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肯錫結構化高效溝通:如何有邏輯地表達、演講與寫作
- 周國元
- 4849字
- 2023-05-18 10:35:49
前言 是否會溝通,能否說明白,很大程度上決定你能否升職加薪
喚醒沉睡的自己
“每個人的表現都差不多,為什么升職加薪的不是我?”
面對職場挫折,我們常常聽到類似的抱怨。在抱怨后,多數職場人習慣性地把困境與自身能力脫鉤并格外強調他人的干預和環境類因素的干擾,比如別人更有“關系”,更有“背景”,甚至更會“奉承”等。
社會心理學有一個專業詞語用來描述這種行為——自我服務偏差。面對挫折,我們傾向于否認自己對失敗負有責任,拒絕對自身因素尤其是能力缺陷進行反思。其原因很簡單:埋怨對手太強或環境太差是容易的,而要痛定思痛、自我升級是費力甚至痛苦的。于是有人選擇“沉睡”,找各種托詞為自己的不作為和無改變開脫,畢竟“視而不見”是省力且舒適的。
要想成長,職場人必須喚醒沉睡的自己。身處不同成長階段的職場人需要從意識層面抵制“自我服務偏差”帶來的怨天尤人的誘惑,理解“個體職場能力差異決定職場升遷”這一硬道理。
“意識到自己不知道”并直面自身能力缺陷是成長的開始。個人職場能力包括獨立思考、高效溝通和落地執行等能力,也就是“想清楚”“說明白”和“做到位”。本書將體系化地闡明:在“想清楚”的基礎上“說明白”,是決定個人職場晉升的重要能力之一。
溝通不及格,好像整個人都不行
高效溝通關乎職場升遷,對各個層級的職場人都很重要。
我們經常見到既有想法又有專業知識的職場人,因缺乏溝通能力,在關鍵的商務溝通場域語塞、無法清楚地表述觀點而導致溝通失敗。在這類“翻車”現場,熟悉講者的人在為之扼腕嘆息的同時也會評價此人是“茶壺里煮餃子”。“餃子”比喻人們內心中存在卻未能表達清楚的真知灼見。
在職場,當我們抹去出于惜才之心產生的同情而更理性地判斷時,得出的結論應該是“茶壺里沒有餃子”。因為茶壺不是煮鍋,本來就不是煮餃子應該用的器皿;而且從結果導向出發,“沒有看到或吃到餃子”與“沒有餃子”是一樣的,都會導致商務溝通失敗并嚴重浪費各方的時間。
在現實中,上級管理者面對說不清觀點的下屬或制作出荒唐的商務文檔的員工,可能會無情地跳過對其溝通能力強弱的判斷,直接否定這個人!也就是說,管理者可能會直接認定這個人缺少真知灼見,即“茶壺里沒有餃子”;甚至有可能由于某次關鍵的商務溝通失敗,全盤否定此人的能力,進而直接將其解聘!
是的,職場商務溝通不及格,可能意味著整個人的能力都得不到公司的認可!
尤其是當下,我們處在VUCA時代,“說明白”,也就是高效溝通,作為職場人思考品質的承載形式,已經成為衡量個人職場能力的重要標尺。
在很多大型公司,對處于初級管理崗位的員工,人事部門已經逐步把溝通能力設置為評判其表現、決定其是否升遷的重要指標項。那些能寫出結構嚴謹、用語準確的商務文檔(包括MEMO、PPT和飛書文檔等)的新員工,那些能在眾人面前自信而從容地精確表達的優秀新人,那些善于團隊內部溝通、跨部門溝通以及對外溝通的職場新人,往往會進入晉升的快速通道,更快被提拔并被委以重任。
對溝通能力的篩選也被前置到應聘的過程中。字節跳動、騰訊、希音(SHEIN)等公司的招聘部門用案例演練和呈現等多種手段篩選能思善辯的未來之星,優先錄取擁有優秀溝通能力的應聘者。同時,對通過篩選加入公司的優秀管培生,公司會投入大量資源培養其溝通能力。
企業對初級管理者尚且如此,對中層和高層管理者的溝通能力就更為重視了。管理者職責中的“領導”二字本身就是引領和指導或輔導的組合,而引領和指導都要求管理者與其他人員進行高頻的溝通和互動。在分工日益精細的今天,管理者層級越高,離一線“做事”就會越遠,于是在“想清楚”基礎上的“說明白”就成了中高層管理者工作的核心:在組織層面,管理者要領導團隊和向上管理;在實操層面,管理者要解碼戰略以及分解、落地任務并復盤。這些工作無不要求管理者擁有高超的溝通能力。
在市場競爭加劇的時代,行業領先企業的核心高管對各級管理者都提出了“既要、又要、還要”的多重要求:各級管理者要從過去只會攻堅克難的堅強個體升級成能為企業分憂的戰略伙伴。理想的管理者既要攻堅克難,又要善于傾聽市場和用戶的聲音,用系統化思維迎接挑戰并快速應變;還要在每次出結果后精準復盤,用統一的語言和高效的方式將情況反饋給上級或總部。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公司通過產品、服務以及政策層面的變化持續獲得成功,并防患于未然,讓公司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持續勝出。
目前人工智能(AI)科技的突破無疑加劇了職場人自我提升的急迫感。最近,ChatGPT橫空出世,三個月訪問量超過10億人次。雖然ChatGPT類AI產品和服務仍處于發展階段,但是它已經向世人展示了強大的能力,尤其在溝通層面,其能力甚至已經超越不少職場小白。
職場人要端正對高效溝通的態度,停止“茶壺里煮餃子”式的自我安慰,系統學習結構化的高效商務溝通技巧;否則,就會被快速變化的職場拋棄。
被嚴重低估的講故事能力
作為職場必備技能,高效溝通長期被低估。
我們都知道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專業能力是“有用”的,往往有可衡量的產出。比如,技術工程師設計了機械手臂,優化了生產流程,機械手臂項目的價值可以通過將節省的工人工時換算成經濟效益衡量。相比之下,溝通這類“軟”技能在日常工作中的產出很難被量化。更糟糕的是,許多技術專業出身的人認為“專業至上”,會不自覺地排斥溝通能力訓練,認為溝通無非是試圖用語言技巧來掩飾知識和經驗的不足,是一種障眼法,是毫無價值的“忽悠”。
曾經靠技術為生的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有類似的誤解。在加入麥肯錫之前,我有十多年的大數據管理經驗,任職于北美技術咨詢公司,為世界500強公司做技術項目。站在“專業自信”的巔峰,我曾蔑視專業儲備不如自己而大談特談抽象的組織和戰略議題的職場人,包括我的上級和上級的上級們,認為只有自己才是真正做事創收的中流砥柱。我甚至覺得,世界500強公司的首席執行官(CEO)們也沒什么過人之處:這些人整日無所事事,無非在做兩件事——握手和親吻孩子!他們都是“光說不練”的超級演員!
在麥肯錫的工作經歷糾正了我對溝通的認知。接觸不同風格的職場贏家后,我才發現當年大放厥詞的自己,無異于井底之蛙。真正的職場高手可以僅憑文檔或口頭描述與各方,包括研發團隊、用戶甚至投資人,探討產品設計、應用場景和盈利模式等關鍵話題。他們的持續成功并不在于多么懂專業(專業知識當然是加分項),而在于會講高質量的商業故事。他們能夠聚集成功所必需的資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終成就大事。
職場歷來不缺少聰明人。自己“想清楚”,然后完全只靠自己做事的聰明人是散兵游勇,在規模化的市場經濟中缺乏協作,往往會令他們舉步維艱;而“想清楚”后能讓其他人感同身受,并主動提供支持和協助的聰明人,就是有前瞻性的領導者。屢戰屢敗的散兵游勇與持續成功的商業領導者的核心區別,大多不在于專業或智商,而在于那個一直被低估的所謂講故事的能力,即高效溝通能力。
“講故事”是年薪百萬的嚴肅事業
麥肯錫公司作為戰略咨詢公司MBB之首,其業務核心是幫助大型企業梳理思路并確定戰略。這動輒千萬元的戰略項目的交付物并不包括戰略的實施和落地,只限于幾百頁的戰略規劃文檔。因此,對麥肯錫的咨詢師來說,會寫PPT、會“講故事”是這個年薪百萬元起步的工作崗位的核心要求。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講故事會這么值錢?因為對大型跨國企業的決策者來說,公司及其產品方向性選擇的影響巨大,動輒就會帶來億萬元的變動。尤其當企業進入新賽道或處于轉型階段時,戰略方向的選擇更是錯不起。比如,大型企業對第二增長曲線的選擇,成功了會給企業帶來數億元的收入;一旦方向錯誤,就會造成巨額損失。因此,在數額巨大的經濟利益得失面前,大型企業愿意為數據翔實、邏輯嚴謹的故事買單。
麥肯錫咨詢師在制作價值千萬元的PPT時的壓力也可想而知。也正是在服務世界500強公司的過程中,麥肯錫形成了獨特的高階商務溝通的原則和方法,我將它稱為“結構化商務溝通”。
跟麥肯錫學習結構化商務溝通
對商務溝通的學習者而言,麥肯錫結構化商務溝通是商務溝通高要求的天花板。
作為戰略咨詢的龍頭,麥肯錫培養了大量的商務溝通高手。商務溝通的最高境界是“人P合一”,即溝通高手能做到人和PPT融為一體,人就是行走的PPT。在第1章,我們會介紹溝通高手麥肯錫合伙人M的精彩故事。很幸運,我目睹了M這樣的高手做商務呈現時的溝通過程,這讓我意識到自身與M的差距,從而更有空杯心態,認識到商務溝通學無止境!
在崇拜高手的同時,我們要從商務溝通的基礎開始學習。第1章會整體介紹商務溝通的四大進階階段,以及麥肯錫結構化溝通的核心——3S原則。之后,本書將按照商務文檔的生命周期的順序,從文檔準備、書寫到呈現,模塊化地介紹商務溝通的原則和技巧,它們依次是“規劃篇”(2~4章),“寫作篇”(5~7章)和“呈現篇”(8~9章)。
“規劃篇”聚焦于商務文檔落筆前的籌劃。在商務溝通前,我們要明確溝通的目的,為溝通要素做足準備。首先,要根據溝通類型(如外部和內部)制定詳盡的溝通戰略,避免陷入“過度溝通”和“PPT詛咒”類陷阱等常見誤區(第2章)。成功的商務溝通建立在有料的洞見之上,而洞見提煉的5步法能夠確保溝通內容的提取(第3章)。在擁有溝通戰略及內容后,麥肯錫強調落筆之前要詳細規劃商務文檔的整體結構,以“點線大綱”為載體的“故事線”是籌劃階段重要的結構化交付物(第4章)。
“不會寫”是許多讀者在撰寫商務文檔時的痛點,因此本書將重點落在“寫作篇”上,它也是篇幅最長的部分。在規劃階段的“故事線”搭建完成之后,我們就進入每頁PPT的具體創作環節。“寫作篇”首先介紹了PPT的構圖工具,即6種“構圖組件”:并行、遞進、流程、篩選、總分和復式組件(第5章)。構圖組件能讓初學者通過組件的菜單式選擇從無從下手的狀態快速進入創作狀態。除了每頁PPT的構圖與布局,商務文檔的語言也是讀者在撰寫商務文檔中的常見難點。麥肯錫推崇的商務文字遵循四大原則:有效至簡、專業保守、主動直接和定量具體(第6章)。
圖表是PPT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彰顯創作者思考深度和溝通技巧的關鍵。麥肯錫內部推崇制圖能力(charting skills),有超強制圖能力的咨詢師備受追捧。本書將定量圖表分解成5種基礎關系——成分、項目、時間序列、頻率分布和相關性,每種關系都對應一系列基礎和進階的圖表類型。然而,掌握基礎關系類型只是起點,在麥肯錫內部被稱為“殺手圖表”的“多維度圖表”才是皇冠上的瑰寶,這也是高階商務溝通的必需品(第7章)。
“呈現篇”講解商務溝通的終極考驗,即現場呈現。不管商務文檔寫得多么出色,現場呈現“翻車”就會功虧一簣。雖然商務溝通主要靠內容和專業度贏得聽眾,但學習開場、控場和收尾的技巧以及掌握應對突發事件的對策,也有助于確保溝通目標的實現(第8章)。此外,商務溝通還會發生在非正式場域,比如電梯里遇到上級并被要求做簡短匯報,這時電梯陳述的相關技巧就十分重要。除了故事線5元素(為什么、用什么、怎么做、何人做和投入產出),我們還會介紹其他用于口頭陳述的實用模型,如SCR、STAR、W-S-N等(第9章)。
書中的溝通理論和實踐主要來源于我在麥肯錫多年來積累的實戰經驗,部分內容來自我的高管培訓課程的講義。結構化商務溝通要建立在結構化思維的基礎上,即“說明白”是建立在“想清楚”技巧之上的。關于“想清楚”的結構化原則與技巧的詳細內容可參見我的另一著作《麥肯錫結構化戰略思維:如何想清楚、說明白、做到位》。
最后,我想強調的是,麥肯錫結構化商務溝通具有很強的普適性。本書雖然將PPT文檔用作商務溝通演示的載體,但闡述的溝通的基本法則和工具可遷移到多種類型的文檔上,如MEMO文檔、電子郵件等,以及其他軟件載體中,如飛書等。而且,麥肯錫結構化商務溝通的原則和技巧的應用場景不僅限于高階商務場域,還可應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溝通中,從而幫助應用者獲得意想不到的提升。
衷心希望書中對麥肯錫結構化商務溝通的體系化講解能幫助不同階段的職場人精進“說明白”(溝通)這項職場核心技能,讓大家不僅能寫出驚艷的商務文檔,還能專業地呈現,在職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讓我們開啟學習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