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菜食俗和傳承
“做桌”與“食桌”
“做桌”和“食桌”在潮汕民間是極為重要的事,誰家有什么喜事、大事,不能自己關起門來慶祝,要親戚朋友們同樂(本文只說喜桌,不包括白事)。于是要“做桌”,也就是請大家吃飯。過去同村的多是同宗族的族人,要讓族人都知道、共分享,像是“內(nèi)部匯報演出”;后來請的人范圍不斷擴大,就不僅僅是宗族內(nèi)的人,也包括朋友了,有些“公演”的味道!
為什么說“做桌”和“食桌”是大事?因為它不僅僅起到敦睦友誼的作用,同時關系到臉面。被請去“吃桌”的人有了面子,而“做桌”的人更是大有面子。沒點能耐、沒什么好事也就沒資格做桌。潮汕人是愛面子的族群,有些地方甚至到了“死愛面子”的地步,所以有“無臉輸過死”的俗語。
潮汕“做桌”與濃得化不開的宗族觀念有關。對于潮汕人來說,共同進退的不只有“家”,還有“族”。宗族在歷史的長河中休戚與共、同舟共濟,不僅是因為血緣關系,也是“多難”成就的。潮汕地區(qū)歷經(jīng)各種劫難,人民生存不易,于是“團結(jié)就是力量”,族群特質(zhì)源于生存環(huán)境。祠堂發(fā)揮著宗族對個人的約束和激勵作用。“做桌”也是向宗族的一種“匯報”,向祖先的一種交代。所以“做桌”首選的地方就是宗族祠堂。
紅事“做桌”的條件可包括:婚嫁、添?。ㄉ泻ⅲ?、遷新居、“出花園”、“請仔婿”(請女婿)、長輩生日、“來番客”(海外親人回鄉(xiāng))。后來拓展到參軍、升學、開業(yè)等內(nèi)容,視不同家庭的經(jīng)濟情況而定。
作為潮汕地區(qū)的一種傳統(tǒng)習俗,“做桌”“吃桌”還有禮儀上的講究。
就送禮而言,過去“吃桌”有的需要參加的人送彩禮,有些則不必。比如,添丁、遷新居是不用送禮的,而新婚則要送彩禮。不過近些年來,風俗有所改變,“做桌”的人基本上都不收彩禮,甚至反而會給客人送手信,以表示感謝。這個習俗與北方許多地區(qū)接到請?zhí)缡盏健傲P款通知書”有著天壤之別。
客人“食桌”要像今天出席重大活動一樣,著正裝穿戴整齊。舊時男人要穿長衫、戴氈帽,女人更要精心打扮一番,要梳頭、挽面、戴如意發(fā)夾。
既然叫“食桌”,吃什么更是關鍵所在,也強調(diào)儀式感。上菜次序是先冷盤后熱菜,先主菜后副菜,先濃后淡,先葷后素,青菜或果盤放在最后。潮汕人的飯桌不能沒有湯,平時會先上湯,但在“做桌”時常常不在最前或最后,而是在中間上的;有些地方講究“甜頭甜尾”的,則會在前、后各安排一道甜湯,取象征意義。菜的數(shù)量以十二道為基本標準,多則不限,一般取雙數(shù)(但不會安排十四道菜,因“四”與“死”同音)。食桌從座位的安排到餐具的擺設,再到上菜的順序各地不盡相同,但有一點相同的,就是這些儀式都是從前人傳承下來的,一般在某個區(qū)域內(nèi)不會輕易改變。
比如潮汕特有的“丁桌”(也有地方稱為“丁酒”),就是前一年生了男孩的家庭要在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擺宴席請客(有地方會提前到正月初四,因為正月初五大家要上班了,但總體上都會在正月十五前舉行)。有的地方會在家里設宴,有的則要在家族祠堂里舉行,以慶賀家族“出丁”。舊時宴會還有兩種席式,一種叫“龍船席”,即用一排八仙桌連在一起,客人圍坐兩邊,猶如劃龍船時兩邊對應而坐;另一種叫“走馬席”,就是擺上許多桌,無論認識不認識的人都可以進來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擺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來臨,接連不斷。后一種更多的是顯示這戶人家有錢且慷慨。與辦丁桌相對應的還有“吊燈”儀式:“燈”與“丁”諧音,所以在做桌的同時,家人還會在祠堂的燈架上掛起一對大紅燈掛,象征家族添丁了。
無獨有偶,在河南省的一些農(nóng)村地區(qū),也有將“赴宴”叫作“吃桌”的?!俺宰馈敝父按笙皇且话愕难鐣?。所謂“大席”也有這等要求:酒菜豐富,講究整桌整席;禮數(shù)周全,宴席上有很多規(guī)矩和套路;規(guī)模較大,少則十幾桌,多則幾十桌,須聘請專業(yè)廚子,俗稱“動廚”。在河南民間,有兩件事要辦大席,一是結(jié)婚,二是慶生。所以,赴婚宴和吃喜面方可稱為“吃桌”。這與潮汕民間的習俗相似,倒是有“南北呼應”的感覺,不知這是否與潮汕人為中原移民有關?

元宵節(jié)宜“丁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