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匱乏與成長

盡管大多數人都聚焦在馬斯洛需要的金字塔形排列上面,但馬斯洛本人實際上曾強調過層次的一個不同特征。馬斯洛主張,所有的需要都可分成兩大類,且必須整合為一個整體的兩大類:匱乏性需要和成長性需要。

匱乏性需要(defi ciency need),馬斯洛稱之為“D需要”,其動機在于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無論是食物、安全、情感、歸屬沒有得到滿足,還是自尊未被滿足。匱乏領域(D領域)會歪曲我們所有的感知,扭曲現實,對一個人的存在提出要求:“喂我!愛我!尊重我!”Lowry, R. J., foreword to Maslow,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p. x.這些需要的匱乏程度越高,我們就越會相應地扭曲現實來滿足自我的期待,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也取決于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我們最為匱乏的需要。在D領域,我們還更可能利用各種防御機制保護自我,使自己在生活中免遭匱乏帶來的傷痛。防御機制能夠幫助我們避開這些難耐的痛苦,這一點上可謂“充滿智慧”。

不過,馬斯洛認為成長性需要(比如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則是與一種截然不同的智慧聯系在一起的。馬斯洛將“防御智慧”和“成長智慧”區分開來,認為個體的“存在領域”(或簡稱“B領域”)仿佛是在用一片干凈的鏡片來替代一片花掉的鏡片。一個人是不會任由恐懼、焦慮、猜疑驅使自己的,也不會常常屈就于現實,相反,這個人會變得更加樂于接受,喜愛自己和他人。成長智慧能更清楚地看清現實,它更關心“什么樣的選擇會帶給我更大的整合,讓我變得更為完整”,而不是“我如何才能保護好自己,讓自己感到安全且有保障”。表面上看,馬斯洛的成長動機理念同卡羅爾·德韋克對“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區分相似。毫無疑問,德韋克做了大量工作,她的研究表明一個人自認為的自身能力發展空間與提升空間同他本人在人類的諸多領域取得的成績、成功、卓著表現相關——從教育到體育,到教練行業,到商業,再到關系領域皆是如此。可是,馬斯洛的成長動機理念的含義更加廣泛。德韋克的理論同能力、信念有關,更適用于對卓越表現的研究,而馬斯洛的動機理論并不聚焦在表現與成績的外在量度之上,而是聚焦于一個良好整合的完整個體的全部能力,它無關環境壓力,有時也無關環境條件。我在其他場合曾說過,個人成長思維模式更符合馬斯洛的成長動機理念。個人成長思維模式由廣泛參與各種活動的動機構成,這些活動旨在拓展你的視野,挑戰你理解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導向持續的學習、成長和對整個自我的理解。很多人可能都會對某項活動抱有成長型思維模式,即相信他們自己能夠改變和成長,他們仍舊在很大程度上為神經質的種種防御機制所驅使,為種種不健康的動機所驅使。能夠給一個人提供成長空間的領域并不一定值得人們為之付出。比如,一個學生可能將成長型思維用于拼盡全力在一場標準化成績測驗中取得最好的分數,但這個學生在某個領域(如藝術、音樂、歷史、數學)上的發展可能因此受到耽誤。個體的成長型思維模式——而不僅僅是一種認為智力和能力可以帶來改變的信念——會促進朝向完人(whole person)的成長,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參見:Dweck, C. S. (2007).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Kaufman, S. B. (2015). Is it time for a personal growth mindset? Scientific American Blogs. Retrieved from https://blogs.scientifi camerican.com/beautiful- minds/ is-it-time for-a-personal-growth-mindset.

相對于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渴望來說,對安全和安全保障的顧慮、對及時行樂的渴望占用了我們更多的注意力,從進化的視角看,這不無道理。正如記者和作家羅伯特·賴特在其《洞見》中所說的那樣:“人類大腦的設計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其目的是要誤導我們,甚至奴役我們。”Wright, R. (2018). Why Buddhism is true: The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meditation and en lightenment.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p. 3.我們的基因所“關注”的一切都是如何遺傳到下一代的基因當中去,而對整個人的發展所需的代價,它們是不予考慮的。如果遺傳需要讓我們的世界觀變得更狹隘,需要我們對世界做出夸大的、與現實不符的反應,那就這樣吧!

但是,這樣一種世界觀的窄化有可能會阻礙我們對世界和自身產生更為完整的理解。盡管成長中的挑戰如此之多,馬斯洛仍相信我們有能力做到自我實現,哪怕多數人的大部分時光都受匱乏性需要驅使,無法自我實現。馬斯洛對安全與成長之間的辯證關系的強調,同當下人格心理學、控制論和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發現和理論推測驚人地相符。有一種共識認為,要實現整個系統的最佳運作(無論是人、靈長目動物還是機器),既需要在面臨干擾和打斷時保持目標追求的恒定性,也需要在改造和探索環境時保持一定的靈活性。特別要提及的是,當代人格心理學家注意到,人們的性格彼此不同,這是可以以某種方式預測的,因而形成了一個人格的層次。在層次的頂端只有兩個“元特質”:穩定性和可塑性。人格神經學家科林·德陽對這兩個特質的定義如下:穩定性:對目標、闡釋和策略加以捍衛,防止沖動的破壞行為。可塑性:對新目標、新闡釋、新策略的探索和創造。每個有機體(包括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和適應,都必須具備穩定性和可塑性。穩定性使得人類在相對可預測的情境中得以朝目標前進,但僅有穩定性還不夠,有機體必須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復雜環境。既然精準的預測從來都是不可能的,任何健全的、能夠正常運作的系統都必須同時具備穩定性和可塑性。在人工智能領域,這種現象被稱作“穩定性—可塑性困境”。研究人員正在嘗試開發一種人工智能系統,它能夠像人類一樣自主學習和適應,而不需要程序員不斷地輸入指令。根據這些深刻的見解,德陽提出控制論和人類人格變化之間存在聯系。德陽認為,每一種人格變化的根源都可以同穩定性或是可塑性相關的動機聯系起來。辯證地看,穩定性和可塑性以相互整合的方式形成彼此依賴的關系,以使控制系統能夠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實現目標。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學報》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我經過測試和驗證,提出馬斯洛對自我實現者的描述類似于一個經過合理調試處于最佳運行狀態的控制系統。參見DeYoung, C. G., & Weisberg, Y. J. (2018). Cybernetic approaches to personality and social behavior. In K. Deaux & M. Snyder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nd ed.) (pp. 387–413).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ufman, S. B. (2018). Self-actualizing people in the 21st century: Integration with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research on personality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https:/doi.org/10.1177/0022167818809187.

意識到安全保障和成長是成為完整之人(包含健康的自我超越)的兩大基礎,此時我們就該探討一個新隱喻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潮州市| 平江县| 屏南县| 永新县| 神池县| 光泽县| 自贡市| 芷江| 晋江市| 金昌市| 康保县| 平邑县| 广安市| 塔城市| 大厂| 开原市| 农安县| 延吉市| 浦县| 商洛市| 开封市| 江西省| 通榆县| 牙克石市| 通城县| 永昌县| 日照市| 沁源县| 马龙县| 黔江区| 舟山市| 永德县| 通河县| 宜川县| 鹤山市| 天全县| 循化| 西林县| 长治市| 金沙县| 泰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