、塑料,這些也都能賣錢。就這樣,劉家那些年不但不用買煤、買柴,甚至還能拿出去一些賣。
因為兒時的劉永好長得胖乎乎,煞是可愛,而且懂事、能干,街坊鄰里交口稱贊,給他取名“四乖”。盡管每天都有許多活要干,“四乖”本人倒不覺得累和苦,就是餓,每天早上10點一過,胃里就開始泛酸。家里實在翻不出什么填肚子的東西,他就拼命干活,用勞動來忘記饑餓。
除了餓,還有一個問題——“四乖”長得太快了,快到根本沒法穿哥哥們留給他的衣服和鞋子。新衣服、新鞋子就更不用想了,一家人連飯都吃不飽,哪還有錢買新的!后來,他索性習慣了打赤腳,冬天就把那些破鞋子用繩子或布條裹在腳上。
他記得父親有一件藍色的英國呢子大衣,穿了近十年,給了大哥永言,后來又過了十年,外面和下擺都磨壞了,就剪短,翻了個面,用染料膏染成黑色,再給二哥永行,最后,才“傳”到小兒子永好。雖是舊衣,也讓永好如獲至寶,15歲時他和同學一起去北京“大串聯”見毛主席,就是穿著這件呢子大衣去的。
穿著呢子大衣的“四乖”腳上卻沒有鞋。見毛主席總不能光著腳吧?加上時至11月,北京實在太冷,劉永好只好花2毛錢買了一雙舊軍用鞋。不巧,這雙鞋在接受毛主席檢閱的訓練中被同伴踩掉了鞋幫。怎么辦呢?再沒余錢買鞋的他,跑到學校醫務室申請了4卷紗布,把鞋、腿纏在一起,遠遠看去就像八路軍的綁腿,總算解決了鞋子的問題。后來,毛主席接見了他們,這段經歷深深地刻進了劉永好的青春記憶。
2009年10月1日,劉永好作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閱兵儀式的觀禮嘉賓,和一眾企業家一起,坐在天安門城樓西面的觀禮臺上。
這已經是劉永好第二次以杰出企業家的身份參加閱兵大典,每一次,他的心情都和15歲時一樣激動。現場肅穆又熱烈的氛圍感染著他,他用自己帶的相機拍了許多照片,旁邊的人都開玩笑說他像個記者。
閱兵儀式結束,在花車表演之前,廣場上出現了暫時的空曠,56根民族團結柱整齊地列在寬闊的廣場上。劉永好看了看那些民族團結柱,又對照了周圍的環境,猛然想起,那個地方,就在幾根柱子中間位置,43年前,他在那里駐足過。那時,他剛剛來到北京,站在天安門廣場上,和同來的同學、老鄉一起拍了張照片。當時,拍一張照片要1毛5分錢,但因為沒有錢,他沒有照個人照,還是同學把他拉進了隊伍。照片中的他,依舊光著腳。
瑞士心理學大師榮格曾說:“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就已形成的性格。”什么是日后的“希望”?對劉永好來說,最早的希望,不過是“有飯吃、有鞋穿”,是讓生活過得更好一點——這正是后來劉家四兄弟一切事業的初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