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超越
- (美)斯科特·巴里·考夫曼
- 1103字
- 2023-03-14 17:01:19
匱乏與成長
盡管大多數人都聚焦在馬斯洛需要的金字塔形排列上面,但馬斯洛本人實際上曾強調過層次的一個不同特征。馬斯洛主張,所有的需要都可分成兩大類,且必須整合為一個整體的兩大類:匱乏性需要和成長性需要。
匱乏性需要(defi ciency need),馬斯洛稱之為“D需要”,其動機在于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無論是食物、安全、情感、歸屬沒有得到滿足,還是自尊未被滿足。匱乏領域(D領域)會歪曲我們所有的感知,扭曲現實,對一個人的存在提出要求:“喂我!愛我!尊重我!”這些需要的匱乏程度越高,我們就越會相應地扭曲現實來滿足自我的期待,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也取決于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我們最為匱乏的需要。在D領域,我們還更可能利用各種防御機制保護自我,使自己在生活中免遭匱乏帶來的傷痛。防御機制能夠幫助我們避開這些難耐的痛苦,這一點上可謂“充滿智慧”。
不過,馬斯洛認為成長性需要(比如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則是與一種截然不同的智慧聯系在一起的。馬斯洛將“防御智慧”和“成長智慧”區分開來,認為個體的“存在領域”(或簡稱“B領域”)仿佛是在用一片干凈的鏡片來替代一片花掉的鏡片。一個人是不會任由恐懼、焦慮、猜疑驅使自己的,也不會常常屈就于現實,相反,這個人會變得更加樂于接受,喜愛自己和他人。成長智慧能更清楚地看清現實,它更關心“什么樣的選擇會帶給我更大的整合,讓我變得更為完整”,而不是“我如何才能保護好自己,讓自己感到安全且有保障”。
相對于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渴望來說,對安全和安全保障的顧慮、對及時行樂的渴望占用了我們更多的注意力,從進化的視角看,這不無道理。正如記者和作家羅伯特·賴特在其《洞見》中所說的那樣:“人類大腦的設計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其目的是要誤導我們,甚至奴役我們。”我們的基因所“關注”的一切都是如何遺傳到下一代的基因當中去,而對整個人的發展所需的代價,它們是不予考慮的。如果遺傳需要讓我們的世界觀變得更狹隘,需要我們對世界做出夸大的、與現實不符的反應,那就這樣吧!
但是,這樣一種世界觀的窄化有可能會阻礙我們對世界和自身產生更為完整的理解。盡管成長中的挑戰如此之多,馬斯洛仍相信我們有能力做到自我實現,哪怕多數人的大部分時光都受匱乏性需要驅使,無法自我實現。馬斯洛對安全與成長之間的辯證關系的強調,同當下人格心理學、控制論和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發現和理論推測驚人地相符。有一種共識認為,要實現整個系統的最佳運作(無論是人、靈長目動物還是機器),既需要在面臨干擾和打斷時保持目標追求的恒定性,也需要在改造和探索環境時保持一定的靈活性。
意識到安全保障和成長是成為完整之人(包含健康的自我超越)的兩大基礎,此時我們就該探討一個新隱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