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心的博弈:現代中央銀行與宏觀經濟
- 繆延亮
- 1838字
- 2023-04-14 11:01:36
三、現代中央銀行的中國特色
現代中央銀行不一定是發達國家主要央行今天的形態。在經濟進入停滯階段、利率陷入零下限后,西方主要央行都在超常規量化寬松、擴大資產負債表,有些甚至使用了負利率。我國央行(即中國人民銀行)則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要盡可能保持正常貨幣政策空間。我們為什么還要堅持西方一度奉為圭臬但在實踐中被迫放棄的強調貨幣主導的政策框架?西方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越來越多,我們為什么還要堅持市場化改革?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們處在完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本書第三部分(第九至十一章)立足我國“轉軌”加“新興”的國情,從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要求出發,聚焦如何健全現代貨幣政策框架,重點考察我國貨幣政策工具創新、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及加強與金融市場溝通三個方面來完善貨幣政策傳導。
在我國建設現代中央銀行的制度起點和基礎是什么?第九章通過梳理我國貨幣政策框架、工具創新和特點來明確走向現代中央銀行的制度起點。自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不再向企業和個人提供金融服務而是專門行使央行職能以來,我國貨幣政策調控框架已經經歷了兩次重大轉型。中國人民銀行在1998年取消了信貸規模管理,并重啟公開市場業務,實現了貨幣調控由對信貸直接行政控制轉向數量型的間接調控。2015年放開存款利率上限,初步完成了利率市場化;2018年以來匯率雙向波動、靈活性提升,貨幣政策逐步由數量調控為主向利率主導的價格型調控模式過渡,并形成了“貨幣政策+宏觀審慎”雙支柱的金融調控政策框架。本章通過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和構成的變化來具象化理解我國的政策工具創新,突出貨幣政策從以匯率為錨到以利率為綱的轉型,流動性從外匯占款被動投放為主到公開市場操作和再貸款主動投放。目前仍處在數量和價格工具并重的過渡期,且結構性政策工具使用較多。中國人民銀行是在多重約束之下通過多樣化工具創新實現多重目標的轉型央行。
與傳統中央銀行制度相比,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有五個基本特征:更加注重物價和幣值穩定;更加注重運用市場化、價格型間接調控框架;更加注重獨立性;更加注重公眾溝通;更加注重金融監管與金融風險防范。第十章提出,在這五個方面中,我國央行與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差距最大的,可能是利率的市場化傳導和調控。利率是最重要的金融資產價格,利率市場化改革是經濟金融領域最核心的改革。“利率是車,匯率是馬”,在匯率市場化改革和匯率靈活性穩步提升之后,“馬”已經動了,利率之“車”有了發揮的空間。與西方主要央行相比,處在正常貨幣政策區間是我們的優勢,而短板在于貨幣政策傳導仍有待疏通,在隱性利率雙軌制、市場分割和流動性分層背后有著深層次的財政金融體制和機制約束。通過2019年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和2020年新冠疫情危機應對兩個案例分析,本章發現現階段建設現代中央銀行的主要矛盾仍是利率傳導存在堵點,金融市場利率向貸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傳導不暢,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融資難、融資貴。結構性問題需要結構性改革來打破,未來需要繼續在改革、直達和預期管理三個方面下功夫。在這一進程中,由于多重目標和體制機制的多重約束,求解非常困難,央行不僅是科學更是藝術,需要動態把握好四個平衡:松與緊、實與虛、做與說、內與外。
預期管理被視為現代中央銀行的主要職責。伯南克甚至說“貨幣政策98%是溝通,只有2%是行動”。央行溝通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在理念上受益于經濟學理性預期革命和對貨幣政策傳導“黑箱”的再認識,在實踐中則是央行獨立性不斷提升的必然要求。第十一章聚焦于央行針對金融市場的溝通和預期管理,回答三個基本問題:央行為什么要溝通?央行溝通的邊界在哪里?邊界之內,央行如何實現有效溝通?我國貨幣政策空間較主要發達經濟體更充足,央行的獨立性相對偏低,因此央行加強預期管理的緊迫性和動力不及主要發達經濟體。但是我國金融市場廣度和深度顯著不及發達經濟體,金融市場非理性程度更高,預期變化更容易引發金融市場波動。探索央行如何通過溝通有效管理金融市場預期,對于實現貨幣政策傳導、維護金融穩定、促進金融市場長期發展均有重大意義。本章基于案例分析提出了央行溝通的“六平衡”一般原則,并根據我國實際提出了基于溝通六要素(6W)的六條針對性建議。必須指出的是,多目標和多重約束下的央行溝通面臨較大挑戰。對貨幣政策的觀點容易兩極化。一種傾向是認為貨幣政策總是做得不夠,什么事情都指望貨幣政策,將貨幣政策結構化和工具化。另一種傾向是認為貨幣政策總是做得太多,因為其獨立性不夠,總量屬性和市場化傳導不夠突出。這些都是建設現代中央銀行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