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心的博弈:現代中央銀行與宏觀經濟
- 繆延亮
- 1074字
- 2023-04-14 11:01:37
四、現代中央銀行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
系統性金融風險防控體系是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本書第四部分(第十二至十三章)從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和金融危機的應對視角探討構建與現代中央銀行要求相適應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
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是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反思的集大成者。第十二章討論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內在邏輯與具體實踐。長期以來,貨幣政策都遵循“逆周期調節”的思路,主要用于“填谷但不削峰”。然而,逆周期調節有重大的副作用: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將導致繁榮-蕭條的金融周期和泡沫破滅后的低增長。背后的機制在于貨幣政策的逆周期調節要通過金融加速器和銀行的過度風險承擔來實現,導致金融杠桿率的過度擴張和收縮,加劇金融順周期行為。金融體系的過度風險承擔行為還會催生旨在規避監管的影子銀行,進一步放大金融周期。經濟周期波動主要不是源自外部沖擊,而是源自信用的內在波動。經濟不穩定主要來自金融不穩定,沒有金融周期的宏觀經濟學就像沒有王子的莎士比亞劇作《哈姆雷特》。本章從貨幣中性之辯出發,探討貨幣政策與金融周期之間的關系和作用機制,并以此為基礎理解貨幣政策跨周期設計以及宏觀審慎政策在熨平金融周期中的作用。由貨幣政策實現經濟穩定,同時由宏觀審慎政策實現金融穩定,“兩個工具,兩個目標”,看上去似乎足夠。但是,我國的實踐經驗顯示抑制金融周期需要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相互配合。資金是流動的,掌控好貨幣總閘門才能最終熨平金融周期。
有了宏觀審慎也不一定能避免金融危機。金融危機源自金融內生的不穩定性,很難事前預防,它的根源在于人性。沒有兩次危機是一樣的,但是會押著相同的韻腳。第十三章嘗試探究金融危機演變的一般規律和現代中央銀行的應對之道。自1873年提出以來,“白芝浩規則”(Bagehot Doctrine)就是應對危機的金科玉律,央行作為最后貸款人,應向銀行體系提供充足流動性,同時收取罰息以減少道德風險,要求充足抵押物以防范信用風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暴露出傳統白芝浩規則的不足:系統性危機時優質抵押物缺乏,罰息帶來“污名化”,尤其是銀行體系融資流動性向與實體經濟更相關的市場流動性傳導不暢。美聯儲通過一系列工具創新,突破了傳統白芝浩規則的限制。2020年又更進一步,充分發揮最終做市商的職能,與美國財政部密切配合成立特殊目的實體,向包括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在內的實體部門直接提供市場流動性,擔保其債務價值。美聯儲的危機救助再次贏得金融市場的高度贊譽。但是,危機從來就沒有被消滅,只是被轉移了,每一次危機應對常埋下下一次危機的種子。大水漫灌的后果是高通脹和經濟效率的下降,這些將在長期困擾主要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