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貨幣史:1867—1960(精校本)
- (美)米爾頓·弗里德曼等
- 3040字
- 2023-04-07 18:18:12
2.3 恢復鑄幣的政治斗爭
作為19世紀后30年的標志,政治活動對貨幣擴張的影響從內戰剛一結束就開始了。
在戰爭接近尾聲時,政府、議會和民眾總體上都傾向于重新恢復鑄幣支付,而且認為貨幣緊縮是恢復鑄幣支付的必要步驟之一。財政部部長Hugh McCullough在1865年12月的年度報告中寫道:“現在的法償貨幣法案……一天也不應該存在,人們要準備迎接法定貨幣的回歸?!?span id="n7e971f" class="math-super">[44]并且建議綠鈔盡早退出流通。最終,議會以144票對6票通過了這一議案。[45]幾個月后國會通過了1866年4月12日的法案,這一法案的目的就是推行McCullough所建議的政策。銀行和商人當時非常支持恢復鑄幣支付,盡管他們后來在此問題上產生了很大分歧;工人和農民組織盡管后來是主張綠鈔擴張和銀幣自由鑄造的主要力量,但當時卻仍然傾向于使用硬通貨,他們至少從銀行戰爭以來就一直堅持這一立場。[46]
在經過一段時滯后,戰后價格的劇烈下降和經濟的衰退使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868年2月,國會中斷了綠鈔的退出。共和黨和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都提議用綠鈔代替黃金來支付政府的債券,盡管這一提案并沒有獲得通過。實際上,民主黨的競選綱領中包括了一個該方面的條款——“政府和人民、工人和政府官員、養老金領取者和士兵以及生產者和債券持有者使用統一貨幣”——雖然民主黨的候選人Horatio Seymour遭到了強烈的反對。[47]而共和黨的競選綱領卻反對這一提議,在共和黨贏得選舉以后,國會通過了1869年3月18日的法案,許諾除了個別發行時有明確條款規定以其他方式支付的證券外,其余的證券仍用鑄幣支付。
無疑,公眾的論戰仍在繼續。一些人認為貨幣的緊縮是立即恢復鑄幣支付的必經階段,尤其是那些從事國際貿易的人、東部的銀行家、產業工人和美國新英格蘭的紡織工人更希望如此。而另一些人則認為貨幣的擴張是抵消通貨緊縮的良好手段,支持這一做法的人群很廣泛,包括起初就是貨幣緊縮堅定反對者的農民、勞工組織的發言人、西部的商人和銀行家、賓夕法尼亞的鋼鐵業主以及對西部不動產和運輸感興趣的商人。[48]另外還有一些人主張不要干預貨幣,用George Opdyke的話來說就是“巧妙的消極”——把恢復鑄幣本位看成遙遠的最終目標。[49]
在華盛頓,爭論的焦點是財政部是否有權力重新發行在1868年就退出流通的0.44億美元的綠鈔。盡管民主黨對此表示支持而共和黨表示反對,但是兩黨之間并沒有絕對的分歧,最后由共和黨委任的財政部部長多次行使了這項權力。[50]
在爭論愈演愈烈的時候,法院也在考慮一個相關的問題:使綠鈔成為所有公共和私人債務的法定支付手段,甚至包括那些在《法償貨幣法案》(Legal Tender Acts,授權綠鈔發行的一系列法案的名稱)出臺之前就已達成的債務合同的做法是否合法。在1870年2月7日宣判的第一起著名的綠鈔案(Hepburn v.Griswold)中,最高法院以多數對少數判定這一做法是不符合憲法的。也許這一判決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大法官Salmon P.Chase就是第一批綠鈔發行時的財政部部長,可是他并沒有判定自己是失職的,也沒有質疑他現在作為大法官審判在其財政部部長任期內發行綠鈔這一事件本身就是不符合憲法的!
第一次的判決沒有引起騷動,因為在判決時人們認為這只適用于戰前的合同——這正是Hepburn v.Griswold案件涉及的問題——但后來人們很快就認識到判定《法償貨幣法案》不合法的理由同樣適用于戰爭后。為了撤銷這一可能引發災難性后果的裁決,人們發起了一場迫使法院重新查證其他所有未決“法償貨幣”案件的行動。自從該項裁決后,法庭的另外兩個空缺職位已經被填補,這給了行動支持者巨大的動力。[51]在1871年5月1日判決的Knox v.Lee案件中,擴大的法庭宣布將綠鈔作為法償貨幣是符合憲法的,以5比4推翻了之前的判決,其中Chase大法官投了反對票。
1873年9月銀行業危機和后來的經濟衰退刺激了重新擴大綠鈔發行的努力。1874年,一個本要在1876年1月1日前重新發行鑄幣的議案被改變成擴大綠鈔發行的法案,這就是著名的《通貨膨脹法案》(Inflation Bill)。在共和黨的支持下,該法案在參眾兩院中獲得了通過,但后來被Grant總統否決。之后,1874年6月20日的法案確定了以當時的流通量作為綠鈔的最大發行額度。
在1874年的國會選舉中,共和黨嚴重失利,自1860年以來第一次失去了對國會的控制。在立法期的最后幾周,即新一屆國會開始前,即將解散的國會違反程序通過了1875年1月14日的《恢復鑄幣支付法案》,這一法案宣布在1879年1月1日恢復戰前的鑄幣支付平價,同時還賦予財政部部長使用財政盈余和通過出售債券積累黃金儲備的權力。在當時,該法案僅僅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如果說它起到什么作用的話,那就是激起了人們對恢復鑄幣支付的反對。[52]
1875年“綠鈔黨”的成立反映了貨幣發行的重要性。這個黨吸收了19世紀70年代早期以包括獨立、反壟斷、改革和農民等各種名義成立的第三方組織。綠鈔主義在1873年的危機之后傳播得很快,其目標包括貨幣的充分供給、打破貨幣壟斷、消除外國投資者在美國的投資和減少債務負擔。該黨認為鑄幣的重新使用是銀行家緊縮貨幣供給的陰謀,并在1876年提名Peter Cooper作為總統候選人,要求無條件撤銷《恢復鑄幣支付法案》。[53]然而綠鈔黨獲得的投票極少,甚至少于全部選票的1%,但是綠鈔黨使之前支持貨幣擴張的一些商業組織開始動搖,例如賓夕法尼亞州的鋼鐵業主就改變了他們的觀點。綠鈔黨的支持率在1878年選舉時達到頂峰,獲得了10%的選票并贏得了14個國會席位。到1880年,人們對《恢復鑄幣支付法案》的指責已經司空見慣,取而代之的是要求政府壟斷紙幣和不限制銀幣鑄造。盡管綠鈔黨倡導的金融制度仍然存在,但后來該黨走向了衰落。
1876年的總統選舉是充滿爭議的。盡管Samuel J.Tilden贏得了大多數人的支持,但是Rutherford B.Hayes以一票領先的優勢當選總統,也使共和黨控制了白宮,民主黨在眾議院中占據多數,參議員中有38個共和黨席位、37個民主黨席位和1個獨立席位(綠鈔黨)。[54]在1877年后期,眾議院通過了撤銷《恢復鑄幣支付法案》的議案。該議案在參議院以一票之差未獲通過。這一紙決議在政治上是很重要的。1878年5月31日頒布的法案禁止綠鈔將來以任何形式退出,而且沒有改變1879年1月1日恢復鑄幣支付的承諾,盡管當時人們懷疑這一承諾是否會兌現。
就在大家爭論綠鈔和《恢復鑄幣支付法案》時,從1875年開始有人呼吁在貨幣體系中給予白銀更大的空間,建立金銀復本位制而不是金本位制。在1873年的《造幣法案》(Coinage Act)取消白銀作為貨幣的權利之前(在下一章中還會討論到),美國在名義上都是金銀復本位制。當時這并沒有帶來太大的爭議,但是后來白銀價格的下降引發了政治事件。1876年國會建立了貨幣委員會來舉行有關白銀作用的聽證會和撰寫報告。由8人組成的委員會中,來自參眾兩院的各有3人,還有兩位是來自非政府部門的專家。在1877年主要的報告中,他們贊成實行金銀復本位制但反對綠鈔的發行。George S.Boutwell,一位來自馬薩諸塞州的參議員,提交了一份同意在國際上使用金銀復本位制但反對僅在美國采用的少數派報告。哈佛大學的Francis Bowen教授和路易斯安那州的代表R.L.Gibson提交了第二份少數派報告,認為復本位制不切實際,因為市場比率與鑄造比率會有很大不同,后果肯定是又變成其中一種貨幣的本位制。[55]這三個報告相當準確地代表了當時的意見。
在下一章我們將詳細討論金銀復本位制論者的“銀幣自由鑄造”運動為何接近成功。國際的金銀復本位制論者從來就沒有達到他們實施復本位制的標準,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他們在國會的支持下與外國政府進行了有關將白銀重新作為國際法定貨幣的談判,并且組織國際會議,希望在與會國家中確定一個鑄造比率,但是他們從未達成有效的國際貨幣合作共識。
從這一章中我們可以看到,恢復鑄幣支付的政治措施是混亂而又矛盾的。此外,政治措施與經濟因素結合,最終使鑄幣恢復成為可能,這些我們將從本章關于經濟復蘇的討論中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