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告子下》
居安思危,才能防患于未然
如今,“居安思危”已經成了我們做事的一句名言。如果我們做一件事取得了成功,從此就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那么醒來之時,恐怕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跌落到深淵了。
這一點不難理解,世界發展太快了,我們稍微慢下腳步,就會被人超越。對個人來說,如果一個人在一個地方待久了,特別是在政府、事業單位待久了,內心就會覺得,反正我這輩子都會很穩定,也沒必要再去追求什么了。但是,這種穩定是會“殺”死你的,人一輩子如果只圖穩定的話,那就是不進則退。只是很多人對于止步不前缺乏敏感,哪怕工作已經止步不前了,他還覺得挺好。單位又不會辭退我,不論外面的經濟環境如何,我每個月的工資還是照發,這不就是人生圓滿嘛!而實際上,沒有任何一份工作是不需要前進的,你不前進,后面就會有人超越你、替代你。
孟子早就說過:“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對一個國家來說,如果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國家就會有覆滅的危險。所以孟子指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有憂患意識,能夠防患于未然,才能生存;貪圖享樂,止步不前,就只能面臨死亡的命運了。
這讓我想到了《左傳》中的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幾個大諸侯國聯合起來攻打鄭國,鄭國國君很害怕,急忙向晉國求救。晉國出面后,很快就幫鄭國化解了危機。鄭國國君為了表示對晉國的感激之情,就送了很多財物給晉國。
晉國國君晉悼公看到這些禮物后,很高興,就要分一些財物給大臣魏絳,并對魏絳說:“這幾年你為我們國家出了很多力,我很高興,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享受吧!”
而魏絳卻拒絕了,還勸晉悼公說:“我們的國家之所以一直很強大,首先是您領導有方,其次是同僚們能夠同心協力,我個人的貢獻不值一提。但是,您在享受安樂的時候,應該想到我們國家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您要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晉悼公聽了這番話,很是感動,從此對魏絳更加敬重了。
魏絳的這番話所表現出來的,就是一個人作為領導者該有的樣子。其實不光是領導者,即使是普通人,也必須時時刻刻保持危機感和憂患意識,對止步不前這件事要有所警惕。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你不能找到外在的一些壓力和危機,就無法給予自己前進的動力。
《史記》中也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孫叔敖當上楚國的令尹后,國內的官吏和百姓都紛紛前來祝賀。在這些人當中,有一位身穿麻布喪衣、戴著白色喪帽的老人,說自己前來吊喪。孫叔敖聽了,忙整理好衣冠出來迎接,并對老人說:“楚王不了解我缺少才能,才讓我擔任令尹這樣的高官。人們都來祝賀,唯有您來吊喪,莫不是有什么話要指教我?”
老人點點頭,回答說:“我是有話要說。當了大官,對人驕傲,百姓就會離開他;職位高,又大權獨攬,國君就會厭惡他;俸祿優厚,卻不能滿足,禍患就會發生在他身上。”
孫叔敖聽了老人的話,忙向老人拜了拜,恭恭敬敬地說:“請老人家指教,我愿意繼續聽取您的意見。”
老人接著說:“地位越高,態度越要謙虛;官職越大,處事就越要小心謹慎;俸祿已經很豐厚了,就不應該再索取額外的財物。你嚴格遵守這三條,就能把楚國治理好。”
在今天看來,老人對孫叔敖說的話,其實就是希望孫叔敖能夠居安思危,哪怕是當了大官,拿著高高的俸祿,做人做事也要謙虛謹慎,防患于未然,這樣才能越做越好。
在現實中,許多人一開始混得不錯,慢慢就越混越差了,為什么?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因素,就是缺少危機意識。你只看到對自身發展的有利因素,忽視了潛在風險;或者只看到別人的不足,忽視了自己的弱點。安而忘危,缺少遠慮,對可能出現和即將到來的危機認識不足,準備也不充分,最后就不得不接受失敗的命運。
我們在講《反脆弱》那本書時就曾說過,假如我們平時不受任何一點外在刺激,就像生活在真空中一樣,我們的身體就沒有抵抗力,這時一點點病毒襲來,人就可能喪命。你如果看不到其中的危機和憂患,讓自己處于“真空”狀態,那么稍微出現點兒問題、遇到點兒困難,可能就起不來了。所以也可以說,人沒有危機意識,就會隨時面臨“殺機”;居安思危,保持危機意識,防患于未然,才能迎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