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編 視覺修辭學原理與理論
如何勾勒傳播學領域的視覺研究(visual studies)圖景?凱文·G.巴恩哈特(Kevin G.Barnhurst)、邁克爾·瓦里(Michael Vari)和伊格爾·羅德里格斯(ígor Rodríguez)于2004年在《傳播學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上發表了影響深遠的《傳播學領域的視覺研究地圖》一文。通過翔實的學術史考察,巴恩哈特等學者發現,傳播學領域的視覺研究主要呈現出三種學術范式:視覺修辭學(visual rhetoric)、視覺語用學(visual pragmatics)和視覺語義學(visual semantics)。[118]具體來說,視覺修辭學“核心思考的問題是圖像或設計的勸服功能”,從而“揭示圖像的意識形態內涵(ideological underpin-nings)”;視覺語用學主要聚焦于一些具體的視覺實踐,其主要的研究問題是“如何將知識和信息進行可視化的呈現與表達”,從而增強人們的視覺感知和提高人們的視覺修養;視覺語義學“強調的是存在于事物秩序(order of things)之中的意義”,而意義的形成必然依賴圖像符號的內部結構(internal structure),即“視覺意義組織的語法、句法和邏輯”。[119]簡言之,視覺修辭學主要關注視覺意義系統的含蓄意指(connotation)及其對應的修辭結構(rhetorical structure),視覺語用學強調圖形符號在既定情景中的使用方式及其帶來的影響效果,視覺語義學則聚焦于圖像符號的指涉關系與意義機制。總體來看,視覺修辭學、視覺語用學、視覺語義學都是關于意義的學問,但思考的卻是不同的意義問題:視覺修辭學關注意義策略,視覺語用學強調意義效果,視覺語義學則主要轉向意義結構。
每一種學術范式都提供了一種關于圖像研究的知識體系。相對于其他的視覺研究范式,視覺修辭學究竟提供了何種圖像研究的觀念?我們不得不回到視覺修辭的基礎理論命題中尋找答案。索尼婭·K.福斯(Sonja K.Foss)
提煉出視覺修辭的三大核心問題域(research field)——屬性(nature)、功能(function)和評估(evaluation)。修辭屬性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即呈現元素(presented element)和象征元素(suggested element),前者指視覺文本在物理構成方面的形式元素,后者指視覺文本的“概念、意義、主題和寓言”等內涵;修辭功能主要指“視覺修辭的傳播效果”,可以借助質化或量化的圖像研究方法加以測量;修辭評估主要指“視覺實踐的分析與評價”,強調在一個更大的觀照體系(如政治、文化、意識形態)中檢視視覺修辭的倫理與意義問題。[120]
三大核心問題域鋪設了視覺修辭學認識論的問題維度和理論面向。本書上編內容主要聚焦于視覺修辭的認識論體系,探討視覺修辭原理與理論,核心關注視覺修辭的學術范式、意義原理、認知模式三大命題,分為六章。第一章旨在探討視覺修辭學的問題域及其內涵,并在此基礎上探討視覺研究的修辭學范式;第二章通過對語圖關系的哲學史梳理,探討視覺修辭的語圖關系及其結構;第三章立足圖像學的相關知識,重點探討視覺修辭的圖像釋義規則;第四章聚焦于隱喻和轉喻這兩種基礎性的“辭格”,分別探討視覺隱喻和視覺轉喻的修辭結構及互動機制;第五章從視覺意象的理論視角出發,探討圖像話語建構的“意中之象”及其生成原理;第六章聚焦于視覺認知活動中的圖式問題,探討視覺思維的認知模式與深層加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