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
——《孟子·滕文公上》
你的認知決定你的能力
心理學上有個專業名詞,叫作“知識的詛咒”。這個詞來源于奇普·希思和丹·希思兄弟的一篇同名論文,它的意思是說,當一個人知道一件事之后,就無法想象自己不知道這件事時的狀態。
舉個例子,現在很多老年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中的某些功能,如果讓你給他們解釋,教他們使用,由于彼此間掌握的信息不對稱,你很難把自己知道的知識和信息完完全全地為對方解釋清楚。
再比如,重慶有一位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是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但他在輔導自己正上初二的女兒作業時,卻發現自己根本輔導不了。原因是他感覺很簡單的題目,在講給女兒聽后,女兒就是聽不懂。
在這些情況下,我們就會感覺自己被知識“詛咒”了,完全沒辦法順暢地把知識傳達給別人。
當生活中出現“知識的詛咒”現象時,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這是別人的問題,是別人理解力不行、能力不行。但我要告訴你的是,在很多情況下,這還真不是別人的問題,而是你的問題,是你的認知層次不夠高,對自己的能力盲目自信,或者沒有學會換位思考,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我講了十幾年的課程,最深的體會就是:一個人能走多遠,真的取決于他的認知、見識和格局。
這種觀點在《孟子》一書中也多有體現,尤其是關于一個國家領導者的認知、能力、見識、德行等,孟子非常重視。
比如,孟子在與滕文公的對話中,就多次強調國君要以民事為主。民事就是農事,你搞好了農事,抓好農業生產,讓百姓有衣穿、有飯吃,百姓自然就會聽你的話,服從你的統治。相反,如果你沒管理好百姓的事,百姓的生活朝不保夕,他們就會作奸犯科,做錯事、做壞事。一旦犯了錯,你又用刑罰去處罰他們,那就太不應該了。
所以,孟子指出:“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币馑际钦f,賢明仁德的君主必定謙恭自制,以禮對待臣仆和百姓,就算是向百姓征稅,也要有一定的制度約束。你不能因為自己是國君就為所欲為,想征多少稅就征多少稅。如果國君用這種方式治國,那是不可能治好的。
這是孟子一向主張的為政之策,但我認為,它更適用于今天的自我管理?,F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想讓別人幫自己辦事,卻又總是滿身官僚氣,對別人頤指氣使。別人在做事遇到問題時,他不但不協助解決,反而把責任都推到對方身上,認為對方做事不行、能力太差。這時就容易出現“知識的詛咒”現象,彼此溝通不暢,誰對誰都不滿意。
作為一國之君,要讓百姓服從管理,當然就要滿足百姓的生活所需,有衣服穿,有糧食吃,有房子住,讓百姓過上安穩的日子。作為一個普通人,想要讓別人幫我們辦事、為我們服務,或者接受我們的意見、方法等,同樣要適當考慮別人的需求。別人的需求是什么?被尊重,有成就感,有價值感,能夠自我提升、自我實現,等等。如果你不懂這些,就會認為別人幫你辦事是天經地義的,或者你給對方點兒好處,對方就必須把事情給你辦好。遇到問題解決不了,那就是對方能力不行。這樣與人相處,我想沒有幾個人能接受。而實際上,很多問題恰恰就出在你自己身上,只不過你不自知而已。
如果大家參加過企業組織的培訓,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剛培訓完時,大家都很興奮,很有干勁,工作中也都積極認真。領導們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刹怀鲆粋€月,這股熱情過去后,大家就又恢復到原來的狀態了。
為什么前后變化這么大?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工作從來不是個人的事,而是與公司的制度和領導者的能力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公司制度不到位,領導認知能力差,布置任務不及時、不準確等,都會影響員工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公司內員工工作不積極、執行力差,反映的恰恰是領導自身能力的不足。
所以,我在講課時經常會講,要想讓別人更愿意幫你辦事,或者讓公司員工工作積極性高,領導首先要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能夠根據他人或員工的能力、特點和需求等進行考量,讓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當員工遇到問題時,也要先從自身尋找原因,再與員工一起復盤,尋找其中的問題與不足,這樣才能不斷幫助員工增長能力,同時也能發現自身的不足。
我見過很多認知水平高的人,跟他們相處真的讓人舒適。你會發現,他們常常虛懷若谷、聞過則喜,深刻地知道自己的局限性,也深知自己擁有的知識只是滄海一粟,因此會對外界一直保持強烈的求知欲,樂于發現自己的缺點,并能不斷改正、完善。這樣的人,會讓你不知不覺地想要靠近,想要與他們共事。具有這種認知和格局的人,真的是想不成功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