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能學習法:什么都能學,什么都能精
- (英)彼得·霍林斯
- 1736字
- 2023-04-13 17:06:36
你是什么“形”人才?
成為通才并不意味著必須走“文藝復興人”的老路,不是非要從政、畫油畫或者在地下室鼓搗科學實驗才行。現代的通才已經截然不同,不光一個人可以成為通才,具備不同專業知識的人所組成的團隊或組織也可以視為通才。通才是多面手,他們可以和任何人談論任何話題,因為他們可以彌合不同領域之間的鴻溝,使它們建立聯系并從中學習。
還記得前文提過的T字形嗎?如果你的技能組合起來有點像這個形狀,那意味著你是比較初級的通才,有一定的知識面,但是只對一個領域有較為深入的了解。這種狀態當然好過I字形,因為后者意味著你只掌握了一種細分技能,對該領域之外的事物一無所知。但是T字形不如π字形或梳子形,因為后兩種的縱向筆畫表示:這樣的通才對兩個及以上的領域有深入的了解,橫向的知識面也更廣。
你還可以更進一步。通才本質上會想要豐富自己所精通的方向,使自己更加多元,然后從中獲益。你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能,去把經過精心挑選的各類深度知識關聯起來。你不會想一直只走一座獨木橋,失去對世界其他方面的了解與聯系;你也不會只想在一個領域淺嘗輒止,只能給出一些沒什么說服力的淺薄見解。
通才之所以能變成通才,源于他們天然的求知欲。他們并不會為了多會一門技能而去刻意學習,而是結合自身的特質、周圍隨時涌現的機會、已有的技能和熱情,以及生存處境提出的要求等來有機地發展。有些任務更適合采用比較有深度的策略(比如發展較緩的行業,通常要求精細的操作),而另一些任務則不必太顧及旁枝末節,把握住關鍵節點進行推進即可(比如快速發展的領域,幾年后無論如何都會有所轉變)。通才會根據這兩種情況來優化自己的策略,讓收益達到最大化。
舉個例子,一位女士拿到商學院的學位之后還積極投入其他興趣中。她花了很多時間來深入學習基礎且仍在發揮作用的商業原理,與此同時,她也會根據自己的即時興趣靈活地變換學習方向。
她會報名參加手機應用開發的短期課程,學習編程;參與志愿者服務;開發新的愛好,嘗試吹制玻璃;廣泛閱讀,從自助類讀物到歐陸哲學,再到垮掉一代的詩歌、藝術史和20世紀60年代的流行恐怖小說,無所不讀。她毫無疑問是一名通才,專注于多項興趣的同時不忘商學的一般架構,這為她搭建起了認知世界的框架和規劃人生的組織原則。
現在,我們加入另一個因素:時間。一些通才并不是同時應對多個任務的,而是逐個方向按部專攻,每個項目都會花上幾年時間,在一個領域鉆研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轉向另一個。這些通才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扎實地穩步積累技能和思維模型,在不同的事物之間發現新的關聯和可能。
通才工作和學習的時間越長,就越見多識廣。其實無論什么“形”的通才,都可以完全脫離固有的形狀,比如變成“星”形通才,讓各個方向的興趣愛好都能繼續向外延伸。這顯然不是一種線性視角,而是把重點放在拓展技能集合上面,掌握盡可能多的技能。
想要成為星形人才,我們需要規劃如何讓自己在至少三個領域內做到前25%,并向更多領域探索。你可以深度掌握體育和藝術(比如跑步或舞蹈)、一項技能(比如主職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社交(比如可以參加一門咨詢課程,參與本地政務或志愿者工作),然后從這些領域開始發散其他的嘗試:比如考慮教舞蹈、用志愿者經驗給自己和同事賦能、通過職業網絡發掘新的事業關聯和人際關系。如此,通才富有創意地把幾個主要投入的領域連接起來,有機地開拓自己的疆域。
大衛·愛潑斯坦(David Epstein)的通才圣經《成長的邊界》(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研究了跨多個專業的諾貝爾獎得主,發現這些杰出的科學家與平庸的學者相比,成為業余舞者、演員、詩人和思想家等的可能性高出22倍。這個數字令人震驚。結論很清楚:門門皆通并不會降低一個人所選專業的學習、研究和工作效率,反而會幫助他在至少一個領域取得成功。
經營生意必須提出獨特的銷售主張(USP),這是營銷專家常掛在嘴邊的話。而“獨特”對通才來說是習以為常之事。正因為能率先發現不同領域之間可能的新關聯,通才才能常有所成。
育兒、商業、教育甚至運動,幾乎沒有一個領域是無法應用通才策略的。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獨特個體,不僅能讓一個人具備一系列有價值的技能供其征引和組合,還能超越學科分野,從根本上提升流體智力①,以及腳踏實地地學習和思考、統合知識、發揮創造力的基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