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女真出于黑水靺鞨的歷史解釋

在出于靺鞨的“金之先”之外,還有出自黑水靺鞨的女真。出于黑水靺鞨的女真與“金之先”共同建立了大金國,他們都在金朝社會形態演進的研究范圍內。黑水靺鞨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與勿吉、靺鞨、黑水部都有聯系,要弄清楚黑水部、黑水靺鞨以及女真出于黑水靺鞨的歷史原委,要從勿吉(靺鞨)七部的黑水部談起。

一、黑水部與黑水靺鞨的關系

勿吉(靺鞨)在494年(高句麗文咨明王三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趕走夫余王,占據夫余王城及其周圍地域。其中粟末部與高句麗接界,且與高句麗持久爭戰。與高句麗爭戰的粟末部南遷后,黑水部進入粟末水,是有粟末水改稱黑水的變化。唐兵擊敗高句麗與靺鞨的聯軍,同時靺鞨諸部出現分化與重組,適時出現了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兩大集團。史書記載的靺鞨七部、靺鞨黑水部、黑水靺鞨關系含混不清,后來的研究者也多是將錯就錯,造成黑水靺鞨與女真源流問題得不到澄清。黑水部、黑水靺鞨族屬及與其他部落的關系、地理位置、風俗等都需要進一步澄清。

很多研究者把勿吉七部之一的黑水部與具有聯盟性質的黑水靺鞨混為一談,視黑水靺鞨為黑水部的擴大(124),只有個別研究者注意到他們的區別。蔣秀松先生把黑水靺鞨分為兩個層次:“其第一個層次,宜包括黑水部周邊諸部,諸如思慕部、郡利部、窟說部、莫曳部,特別是拂涅、虞婁、越喜、鐵利等部。”“黑水靺鞨的第二個層次,也是范圍最大的層次,即黑水靺鞨代表整個靺鞨。”(125)蔣先生注意到黑水部與黑水靺鞨的區別,無疑是學術研究的一大進步,但他把黑水部與黑水靺鞨劃分為兩個層次,主觀推斷比較突出,其研究偏離了客觀歷史。黑水部、黑水靺鞨不是概念,概念可以人為地劃分層次。黑水部、黑水靺鞨是歷史的客觀存在,是族群部落歷史發展的兩個不同的階段,黑水部與黑水靺鞨的歷史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黑水部的記載始見于《北史?勿吉傳》,其文曰:“勿吉國在高句麗北……其部類凡有七種:其一號粟末部,與高麗接,勝兵數千,多驍武,每寇高麗;其二伯咄部,在粟末北,勝兵七千;其三安車骨部,在伯咄東北;其四拂涅部,在伯咄東;其五號室部,在拂涅東;其六黑水部,在安車骨西北;其七白山部,在粟末東南。勝兵并不過三千,而黑水部尤為勁健。自拂涅以東,矢皆石鏃,即古肅慎氏也。東夷中為強國。”(126)

《隋書?靺鞨傳》記載與此相近。

在唐征高句麗之前,黑水部是勿吉(靺鞨)七大部之一,地理位置在安車骨西北。王禹浪先生撰文稱:“勿吉七部時期黑水部的地域應在今阿什河西北松花江左岸的肇源、肇東、四站一帶,即嫩江下游左岸及松花江東流段的上游左岸一帶。”(127)還有研究者認為黑水部在伯力附近(128)

楊保隆先生認為黑水部應該在安車骨部東北。“黑水部初在今同江縣以下的黑龍江南北兩岸,后有黑龍江中下游及外興安嶺以南包括庫頁島在內的遼闊地區”(129)。這種觀點產生的前提是靺鞨出于肅慎族系,其勢力從黑龍江中下游、自東向西發展。其實,黑水靺鞨是從黑水部發展來的,這一點楊保隆先生是認可的。他說:“在7世紀末和8世紀初,由于外部因素的促使,眾多的靺鞨部落統一在黑水靺鞨(即原黑水部)和渤海(即原粟末部,唐初稱粟末靺鞨)之下。這一變化也可以這樣說,到唐玄宗時代,靺鞨族一分為二,即一為黑水靺鞨,一為粟末靺鞨。”(130)由于靺鞨(勿吉)源流沒有搞清楚,地理位置排定出現問題,按楊保隆先生的研究,安車骨部在阿什河流域(哈爾濱東南阿城區),這樣,安車骨部東北的黑龍江下游就成了黑水部的范圍。把黑水部置于安車骨部東北是錯誤的,這個錯誤是連環的。黑水部不是出于肅慎,而且黑水部與黑水靺鞨不同,黑水部不在安車骨部東北,而在西北。黑水靺鞨出現在唐玄宗時期,適時,粟末靺鞨已經消失在渤海國中。

開皇年間,居于粟末水以南的粟末部因與高句麗戰,不勝,南遷營州地帶。其地為高句麗、黑水部等瓜分。黑水部進入粟末水,粟末水又有“黑水”之稱。準確地說,是粟末水的一部分稱為黑水,即黑水部所居之地。

《唐會要》記載:貞觀十四年(640),“黑水靺鞨遣使朝貢,以其地為黑水州。自后或酋長自來,或遣使朝貢,每歲不絕”(131)

《契丹國志》載:“賓州,州近混同江,即古之粟末河,黑水也。”(132)

《契丹國志》長白山條載:“黑水發源于此,舊云粟末河,太宗破晉,改為混同江。”(133)

《大金國志》載:“長白山……黑水發源于此,舊名粟末河,契丹太宗破晉,改名為混同江。”(134)

黑水部進入粟末水,其他靺鞨部地理位置也發生了變化。至渤海國建立,唐朝為制衡渤海國而扶植黑水部,以黑水部為核心組成黑水靺鞨聯盟。從黑水部到黑水靺鞨,其社會性質也發生了稍許變化。開元十年(722),黑水部酋長倪屬利稽朝唐,“玄宗即拜勃利州刺史”(135)。開元十三年(725),“安東都護薛泰請于黑水靺鞨內置黑水軍。續更以最大部落為黑水府,仍以其首領為都督,諸部刺史隸屬焉。中國置長史,就其部落監領之。十六年(728),其都督賜姓李氏,名獻誠,授云麾將軍兼黑水經略使,仍以幽州都督為其押使,自此朝貢不絕”(136)。有研究者統計黑水部“開元間朝獻者十五次,大歷世(766—779)凡七,貞元(785—804)一來,元和中(806—820)再至”(137)。這個黑水部已是黑水靺鞨中的黑水部,其代表黑水靺鞨,或者說唐朝以其為黑水靺鞨的代表。

《新唐書》與《金史》所記載的黑水靺鞨需要辨偽。

《新唐書?北狄傳》載:“黑水靺鞨,居肅慎地,亦曰挹婁,元魏時曰勿吉。直京師東北六千里,東瀕海,西屬突厥,南高麗,北室韋。離為數十部,酋各自治。”(138)

《金史?世紀》載:“黑水靺鞨居肅慎地,東瀕海,南接高麗,亦附于高麗。嘗以兵十五萬眾助高麗拒唐太宗,敗于安市。開元中,來朝,置黑水府,以部長為都督、刺史,置長史兼之。”(139)

《新唐書》《金史》所記載的黑水靺鞨當指唐初的靺鞨(靺羯)。靺鞨與黑水靺鞨混為一談,忽視了時間的變化。與高句麗接壤的只能是靺鞨七部中的一些部落,不包括黑水部。靺鞨“以兵十五萬眾助高麗拒唐太宗”,這個靺鞨大聯合體要排除粟末部與黑水部。高句麗敗亡之后若干年,渤海國建立,繼之,黑水靺鞨才出現。黑水靺鞨的形成是靺鞨分化重組,先出現以粟末部為核心組成粟末靺鞨,在粟末靺鞨的基礎上又出現渤海國。為制衡渤海國,唐朝扶植黑水部,以黑水部為核心組成黑水靺鞨聯盟,時間是開元十年(722)。黑水靺鞨是在唐朝羈縻之下的徒有聯盟形式的部落群,諸部之間的聯合關系不是內在地形成的,而是唐朝外在的規定。把渤海以外的諸部捏合在一起,實際未必存在實質性的聯盟關系。

《舊唐書》載:“其白山部,素附于高麗,因收平壤之后,部眾多入中國。汨咄、安居骨、號室等部,亦因高麗破后奔散微弱,后無聞焉,縱有遺人,并為渤海編戶。唯黑水部全盛,分為十六部,部又以南北為稱。”(140)開元中來朝的是黑水靺鞨,或代表黑水靺鞨的黑水部。唐朝開元年間所置的黑水都督府當在第二松花江、嫩江一帶。渤海郡王大武藝征討黑水靺鞨的黑水部,即黑水靺鞨都督府所在地。

二、黑水靺鞨地域范圍內尋找女真的由來

黑水部與黑水靺鞨在時空上雖有承遞關系,但本質上是不同的。唐征高句麗之前的黑水指的是靺鞨七部之一的黑水部,之后,尤其是渤海立國,與渤海接界的是黑水靺鞨,黑水部在黑水靺鞨之中,且為核心部落。

《新唐書?北狄傳》記載的是靺鞨的歷史,不是黑水靺鞨的歷史。渤海國建立后,靺鞨族群部分參與渤海大聯盟中,靺鞨作為族群的概念已經消失,代之而出的是黑水靺鞨。黑水靺鞨的地理位置較之靺鞨七部中的黑水部的活動范圍已有很大變化。

(一)黑水靺鞨北逾“小海”

《唐會要》記載:“今黑水靺鞨界,南與渤海國顯德府,北至小海,東至大海,西至室韋,南北約二千里,東西約一千里。”(141)《唐會要》所記載的黑水靺鞨是其鼎盛時期的活動范圍,北至小海,有人認為是鄂霍次克海,鄂霍次克海是東界,不應該指北界。北至“小海”應該是北海,即貝加爾湖。

關于北海與小海,按《新唐書》記載,“都播,亦曰都波,其地北瀕小海,西堅昆,南回紇,分三部,皆自統制”(142)

《隋書》記載:“北海南則都波等。雖姓氏各別,總謂鐵勒。”(143)

何秋濤在《索倫諸部內屬述略》中指出:“后魏時為黑水部屬勿吉,唐曰黑水靺鞨,跨江分南北部,黑水部之北為思慕靺鞨,郡利靺鞨,窟說靺鞨,近西北者為室韋部,《唐會要》言思慕等部,南與渤海德里府接,東至大海,北至小海,今考黑龍江極北有小海,即泰西人所謂大拉該海也,《北史》所云于巳尼大水,即北海者當即指此。”(144)

劉義棠認為:“都播,亦作都波,其地北瀕小海,小海或即今貝加爾湖,古稱作北海者。”(145)

貝加爾湖在唐代即稱“小海”,相對東邊的大海而稱小海。

《新唐書》載:“流鬼去京師萬五千里,直黑水靺鞨東北,少海之北,三面皆阻海,其北莫知所窮。”(146)

所謂“少海”不是“小海”,不是與大海相對的“小海”。杜甫有詩云:“崆峒殺氣黑,少海旌旗黃。”朱注“崆峒在西,少海在東”(147)。《淮南子》有云:九州之外有八殥,東方曰太渚,曰少海。“少海”沒有確定的所指,泛指東方。把流鬼所居的“少海之北”與“小海”,即貝加爾湖相比定,造成“小海”定位的錯誤,也造成黑水靺鞨地域范圍確定的錯誤,并影響黑水靺鞨與女真源流關系的研究。

(二)黑水靺鞨東濱大海

黑水靺鞨東濱大海不一定是確指,籠統地說東邊很遠,遠及大海。史籍記載黑水靺鞨活動范圍是東西狹,南北長,這是一個很突出的特點,是確定其活動范圍必須考慮的,一部分女真人就活動于這樣的地域范圍內。

(三)黑水靺鞨南界德里府

《唐會要》記載:“今黑水靺鞨界,南與渤海國顯德府。”(148)

《太平寰宇記》記載:“今黑水靺鞨界,南至渤海國德理府。”(149)

《新唐書?北狄傳》所載渤海國十五府中無“德里”之名。《新唐書?地理志》有記:渤海王城“北經德里鎮,至南黑水靺鞨千里”(150)

《遼史?食貨志》記載:“神冊初,平渤海,得廣州,本渤海鐵利府,改曰鐵利州,地亦多鐵。”(151)廣州,即鐵利府。

金毓黻《東北通史》《渤海國志長編》將鐵利部的地理位置比定在今伯力附近。張博泉先生也認為,“顯德府為德里府之誤,德里府即鐵利府,原屬黑水靺鞨,后入渤海,在伯力(今蘇聯哈巴羅夫斯克)附近”(152)。日本學者和田清認為《唐會要》所記黑水部與渤海分界的“德理府”就是鐵利部所在地,并說“德理”就是“鐵利”的同音異譯(153)

近人黃維翰《渤海國記》“鐵利府”條載云:“鐵利本黑水靺鞨也,在夫余府之北……渤海既亡,而遺民建國,號鐵利,后歸于金。具遺民篇:地在夫余府之東北(闕),遼史以為在漢襄平各縣地,誤矣。”(154)

孫進己等著《東北歷史地理》認為:“以往將鐵利置之過東者,皆為誤。鐵利既在遼代女真(今阿什河)之西,當位于今松花江東流段以北之地,約當今呼蘭河以西地。”(155)

黑水靺鞨南界一曰顯德府,一曰德里府,這是不同時期的南界。《唐會要》所載黑水靺鞨南界渤海顯德府,需要很費周章地解釋。

渤海國初期以桂婁故地為中心,其北部、西部、西北屬于黑水靺鞨,黑水靺鞨的地域范圍很大。《新唐書?北狄傳》記載:“初,黑水西北又有思慕部,益北行十日得郡利部,東北行十日得窟說部,亦號屈設,稍東南行十日得莫曳皆部,又有拂涅、虞婁、越喜、鐵利等部。其地南距渤海,北、東際于海,西抵室韋,南北袤二千里,東西千里。拂涅、鐵利、虞婁、越喜時時通中國,而郡利,屈設、莫曳皆不能自通。今存其朝京師者附左方。拂涅,亦稱大拂涅,開元、天寶間八來,獻鯨睛、貂鼠、白兔皮;鐵利,開元中六來;越喜,七來,貞元中一來;虞婁,貞觀間再來,貞元一來。后渤海盛,靺鞨皆役屬之,不復與王會矣。”(156)

黑水靺鞨地域范圍發生變化源于渤海第二代郡王大武藝(719—738)“斥大土宇”。《新唐書》記載:黑水部酋長倪屬利稽于開元十年(722)朝唐,拜勃利州刺史(157)。開元十三年(725),置黑水軍,續置黑水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十六年(728),其都督賜姓李氏,名獻誠,授云麾將軍兼黑水經略使(158)。唐朝推動黑水部組建黑水靺鞨聯盟,引起渤海郡王大武藝不滿與猜忌。大武藝認為,“黑水始假道于我與唐通,異時請吐屯于突厥,皆先告我,今請唐官不吾告,是必與唐腹背攻我也”(159)

由是,大武藝對黑水靺鞨展開爭戰。黑水靺鞨烏合起來的聯盟者難以抵御渤海的攻勢,敗北失地是必然的。《新唐書》記載大武藝“斥大土宇,東北諸夷畏臣之”(160)。為鞏固勝利果實,大武藝遷王城于顯州。《新唐書?地理志》記載:“顯州,天寶中王所都。”(161)《武經總要?北番地理》記載:“顯州,渤海國。按《皇華四達記》:‘唐天寶以前,渤海國所都顯州,后為契丹所并。’”(162)《新唐書?北狄傳》記載:渤海“地有五京……中京,曰顯德府,領盧、顯、鐵、湯、榮、興六州”(163)

渤海大武藝時期,黑水靺鞨已經失去顯德府之地,要注意的是黑水靺鞨南界顯德府,是后來追記,地名倒置。第一,黑水靺鞨沒有顯德府,顯德府是“安史之亂”后,渤海國置五京十五府的結果。《新唐書?北狄傳》記載:“寶應元年(762),詔以渤海為國,欽茂王之。”(164)渤海有國王之后,才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第二,黑水靺鞨失去越喜、鐵利等部,黑水靺鞨的南界改在渤海國的德里(鐵利)府。

渤海德里府設置在鐵利部,鐵利部的位置眾說不一,推究其原因是多重視地名的對音,而忽略相關歷史事件的深入研究。鐵利部的遷徙方向與其來源是一致的,所以,鐵利部來源問題是首先要明確的。關于鐵利部的來源有二說:其一,多數學者認為鐵利也屬于肅慎系統,屬于靺鞨,屬于黑水靺鞨。主張鐵利來自肅慎族系,確定其位置必然是伯力,或海濱某地,并說鐵利由東向西、向西南遷徙。這就導致確定德理鎮在今寧安附近的德林石,或在今依蘭附近的觀點;其二,部分學者認為鐵利來自突厥族系的鐵勒。劉師培主張鐵利來自突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視開原、鐵嶺為其故地有些唐突。鐵利與鐵勒有聯系,但不能混為一談。他們是源與流的關系,還是同源于貝加爾湖沿岸的丁零,需要研究。

如果鐵利與勿吉(靺羯)的先民呼揭是魚貫遷徙到黑龍江流域的,鐵利就不是鐵勒的一支,而是同根于丁零的主、次兩個流。鐵利的先民與勿吉一樣是從貝加爾湖遷徙到黑龍江流域,黑水靺鞨形成之初,鐵利在其西部,不可能在伯力,也不可能在海濱,應該在嫩江流域。考古發現也確實能證明鐵利的先民移居到嫩江一帶的歷史存在。1979年,齊齊哈爾市龍江縣文物管理所征集到一方“魏丁零率善佰長”印(165),“魏丁零率善佰長”是曹魏政權給丁零人任命的較低的官職。持有這方印的丁零族群的一部分人可能從貝加爾湖南遷到嫩江流域,契丹征服東北女真時,包括這部分丁零人的后裔,當時被稱作鐵利。

許亢宗《奉使行程錄》載:“第三十三程,(自黃龍府六十里)至托撒孛堇寨,寨為契丹東寨……南有渤海,北有鐵離。”(166)

《契丹國志》載:契丹“正東北至鐵離國……次東北至靺鞨國。東北與鐵離國為界”(167)

這些資料都說明黑水靺鞨“南接渤海德里府”,實是鐵利(驪)故地,即鐵利府。在以上資料考訂的范圍內,不妨考慮黑龍江省泰來縣附近,鐵利與泰來存在對音,而且,地理位置也很接近,附近還有“魏丁零率善佰長”印出土。鐵利被視為靺鞨的一部分,稱鐵利靺鞨。黑水靺鞨大聯盟形成后,鐵利在其中,迨渤海與黑水靺鞨爭戰時,鐵利加入渤海聯盟,成為渤海的一部分,渤海國時期設置德里府。契丹滅渤海國,鐵利部被視為渤海遺民的一部分,同時也被視為女真的組成部分。阿保機征服契丹東北女真,使其隸于契丹籍,被視為“熟女直”。熟女真中就有鐵利部,鐵利部與契丹的關系很密切,契丹討伐烏惹就秣馬“鐵驪”(168),鐵利俘獲烏惹之民送交契丹。

(四)黑水靺鞨西接室韋

黑水靺鞨西至室韋關涉到烏洛侯的歸屬,關涉到女真源于黑水靺鞨的關鍵問題。黑水靺鞨西至室韋,室韋是個難以確定其構成、具體地理位置的族群。不同的史書記載其組成、地理位置也不相同,關于它的地理位置只能是個大致范圍的圈定。

《通典》記載靺鞨西接烏洛侯,指當時黑水靺鞨尚未形成的時段,所謂的與烏洛侯接界的靺鞨當指靺鞨伯咄、黑水、粟末部等。《新唐書》記載黑水靺鞨西接室韋。兩則史料的矛盾提出了烏洛侯的去向問題,即烏洛侯是否在黑水靺鞨范圍內。一般認為,烏洛侯發展為室韋的一部分,或認為,“唐以后,烏洛渾族逐漸融入于室韋、女真等民族之中”(169)。烏洛侯是否在黑水靺鞨范圍內有待探討。

三、在黑水靺鞨中,烏洛侯的真實族源

黑水靺鞨是以黑水部為核心的諸多部落的聯合體,其北至貝加爾湖,西接室韋。從地域范圍判斷,烏洛侯當在其中,但烏洛侯通常被置于室韋人中。唐玄宗天寶初年,烏洛侯之名不再見于史籍。烏洛侯的追蹤是黑水靺鞨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女真出于黑水靺鞨的突破口。

(一)烏洛侯的歷史記載與學術研究反思

關于烏洛侯人,最早為之立傳的是《魏書》。“烏洛侯國,在地豆于之北,去代都四千五百余里。其土下濕,多霧氣而寒。民冬則穿地為室,夏則隨原阜畜牧。多豕,有谷麥。無大君長,部落莫弗皆世為之。其俗繩發,皮服,以珠為飾。民尚勇,不為奸竊,故慢藏野積而無寇盜。好獵射。樂有箜篌,木槽革面而施九弦。其國西北有完水,東北流合于難水,其地小水皆注于難,東入于海。又西北二十日行有于巳尼大水,所謂北海也。世祖真君四年來朝,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靈,民多祈請。世祖遣中書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于室之壁而還”(170)

又按《魏書?禮志》記載,“魏先之居幽都也,鑿石為祖宗之廟于烏洛侯國西北。自后南遷,其地隔遠。真君中,烏洛侯國遣使朝獻,云石廟如故,民常祈請,有神驗焉……石室南距代京可四千余里”(171)

根據《魏書》記載提供的線索,1979年,在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嘎仙洞內,發現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的刻石,學術界把嘎仙洞確定為北魏拓跋鮮卑的發祥地,同時也進一步確定了烏洛侯的地理位置、族屬等相關問題。烏洛侯活動在嫩江流域,屬東胡族系,亦為鮮卑人的一支。這幾乎是學界的定論。

迨2002年李志敏先生發表《嘎仙洞的發現與拓跋魏發祥地問題》(172)一文,質疑了拓跋鮮卑發源于大鮮卑山(大興安嶺嘎仙洞)的說法。后有曹永年撰文《關于拓跋鮮卑的發祥地問題——與李志敏先生商榷》,批駁了李文。作者認同“拓跋鮮卑起源于呼倫貝爾”(亦鄰真語),并說“亦鄰真先生所論肯定更接近真理”(173)

學術爭論有益于學術研究的推進,李文提出“鄂爾多斯高原乃拓跋鮮卑實際的發祥地”,沖擊了拓跋鮮卑發源于大鮮卑山的舊說。曹文對李文的反駁,不能說李文站不住腳,而是李文的觀點、論據有待深入研究。在堅持與否定大鮮卑山是否是拓跋鮮卑發祥地問題上,限于有限的歷史資料,李文用了很多間接資料,其觀點深入研究是很困難的。兩種觀點處于僵持狀態,打破僵持的辦法是尋找新徑。拓跋鮮卑發源地的最后確定是因為嘎仙洞內發現了李敞刊刻的“祝文”,拓跋氏確認“先帝舊墟石室”是烏洛侯人指引的,拓跋鮮卑發源地問題的爭論也在質疑烏洛侯的來源問題。

(二)烏洛侯地理位置的確定

拓跋鮮卑是否發祥于鮮卑山,也關涉到烏洛侯的來源問題。反之,烏洛侯的來源也能間接證明拓跋鮮卑的發祥地是否在大鮮卑山,二者互為表里。

魏晉時期,烏洛侯活動范圍大致如《魏書》所云,“烏洛侯國,在地豆于之北,去代都四千五百余里,其土下濕,多霧而寒”;“其國西北有完水,東北流合于難水;其地小水皆注于難,東入于海。又西北二十日行有于巳尼大水,所謂北海也”。起于嫩江以西,西北達貝加爾湖,即于巳尼大水。拓跋鮮卑鑿石為祖宗之廟于烏洛侯國西北,石室在烏洛侯西北五百里。

傅朗云等認為,“烏洛渾族……南北朝時期,分布在今黑龍江上游地區,遠至貝加爾湖畔”(174)。據周維衍的研究判斷:“其中心位置應在今大興(安,筆者加)嶺東側、綽爾河畔的扎賚特旗境,可能還包括一部分泰來縣的地方。它的活動范圍,南面到洮兒河,東面大致以小興安嶺、通肯河、呼蘭河與靺鞨(勿吉)為鄰,北面和西面包有黑龍江中上游,直至貝加爾湖周圍地區。”(175)這一時期,烏洛侯的活動范圍最大。至隋唐,烏洛侯“其國在京師東北六千三百里。東與靺鞨,西與突厥,南與契丹,北與烏丸接”(176)。《新唐書?回鶻傳》《唐會要?烏羅渾》的記載與《舊唐書?烏羅渾傳》的記載基本相同。

《太平寰宇記》載:“完水,在其國(烏洛侯)西北,東北流合于難水。《蕃中記》云:‘完水即烏丸水也。’難水即那河。其地小水,皆注于此,東入于海。北水,國西北二十日行有于巳尼水,即謂之北海是也。”(177)

由于黑水靺鞨疆域研究的偏差,把“小海”定為鄂霍次克海,黑水靺鞨的地域范圍就確定在黑龍江中下游,嫩江流域的烏洛侯被撇在黑水靺鞨的界外,自然就被劃入室韋的組成部分。現在看來,烏洛侯的四至基本囊括在黑水靺鞨的范圍內。黑水靺鞨北至“小海”,即貝加爾湖,與烏洛侯的西北界一致;西至室韋,也就是烏洛侯的西界。

《唐會要》記載:“室韋者,契丹之別種……今室韋最西與回鶻接界者,有烏素固部落,當居俱輪泊之西南。次東有移塞沒部落。次東又有塞曷支部落,此部落有良馬,人戶亦多,居啜河之南,其河彼俗謂之燕支河。又有和解部落。次東又有烏羅護部落,一名烏羅渾,元魏謂之烏落〔侯〕,居磨蓋獨山北啜河之側。此部落自魏大武真君四年,歷北齊、周、隋及武德以后,朝貢不絕。又有那禮部落,與烏羅護犬牙而居……烏羅護之東北百余里,那河之北,有古烏丸之遺人,今亦稱烏丸國。”(178)

又據《舊唐書》記載,“今室韋最西……次東又有烏羅護部落,又有那禮部落”(179)

那禮部即是鐵利部,在現在滿語中存在輔音[d]變讀[n]的現象(180),想必這種語言現象在唐代就已存在,泥禮、那禮都可譯為鐵利。那禮在烏洛侯之東,《唐會要?烏羅渾國》把那禮并入靺鞨,是有鐵利靺鞨,位于烏洛侯的東界。據記載,“烏羅渾,蓋后魏烏洛侯也,今謂之烏羅護,東與靺鞨,南與契丹,北與烏丸為鄰,風土與靺鞨同”(181)

王國維認為:“又其東之烏羅護部落,即《舊唐書?北狄傳》別出之烏羅渾,《傳》云:‘此部南與契丹接。’則那禮部落當即謂耶律氏始祖泥禮所統之部落也(泥禮,見《舊書?契丹傳》。耶律《遼實錄》作涅里,陳大任《遼史》作雅里)。”(182)在這里,王國維把烏洛侯接界的那禮當作契丹是不正確的,契丹耶律氏始祖出于那禮,僅僅是一部分“那禮”成為契丹人,應該還有一部分“那禮”仍居于嫩江流域,即后稱鐵利。鐵利應該在今泰來縣一帶,與居于大興安嶺東南的烏洛侯接界。

烏洛侯在黑水靺鞨地域范圍內,風土與靺鞨同,不與室韋同。烏洛侯在契丹北、東北,不是室韋,是黑水靺鞨中轉稱為女真的主體,被稱作契丹東北的“慮直”“女直”。

(三)烏洛侯為契丹東北之女真的再考證

烏洛侯與鐵利相接,鐵利即鐵驪,唐代又稱那禮,先屬于黑水靺鞨,后被渤海征服,置德里府。與那禮(鐵利)犬牙交錯的烏洛侯的主要流向是室韋還是女真很難斷定,史書記載和后來的研究者多認為烏洛侯主要是室韋化了。認為烏洛侯室韋化主要依據是烏洛侯與拓跋鮮卑存在莫名的關系,一般視拓跋鮮卑與室韋同出東胡,與之有同源關系的烏洛侯就成了室韋先民的一部分。即使有人注意到烏洛侯與靺鞨同俗的問題,但還是曲折地把烏洛侯推向了室韋。楊軍先生就認為,“烏羅渾本是靺鞨人的部落,后來西遷加入室韋之中”(183)

地域范圍的包含、風土的相同僅為判斷烏洛侯族屬提供了推理的前提條件,最后確定其族屬要從族群本身出發。首先是烏洛侯的源與流,由于把烏洛侯與拓跋鮮卑視為同出,且存在親緣關系,拓跋鮮卑多認為出自東胡,烏洛侯亦是來自東胡族的一部。鄭英德先生從烏洛侯與室韋的居地毗連、風俗習慣相近、經濟生活接近等,判斷烏洛侯“族源是鮮卑”(184)。張久和先生認為,“烏洛侯自太平真君四年與北魏來往,至東魏武定二年室韋見于史乘,其間一百多年不再見于史。其后直到唐初出現于史書中,已被明確列為室韋南部部落之一”(185)。烏洛侯列入室韋僅僅是某些研究者的推測,是建立在不乏共同之處的基礎上,很牽強。

烏洛侯包括在黑水靺鞨的地域范圍內,其風土與靺鞨相同,這是文獻記載且確鑿的證據。在習俗上,風土與靺鞨同,它成為黑水靺鞨的組成部分要比成為室韋的一部分更具可能性。前文已論證勿吉(靺鞨)來自北海(貝加爾湖),烏洛侯的活動范圍北至貝加爾湖,在貝加爾湖周圍還有與烏洛侯讀音音近異寫的地名,一是鄂爾渾河,二是奧爾洪島。鄂爾渾、奧爾洪與烏洛侯的對音,是建立在烏洛侯人曾在這一地域活動的前提下,不是不著邊際的憑空對音。勿吉(靺鞨)人的先人——呼揭居于貝加爾湖一帶,烏洛侯人也來自北海,其“風俗與靺鞨同”是有其歷史淵源的。

東北地區的女真人有兩個來源:其一是“金之先,出靺鞨氏”,這是說女真完顏部出于靺鞨七部中的某部,勿吉、靺鞨、女真相沿襲指的是這部分人;其二是女真出于黑水靺鞨,黑水靺鞨與靺鞨有區別,與黑水部也有區別,黑水靺鞨中的女真,主要來自烏洛侯。這部分女真較早以女真之名登上歷史舞臺,阿保機初興就開始征伐這部分女真。契丹東北的女真屢屢被征討,一是說明這部分女真的勢力強大,二是透露出這部分女真距離契丹很近,其所處位置足以對契丹構成威脅,不會在黑龍江中下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云县| 巴东县| 苏州市| 宿迁市| 牟定县| 崇文区| 通许县| 无棣县| 开平市| 西安市| 贺兰县| 英德市| 泗水县| 宁乡县| 武穴市| 辉县市| 芮城县| 阿坝县| 霍邱县| 定州市| 龙里县| 龙门县| 上杭县| 库车县| 宣恩县| 镇宁| 任丘市| 双柏县| 且末县| 柘荣县| 遂溪县| 江城| 德州市| 安化县| 图木舒克市| 武穴市| 剑阁县| 科技| 龙泉市| 禹州市| 高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