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難言高明亦可貴 胸懷廣闊路自開
- 楊柳壩與劉家灣中間隔著一張大塘
- 點暇齋主
- 2968字
- 2023-12-07 06:35:23
無產恒心自可欽,
胸懷廣闊路難尋。
莫因困境失方寸,
堅持終有出頭云。
“援人以手,乃嗟嘆不已。”
“似吾與爾之對話,皆笑語盈盈。”
“勿為半途而廢之事,援人當至極致。”
“爾后,可將參考之書發予彼。”
“彼多問于吾。”
“疑難之事,即發予吾。”
“幾許?”
“皆不可得。”
“他人皆不問。”
“彼日日問之。”
“日言此物不可得,彼物又無尋。”
“吾不欲理之。”
“若吾問爾,答曰不欲理我,爾何感?爾尚在彼需助之時,亦如此待之乎?”
“心不欲而口未言。姊姊予我往年之題,吾自勉而研之。高明思此毛坨若羽翼已豐,或成第二個或添麻煩之鄉人老總也。”
“彼猶問且怨,嗟嘆不已。”
“愿爾胸懷廣闊!高明總對毛坨諄諄教誨,直言其原生之LOW。”
“往年之題予我,吾皆勉力研之,不常擾人。”
“汝為人人,人人才為汝。”
“何以他人皆非如此?”
“不知事也。”
不得則常于吾前發喪氣之表情。毛坨之耐心善意,豈高明總之萬分一乎?自問之,求助之景,忘之乎?
“胸懷”、“胸懷”,原來此毛坨亦厭喪氣之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亦當避之,不再予高明及任何人以喪氣之情乎?
“彼問我,我便問爾,爾助之,我無能也。”此更多為無心乎。無能是一事,未將他人之事視為己事,如弟妹之事。試想,若吾不能,豈不問、豈不求助乎?實言之,毛坨今之心胸過于狹隘!此狹隘必阻其發展,高明作為叔父,憂侄兒之發展受限于此格局。何以眾人皆聰明而發展受限?胸懷小,格局小,聰明亦小。過于狹隘,必阻己之發展。試問,若人人皆如此待汝,汝將如何?
“狹隘?吾對木子傾心以待,反得一身傷痕,無人可靠也!”木子傷毛坨乎?毛坨非甚懷念那渣女之種種好處乎?何也?木子之惡行,要后來者還之?“無人”即指所有人乎?高明叔父亦在其中,亦白幫矣?錢白費矣?工作白尋矣?碩博白費心矣?文案諸多白指導矣?意即無論叔父或碩導博導,乃至未來之人,皆無用乎?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叔父不便”看來毛坨亦不知高明叔父為何常助人。叔父言家人應指祖母,教己善良多行善事。然高明又言人與人皆價值交換,毛坨不知己與叔父能交換何物?有時覺高明叔父不助己,便欲辭職、退學,頹廢終其一生。今高明助己,毛坨仍覺痛苦且不領情。然既入叔父之道,不喜亦勉力行之,不走則愧對高明等一眾貴人。高明常言導師耿直,但毛坨記叔父先助導師之親,毛坨以為叔父先助導師,導師后助己。此非叔父言價值交換乎?一時言為人人,一時言交換,不知高明叔父何意?終娃娃為娃娃,難解其高明,或終生未必能高能明。
“爾欲如何言便如何言。”
“有病乎,常助人。高明叔父定速改之,盡量不助矣。”
“望在叔父之助下,吾能成才成器,成為有胸懷之人。”毛坨尚有好勝之心,然實不解叔父為何常助人,感其復雜。毛坨覺叔父或助己,或隨時不助。故不可全賴高明叔父,唯在叔父健康且愿助之時,盡量前行,成為更好之己。回報高明叔父及一眾貴人,高明不需錢,亦不知如何表達感激,唯以更好之未來呈于叔父,毛坨此刻仍內心感激叔父也。
-----------------
子產治鄭,乘輿濟人,于溱洧之間。孟子曰:“此惠也,未及為政之道。十一月成徒杠,十二月輿梁畢,民無涉水之患。君子為政,宜以平治為先,行路避人可矣,何必濟人乎?故為政者,欲人人悅之,日力豈能足?”
子產,鄭之賢相也,孟子以為當求治本,而非治標。若欲解民涉水之難,宜修橋以通之,而非以車濟之。然車何以濟水,乃古時之法,今不贅述。孟子論子產“惠而不知為政”,蓋言其未能深謀遠慮也。
子產為春秋之杰,孔子贊其有君子之道。豈不知己位之重,當行大事?然吾料其或有不得已之處,或力有不逮,故以濟民為姿態,以平民怨。此非虛偽,乃情勢所迫,猶勝漠視百姓。
孟子或知子產之難,然猶指其過者,蓋以不能為與不愿為之別。為政者當以大局為重,求治本之策,而非徒以姿態取悅于民。故孟子雖知子產之苦衷,仍勉其求治本之道也。
-----------------
“升米恩,斗米仇”之語,白話釋之,乃謂人于危難之際,若得小助,則心存感激;然若屢得厚贈,以致形成依賴,一旦援手不再,反生怨懟。此語源于古之軼事,意在警示世人,施助應適度,勿使受者滋生依賴之心。
詳述之,此諺初為“斗米養恩,石米養仇”。意即一升米可養恩人,一斗米則易生仇怨。若長期施助,而某次因故未能繼續,受者則心生怨念,且歷久難忘。譬如受救濟者,久受之則以為理所當然,不思自食其力。若見其恢復勞作之能,而停止救濟,則反生怨念。此乃因受者將救助視為當然之事,致有“斗米恩,石米仇”之嘆。故曰,濟人宜適可而止,勿使其形成依賴之弊。
斗米養恩,石(dàn)米養仇。于高明而言,此次此侄此景他時,難言高明。
高明作為一個漢語詞匯,讀音:gāo míng,釋義:指秉性高亢明爽;高超明智;富貴、勢位高的人。見《尸子》卷上:“天高明,然后能燭臨萬物。”
-----------------
指天;上天。
《書·洪范》:“沉潛剛克,高明柔克。”
孔傳:“高明謂天。”
《史記·秦始皇本紀》:“羣臣誦功,本原事跡,追首高明。”《文選·謝莊》:“臣聞沉潛既義,高明既經。”
呂延濟注:“沉潛,地,故稱義;高明,天,故稱經。”
明趙震元《為袁石寓(袁可立子)復開封太府》:“疏拙興懷,冬日還歌;薰風高明,枉顧某方。”
-----------------
指日月。
《文選·陸機》:“豈不以資高明之質,而不免卑濁之累;居常安之勢,而終嬰傾離之患故乎”李善注:“高明,謂日月也。”
宋范仲淹《天道益謙賦》:“然則高明之運也,善行無跡;盛衰之應也,惟變是適。”
宋曾鞏《應舉啟》:“遇高明之見照,殆否結之將通。”
-----------------
高而明亮;高爽敞亮。
南朝齊謝朓《歌黃帝》:“稟火自高明,毓金挺剛克。”
唐王勃《梓州郪縣兜率寺浮圖碑》:“廣榭崇臺,時令著高明之宅。”
宋蘇軾《滕縣公堂記》:“公堂吏舍凡百一十有六間,高明碩大。”
-----------------
指樓觀。
《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遠眺望,可以升山陵。”
鄭玄注:“高明,謂樓觀也。”
唐李白《夏日諸從弟登汝州龍興閣序》:“夫槿榮芳園,蟬嘯珍木,蓋紀乎南火之月也。可以處臺榭,居高明。”
-----------------
指顯貴者。
《書·洪范》:“無虐煢獨,而畏高明。”
孔傳:“單獨者不侵虐之,寵貴者不枉法畏之。”孔穎達疏:“高明,謂貴寵之人。”
《文選·揚雄》:“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劉良注:“高明富貴之家,鬼神窺望其室,將害其滿盈之志矣。”
《隋書·裴肅傳》:“但鬼瞰高明,世疵俊異,側目求其長短者,豈可勝道哉。”
-----------------
指顯貴。
晉袁宏《后漢紀·靈帝紀下》:“忠愈恨燮,然憚其高明,不敢害,出為漢陽太守。”
宋葉適《祭陳同甫文》:“畏子高明,痛子憔悴。”
清·曾國藩《原才》:“彼自尸於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轉移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
-----------------
崇高明睿,聰明智慧。
《禮記·中庸》:“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東觀漢記·孝崇匽皇后傳》:“博園匽貴人履高明之懿德,資淑美之嘉令。”
宋陳亮《與章德茂侍郎書》之一:“侍郎開豁亮直,足以起士氣;高明宏遠,足以壯天朝。”
清龔自珍《抱小》:“若夫天命之奧,大道之任,窮理盡性之謀,高明廣大之用,不曰不可得聞,則曰俟異日。”
-----------------
指崇高明睿的人。
《國語·鄭語》:“今王棄高明昭顯,而好讒慝暗昧。”
韋昭注:“高明昭顯,謂明德之臣。”
《云笈七簽》卷九:“抑絕高明,嫉害勝己。”
續范亭《慶祝蘇聯十月革命節想到我們自己的國家》:“我也愿意在此佳節,聊進一解,質之高明,并作為我國革命之借鏡。”
難言高明,
未見高明。或歌云:
無產者,亦恒心,
胸懷廣,志氣深。
問世間,誰無困,
唯堅持,可勝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