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能學習法:什么都能學,什么都能精
- (英)彼得·霍林斯
- 1065字
- 2023-04-13 17:06:36
文藝復興思維
商業顧問兼作家弗蘭斯·約翰松(Frans Johansson)描述過美第奇效應:不同背景和學科的人才匯聚在一起,新理念和富有創意的解決方案會隨之涌現。這個效應的名稱來源于15世紀的美第奇家族,他們當時匯聚了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作家、哲學家、數學家和其他創意人士,引領了文藝復興時期很多方面的發展。可以說,正因為15世紀佛羅倫薩和羅馬兩地有各方人才密集交流、交換想法,所以才有了文藝復興。聽起來很熟悉吧?如果個人無法多方面發展自己的天賦與技能,那么把人才匯集到周圍彌補自己的不足,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在約翰松看來,美第奇效應在現代商業社會中仍能發揮關鍵作用,可以在盡可能縮減成本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滿足客戶需求并提升利潤。他相信,富有創意地組合既有的概念可以催生新的想法,他提議在配置人員時要廣納不同背景、經歷和專業的人才,這樣才能催生出最佳的解決方案、視角和創新。
對于日常生活中的創新和解決方案來說,這個效應也同樣成立:吸收不同學科的知識、關聯多領域的理念,是想出新點子的有力工具。某個領域中常見的東西,在另一個領域可能成為卓越的工具。某個學科中常見的視角和解決方法,在另一個學科可能會引發巨大的變革。某個領域的常規想法,可能在另一個領域碰撞出有趣的新應用。
比如制定和推行交通規則,不單單要依靠電力、工程學、信息科技領域的發明與應用,還需要結合視覺藝術、心理學和廣告的作用原理。心理學中有個廣為人知的理論:人們做決定時,并不只看客觀信息,還要滿足自己的情感訴求。結合這一理論,使用了笑臉符號的交通燈,讓人們變得更愿意聽從交通燈的指示。
跨領域地組合多學科的知識與資源會帶來很多優勢,這不僅僅是一種假想。布萊恩·烏奇(Brian Uzzi)教授就通過他的研究為此提供了明確的佐證。他研究了過去幾個世紀里發表的2600萬篇科學論文,發現絕大多數最有影響力的研究均出自混搭了不同背景人才的團隊。烏奇教授主導的另一項調查發現,頂尖的研究常常出人意料地將不同的研究結合起來,至少有10%引自本研究領域之外的其他方向。
我們今天仍在樂此不疲地談論萊奧納多·達·芬奇和他的全面發展,這或許并不奇怪——因為他實在精通太多東西了。往少了說,他是一位技藝高超的畫家、雕刻家、工程師、建筑師和解剖師。他對鳥類學、機械學和密碼學也有濃厚的興趣。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范本:可以在不同的學科之間進行協同,做出真正能革新時代的創作與發明。當然,美第奇家族是達·芬奇一生最主要的資助者,也就更不足為奇了。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也采用了這種文藝復興式的研究方法,我們將在后面一章更深入地分析他獨特的創造技巧和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