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小結

“金之先,出靺鞨氏”,指的是建立大金國的女真完顏部出于隋唐時期靺鞨七部的某部,他們演變成女真人的一部分。靺鞨與勿吉有聯系,北魏時期,勿吉的居地在今嫩江與松花江交匯處,勿吉很可能是從阿爾泰山經貝加爾湖、黑龍江,遷到嫩江一帶的部落?!段簳?勿吉傳》記載:“其傍有大莫盧國、覆鐘國、莫多回國、庫婁國、素和國、具弗伏國、匹黎爾國、拔大何國、郁羽陵國、庫伏真國、魯婁國、羽真侯國,前后各遣使朝獻?!?a href="#jz_1_96" id="jzyy_1_96">(186)勿吉與其旁諸國分分合合,其中一部分很可能構成靺鞨六部雛形,不包括號室部,他們于494年前后遷徙到長白山以北、以西的地域,在隋唐時期稱靺鞨七部。另一部分女真出于黑水靺鞨,是女真主體,在契丹東北,被稱為慮直、女直、朱里真等。在契丹東北的地域范圍追蹤到烏洛侯,烏洛侯人在黑水靺鞨地域內,風俗與靺鞨同。烏洛侯人“樂有箜篌”,箜篌源自中亞以遠,烏洛侯人可能是“西海之別族”(187)。


(1)?。墼菝撁摰龋骸督鹗贰肪?《世紀》,第1頁。

(2) 楊保隆:《肅慎挹婁合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第235頁。

(3) 陳連開:《在肅慎挹婁史研究中獨樹一幟——評〈肅慎挹婁合考〉》,《社會科學輯刊》1991年第2期。

(4) 孫進己:《東北民族源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77頁。

(5) 孫進己:《東北民族源流》,第176頁。

(6) 李德山:《東北古民族與東夷淵源關系考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348頁。

(7) 李德山、欒凡:《中國東北古民族發展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35頁。

(8) 李德山、欒凡:《中國東北古民族發展史》,第34頁。

(9) 林幹:《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通論》,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頁。

(10) 石興邦:《中國人種與族系的形成和發展》,石興邦:《石興邦考古論文集》,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17頁。

(11)?。郾饼R]魏收:《魏書》卷100《勿吉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2219頁。

(12)?。厶疲堇钛訅郏骸侗笔贰肪?4《勿吉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3123—3124頁。

(13)?。酆髸x]劉昫等:《舊唐書》卷199下《北狄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5358頁。

(14)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19《北狄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6177頁。

(15)?。墼菝撁摰龋骸督鹗贰肪?《世紀》,第1頁。

(16) 林沄:《肅慎、挹婁和沃沮》,《遼海文物學刊》1986年創刊號。

(17) 新疆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克爾木齊古墓群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1期。出土石鏃“十八件。都是硬度較大的石料制成,相當銳利。以桂葉形較多(圖四:1)”。

(18)?。郾饼R]魏收:《魏書》卷100《勿吉傳》,第2221頁。

(19) [唐]杜佑:《通典》卷185《邊防一》,王文錦等點校,中華書局,1988年,第4985頁。

(20)?。厶疲堇钐骸吨袊糯乩砜傊緟部?括地志輯?!?,中華書局,1980年,第251頁。

(21) [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卷199下《北狄傳》,第5358頁。

(22) 提甫?托乎提主編:《阿爾泰語言學導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08頁。

(23) 蕭放:《中國傳統風俗觀的歷史研究與當代思考》,《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

(24) [唐]房玄齡等:《晉書》卷97《四夷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2535頁。

(25) [宋]李昉:《太平御覽》卷784《東夷五》,中華書局,1960年,第3472頁。

(26)?。郾饼R]魏收:《魏書》卷100《勿吉傳》,第2220頁。

(27)?。厶疲莘啃g等:《晉書》卷97《四夷傳》,第2535頁。

(28)?。郾饼R]魏收:《魏書》卷100《勿吉傳》,第2220頁。

(29)?。酆髸x]劉昫等:《舊唐書》卷199下《北狄傳》,第5358頁。

(30)?。鬯危輾W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19《北狄傳》,第6178頁。

(31) 關于肅慎起源有諸多說法:今山東半島,為東夷之夙沙衛說,以金毓黼、凌純聲為代表;燕山山脈說,以傅斯年為代表;今吉林市附近松花江流域說(即認為西團山文化是肅慎文化),以薛虹為代表;今松花江以東的牡丹江流域說(即認為鶯歌嶺文化是肅慎文化),以孫進己為代表;今黑龍江中下游地區說,以張博泉為代表。筆者傾向于遷徙說,即從山東半島,轉徙到燕山山脈,再徙東北白山黑水之間。

(32) 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河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169—170頁。

(33)?。鬯危堇顣P:《太平御覽》卷784《東夷五》,第3472頁。

(34)?。郾饼R]魏收:《魏書》卷100《勿吉傳》,第2219—2220頁。

(35)?。厶疲堇钛訅郏骸侗笔贰肪?4《勿吉傳》,第3123—3125頁。據載:“勿吉國在高句麗北,一曰靺鞨……去洛陽五千里。自和龍北二百余里有善玉山,山北行十三日至祁黎山,又北行七日至洛環水,水廣里余,又北行十五日至太岳魯水,又東北行十八日到其國。國有大水,闊三里余,名速末水。其部類凡有七種:其一號粟末部,與高麗接,勝兵數千,多驍武,每寇高麗;其二伯咄部,在粟末北,勝兵七千;其三安車骨部,在伯咄東北;其四拂涅部,在伯咄東;其五號室部,在拂涅東;其六黑水部,在安車骨西北;其七白山部,在粟末東南。勝兵并不過三千,而黑水部尤為勁健。自拂涅以東,矢皆石鏃,即古肅慎氏也,東夷中為強國。所居多依山水。渠帥曰大莫弗瞞咄。國南有從太山者,華言太皇,俗甚敬畏之,人不得山上溲汙,行經山者,以物盛去。上有熊羆豹狼,皆不害人,人亦不敢殺。地卑濕,筑土如堤,鑿穴以居,開口向上,以梯出入……延興中,遣乙力支朝獻。太和初,又貢馬五百匹。乙力支稱:初發其國,乘船溯難河西上,至太沵河,沉船于水。南出陸行,度洛孤水,從契丹西界達和龍。自云其國先破高句麗十落,密共百濟謀,從水道并力取高麗,遣乙力支奉使大國,謀其可否。詔敕:‘三國同是藩附,宜共和順,勿相侵擾?!伊χ诉€。從其來道,取得本船,泛達其國?!?/p>

(36)?。鬯危莘稌希骸逗鬂h書》卷85《東夷傳?夫余》,中華書局,1965年,第2810頁。

(37)?。蹠x]陳壽:《三國志》卷30《魏書?東夷》,中華書局,1982年,第841頁。

(38)?。廴眨莩貎群辏骸斗蛴嗫肌?,《滿鮮史研究》(上)1951年5月號。

(39) 馮家昇:《述肅慎系之民族》,《禹貢》1935年第7期。

(40) [日]白鳥庫吉:《弱水考》,《史學雜志》1890年第7編第11號。

(41) 張博泉:《夫余史地叢說》,《社會科學輯刊》1981年第6期。

(42) 李健才:《夫余的疆域和王城》,《社會科學戰線》1982年第4期。

(43)?。鬯危輾W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20《東夷傳》,第6210頁。

(44)?。郾饼R]魏收:《魏書》卷100《高句麗傳》,第2216頁。

(45) [高麗]金富軾:《三國史記》卷19《高句麗本紀第七》,孫文范等??保治氖烦霭嫔?,2003年,第232頁。

(46) 金毓黻:《東北通史》,五十年代出版社,1981年(翻印本),第173頁。

(47) 魏存成:《靺鞨族起源發展的考古學觀察》,《史學集刊》2007年第4期。

(48) 范恩實:《勿吉興亡史探微》,《北方論叢》2010年第1期。

(49)?。酆髸x]劉昫等:《舊唐書》卷199下《北狄傳》,第5358頁。

(50) 王鐘翰主編:《中國民族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420—421頁。

(51)?。厶疲輻钛祝骸短瀑浰究绽羁灞罚矍澹蓐懺鱿椋骸栋谁偸医鹗a正》卷62《唐三十四》,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425頁。

(52) 羅福頤輯校:《滿洲金石志》卷1《唐?井欄題名》,羅振玉:《羅雪堂先生全集續編(九)》,大通書局,1989年,第3595頁。據載,“敕持節宣勞韎羯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53) 范恩實:《靺鞨族稱新考》,《北方文物》2003年第3期。

(54) [南朝梁]蕭子頤:《南齊書》卷44《徐孝嗣傳》,中華書局,1972年,第771頁。

(55) 薛宗正:《突厥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48頁。

(56) 薛宗正:《突厥史》,第49—50頁。

(57) 錢伯泉:《烏揭——阿爾泰歷史和草原絲路的早期主人》,《西域研究》2000年第4期。

(58) 轉引于林樹山:《蘇聯學者論通古斯滿語民族起源》,《黑龍江文物叢刊》1984年第3期。

(59)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永吉查里巴靺鞨墓地》,《文物》1995年第9期。文中寫道:“查里巴M10的木炭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14C測定,其年代距今1545±95年、樹輪較正1480±105年(AD470年),以此數據作為參考,初步推斷查里巴墓葬的年代,上限應為隋末唐初,下限為唐代中葉?!?/p>

(60) 馮恩學:《特羅伊茨基靺鞨墓地的陶器來源》,《北方文物》2006年第4期。

(61)?。蹠x]陳壽:《三國志》卷30《烏丸鮮卑東夷列傳》引注《魏略?西戎傳》,第862頁。

(62) [北齊]魏收:《魏書》卷100《勿吉傳》,第2220頁。

(63) [唐]李延壽:《北史》卷94《勿吉傳》,第3124頁。

(64)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校正》卷13“北史魏書多以魏收書為本”,王樹民校正,中華書局,1984年,第269—270頁。

(65)?。厶疲菸赫鳎骸端鍟肪?4《鐵勒傳》,中華書局,1973年,第1880頁。

(66)?。鬯危萃鯕J若等:《冊府元龜》卷961《外臣部(六)》,中華書局,1960年,第11312—11313頁。

(67)?。厶疲堇钛訅郏骸侗笔贰肪?4《勿吉傳》,第3124—3125頁。

(68)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326《四裔考三》,中華書局,1986年,第2566頁。

(69)?。鬯危輾W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19《北狄傳》,第6178頁。

(70) [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卷199下《北狄傳》,第5358頁。

(71)?。厶K聯]Е?И?杰烈維揚林科:《黑龍江沿岸的部落》,林樹山、姚鳳譯,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274頁。

(72)?。厶K聯]Е?И?杰烈維揚林科:《黑龍江沿岸的部落》,第275頁。

(73)?。厶疲荻纬墒剑骸队详栯s俎》前集卷4,曹中孚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5頁。

(74) 岑仲勉:《突厥集史》下,《契苾嵩墓志拓本校注》,中華書局,1958年,第825頁。

(75) 盧勛、蕭之興、祝啟源:《隋唐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1頁。

(76) 錢伯泉:《烏揭——阿爾泰歷史和草原絲路的早期主人》,《西域研究》2000年第4期。

(77)?。厶疲荻庞樱骸锻ǖ洹肪?99《邊防十五》,第5449頁。又見第5461頁“校勘記”“阿跌”條?!暗痹灐鞍稀薄短藉居钣洝肪?98改。又按:《舊唐書?太宗紀下》第59頁、《北狄傳》第5343頁、《新唐書?回鶻傳上》第6111頁、《唐會要》卷96、《通鑒》卷198第6242頁均作“阿鉄”。

(78)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198《北狄十》,王文楚等點校,中華書局,2007年,第3797頁?!鞍⒌F勒之別部也。在多濫葛西北,勝兵千七百人。隋代號訶咥部是也。遷徙無常所”。

(79) [唐]魏征:《隋書》卷84《鐵勒傳》,第1879—1880頁。

(80)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344《四夷考二十一》,第2699頁?!鞍弦噼F勒之別部,在多濫葛西北。勝兵千七百。隋代號訶部是也,遷徙無常所”。

(81) 馮恩學:《俄國東西伯利亞與遠東考古》,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531頁。文中寫道:“靺鞨文化是蘇俄遠東中世紀考古中的重要考古學文化概念之一。這一考古文化名稱的最早提出者奧克拉德尼科夫院士,后被其他研究中世紀遠東考古和歷史的學者接受……(前)蘇聯和俄羅斯考古學者把早期鐵器時代之后到女真文化之間的分布于以黑龍江中下游為主的口下有附加堆紋的平底罐為特征的遺存認為是靺鞨人的遺物,所以定名為靺鞨文化?!?/p>

(82) 朱泓:《靺鞨人種研究》,吉林大學考古系編:《青果集》,知識出版社,1993年,第377頁。

(83) 張全超、朱泓:《靺鞨人種考》,《史學集刊》2010年第1期。

(84) 馮恩學:《特羅伊茨基靺鞨墓地的陶器來源》,《北方文物》2006年第4期。

(85) 馮恩學:《特羅伊茨基靺鞨墓地的陶器來源》,《北方文物》2006年第4期。

(86) 馮恩學:《俄國東西伯利亞與遠東考古》,第537頁。

(87)?。鄱恚軴?B?吉亞科娃:《蘇聯遠東中世紀的考古學問題》,宋玉彬譯,《博物館研究》1994年第4期。文中寫道:“特羅伊茨基墓地出土了金屬飾件(特羅伊茨基墓地出土了突厥類型的帶扣、牌飾,以及馬鐙、裝飾品、串珠),E?H?杰烈維揚科推測靺鞨遺存的時代為公元四至八世紀。”

(88) 何明:《查里巴墓地》,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田野考古集粹: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二十五周年紀念》,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70頁。文中寫道:“查里巴墓地是唐渤海早期粟末靺鞨的一處公共墓地。地處永吉縣烏拉街鎮查里巴村南約1千米處的漫崗上,近臨第二松花江?!?/p>

(89) 林樹山:《蘇聯對靺鞨——渤?!嫣掌鞯难芯俊罚瑢O進己、馮永謙等主編:《東亞文庫:中國考古集成(東北卷)——兩晉至隋唐(三)》,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60頁。文中寫道:“奧克拉德尼科夫通過陶器分析指出,后貝加爾地區的布爾霍圖伊文化(奧氏所定)遺存,十分近似于早期的靺鞨遺存(見《奧洛維揚納亞站附近的考古調查》,1959年,《西南后貝加爾地區鐵器時代的布爾霍圖伊文化》,1960年)。因此,陶器成了他關于布爾霍圖伊文化居民不是從滿洲(我國東北)而是從北方沿黑龍江入居遠東的重要依據(見H?H?扎別利娜的《關于遠東同后貝加爾地區古代聯系的新資料》,1963年)。由奧氏提出的扎別利娜贊成的這一觀點,同Э?B?沙弗庫諾夫早些時候通過文獻史料研究所提出的有關主張也十分吻合(見《公元一至三世紀濱海邊區及其毗鄰的中國東北與北朝鮮地區》,1959年)。蘇聯學術界認為,這是一項頗有成效和易被接受的學術成果。為此,季亞科娃在《蘇聯遠東的早期中世紀陶器》一書中進一步闡述了靺鞨陶器同布爾霍圖伊陶器的相互關系,并且得到了E?И?杰烈維揚科的完全支持(見《阿穆爾河沿岸地區的部落》)。”

(90) 羅福頤輯校:《滿洲金石志》志1《唐?井欄題名》,羅振玉:《羅雪堂先生全集續編(九)》,第3595頁。

(91) 楊軍:《渤海國民族構成與分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2頁。作者認為,“不論是從地理方位上看還是從相關記事上看,可以肯定,《三國史記》所載靺鞨,就是中國史書中的穢貊”。

(92) 陶晉生:《女真史論》,食貨出版社,1981年,第7—8頁。

(93)?。厶疲堇钛訅郏骸侗笔贰肪?4《勿吉傳》,第3123頁。

(94)?。厶疲堇钛訅郏骸侗笔贰肪?4《勿吉傳》,第3123—3124頁。

(95)?。郾饼R]魏收:《魏書》卷100《勿吉傳》,第2219—2220頁。

(96)?。厶疲菸赫鳎骸端鍟肪?1《靺鞨傳》,第1821頁。

(97) [北齊]魏收:《魏書》卷100《勿吉傳》,第2219—2220頁。

(98)?。酆髸x]劉昫等:《舊唐書》卷199下《北狄傳》,第5358頁。

(99)?。厶疲菸赫鳎骸端鍟肪?1《靺鞨傳》,第1822頁。

(100)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71《燕州》,第1436—1437頁。

(101) 韓昇:《東亞世界形成史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86頁。作者認為,“大業六年(610)煬帝在啟民可汗帳內發現高句麗使節,表明高句麗與突厥在煬帝抵達前要共商對策,進而說明其潛相勾通的關系非止一日”。

(102) [唐]李延壽:《北史》卷94《勿吉傳》,第3126頁。

(103)?。鄢r]徐居正:《東文選》卷33《表箋?謝不許北國居上表》,韓國慶熙出版社,1966年,第429頁。

(104)?。酆髸x]劉昫等:《舊唐書》卷199下《北狄傳》,第5359頁。

(105)?。鄹啕悾萁鸶惠Y:《三國史記》卷7《新羅本紀第七》,第97—100頁。

(106)?。鬯危輾W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20《東夷傳》,第6197頁。據載,唐高宗總章元年(668),于平壤設立了安東都護府?!捌势涞貫槎级礁呔牛菟氖?,縣百。復置安東都護府,擢酋豪有功者授都督、刺史、令,與華官參治,仁貴為都護,總兵鎮之”。

(107)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01《唐紀十七》,[元]胡三省音注,中華書局,2013年,第6559頁。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四月,“高麗之民多離叛者,敕徙高麗戶三萬八千二百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諸州空曠之地,留其貧弱者,使守安東”。

(108)?。鬯危輾W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19《北狄傳》,第6179—6180頁。

(109)?。酆髸x]劉昫等:《舊唐書》卷199下《北狄傳》,第5360頁。據載:“萬歲通天年,契丹李盡忠反叛,祚榮與靺鞨乞四比羽各領亡命東奔,保阻以自固。盡忠既死,則天命右玉鈐衛大將軍李楷固率兵討其余黨,先破斬乞四比羽,又度天門嶺以迫祚榮。祚榮合高麗、靺鞨之眾以拒楷固,王師大敗,楷固脫身而還。屬契丹及奚盡降突厥,道路阻絕,則天不能討,祚榮遂率其眾東保桂婁之故地,據東牟山,筑城以居之……圣歷中,自立為振國王,遣使通于突厥。”

(110) [唐]楊炎:《唐贈司空李楷洛碑》,[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卷62《唐三十四》,第425頁。

(111)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06《唐紀二十二》,第6750頁。

(112)?。鬯危輾W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19《北狄傳》,第6179頁。

(113)?。厶疲輻钛祝骸短瀑浰究绽羁灞?,[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卷62《唐三十四》,第425頁。

(114) 孟達來:《北方民族的歷史接觸與阿爾泰諸語言共同性的形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7頁。作者認為,“自從紹特發現楚瓦什語的r和l對應于其它突厥語的z和?以后,蘭司鐵又把這一對應擴展到蒙古語中。他第一次注意到蒙古語的r與突厥語的z、蒙古語的l與突厥語的?之間的對應關系,并認為蒙古語和楚瓦什語的r和l比突厥語的z和?年代上更早,也就是說z和?分別來源于早期的r和l”。

(115)?。墼菝撁摰龋骸督鹗贰肪?《太宗本紀》,第64頁。

(116) 王國維:《觀堂集林》(外二種),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61頁。王國維認為,“鴨子河泊在今松花江之西科爾布察罕泊”,即前郭縣境內的查干泡。

(117) [清]曹廷杰:《東三省輿地圖說?嫩江陀喇河喀魯倫河黑龍江考》,《遼海叢書》影印本,遼沈書社,1985年,第19頁,總2254頁。曹廷杰認為,“今通呼月亮泡,與《營衛志》所載鴨子河濼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在長春縣東北三十五里,適相符合”。

(118) 李健才:《東北史地考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13頁。作者認為,鴨子河濼當是今黑龍江省肇源縣境內的茂興泡。

(119) 賈敬顏:《東北古代民族古代地理叢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第27頁。

(120)?。鄹啕悾菀蝗唬骸度龂z事》卷1《靺鞨渤?!?,孫文范等校勘,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34頁。據載,“按上諸文,渤海乃靺鞨之別種,但開合不同而已”。

(121)?。酆髸x]劉昫等:《舊唐書》卷199下《北狄傳》,第5359頁。

(122)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19《北狄傳》,第6178頁。

(123) 賈敬顏:《記游牧民族的文化傳承》,《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0年第1期。

(124) 李德山:《黑水靺鞨史論》,《史學月刊》2006年第5期。作者認為,“黑水靺鞨是靺鞨族七大部之一”。

(125) 蔣秀松:《女真與靺鞨》,《民族研究》1992年第3期。

(126) [唐]李延壽:《北史》卷94《勿吉傳》,第3123—3124頁。

(127) 王禹浪:《靺鞨黑水部地理位置分布初探》,《北方文物》1997年第1期。

(128)?。廴眨蔌B居龍藏:《東北亞搜訪記》,轉自孫進己等:《勿吉和靺鞨的物質文化》,《博物館研究》1985年第1期。據載,“1919年鳥居龍藏首先認定哈巴羅夫喀(即伯力)博物館陳列的黑龍江架橋時附近墓葬出土的文物屬靺鞨”。

(129) 楊保?。骸睹C慎挹婁合考》,第239頁。

(130) 楊保?。骸睹C慎挹婁合考》,第238頁。

(131)?。鬯危萃蹁撸骸短茣肪?6《靺鞨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040—2041頁。

(132)?。鬯危萑~隆禮:《契丹國志》卷26《嗢熱國》,賈敬顏、林貴榮點校,中華書局,2014年,第276頁。

(133) [宋]葉隆禮:《契丹國志》卷27《長白山》,第286頁。

(134) [宋]宇文懋昭:《大金國志校證》卷18《世宗圣明皇帝下》,崔文印校證,中華書局,1986年,第249頁。

(135)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19《北狄傳》,第6178頁。

(136)?。酆髸x]劉昫等:《舊唐書》卷199下《北狄傳》,第5359頁。

(137) 孫進己、張璇如、蔣秀松等:《女真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48頁。

(138)?。鬯危輾W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19《北狄傳》,第6177頁。

(139)?。墼菝撁摰龋骸督鹗贰肪?《世紀》,第1頁。

(140)?。酆髸x]劉昫等:《舊唐書》卷199下《北狄傳》,第5359頁。

(141)?。鬯危萃蹁撸骸短茣肪?6《靺鞨傳》,第2041頁。

(142)?。鬯危輾W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17《回鶻傳下》,第6144頁。

(143)?。厶疲菸赫鳎骸端鍟肪?4《鐵勒傳》,第1880頁。

(144) 內蒙古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中國科學院內蒙古分院歷史研究所編:《達翰爾 鄂溫克 鄂倫春 赫哲史料摘抄》,1961年,第9頁。

(145) 劉義棠:《維吾爾研究》,正中書局,1977年,第84頁。

(146)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20《東夷傳》,第6209頁。

(147)?。厶疲荻鸥Γ骸抖旁娫斪ⅰ?,[清]仇兆鰲注,中華書局,1979年,第1444頁。

(148)?。鬯危萃蹁撸骸短茣肪?6《靺鞨傳》,第2041頁。

(149)?。鬯危輼肥罚骸短藉居钣洝肪?75《勿吉國》,第3344頁。

(150)?。鬯危輾W陽修、宋祁:《新唐書》卷43下《地理志七下》,第1147頁。

(151)?。墼菝撁摰龋骸哆|史》卷60《食貨志》,中華書局,1974年,第930頁。

(152) 張博泉:《肅慎、燕亳考》,東北考古與歷史編輯委員會編:《東北考古與歷史》(叢刊)第1輯,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46頁。

(153)?。廴眨莺吞锴澹骸稏|亞史研究》(滿洲篇),東洋文庫,1955年,第99—100頁。

(154) 黃維翰:《渤海國記》中篇《地理》,唐晏、黃維翰、金毓黻:《渤海國志三種》,王承禮、張中澍點校,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5頁。

(155) 孫進己、馮永謙:《東北歷史地理》第2卷,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45頁。

(156)?。鬯危輾W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19《北狄傳》,第6178—6179頁。

(157)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19《北狄傳》,第6178頁。

(158) [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卷199下《北狄傳》,第5359頁。

(159)?。鬯危輾W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19《北狄傳》,第6180頁。

(160)?。鬯危輾W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19《北狄傳》,第6180頁。

(161)?。鬯危輾W陽修、宋祁:《新唐書》卷43下《地理志七下》,第1147頁。

(162) [宋]曾公亮等:《武經總要》前集卷16下《北番地理》,陳建中、黃明珍點校,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268頁。

(163)?。鬯危輾W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19《北狄傳》,第6182頁。

(164)?。鬯危輾W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19《北狄傳》,第6181頁。

(165) 金鑄、李龍:《黑龍江齊齊哈爾市發現“魏丁零率善佰長”印》,《考古》1988年第2期。

(166)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20《政宣上帙二十》,[宋]許亢宗《宣和乙巳奉使行程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頁,總145頁。

(167)?。鬯危萑~隆禮:《契丹國志》卷22《四至鄰國地理遠近》,第238頁。

(168)?。墼菝撁摰龋骸哆|史》卷85《奚和朔奴傳》,第1318頁。據載,遼圣宗統和“十三年秋,(和朔奴)遷都部署,伐兀惹。駐于鐵驪,秣馬數月,進至兀惹城”。

(169) 李德山、欒凡:《中國東北古民族發展史》,第231頁。

(170) [北齊]魏收:《魏書》卷100《烏洛侯傳》,第2224頁。

(171) [北齊]魏收:《魏書》卷108《禮志》,第2738—2739頁。

(172) 李志敏:《嘎仙洞的發現與拓跋魏發祥地問題》,《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1期。

(173) 曹永年:《關于拓跋鮮卑的發祥地問題——與李志敏先生商榷》,《中國史研究》2010年第3期。

(174) 傅朗云、楊旸:《東北民族史略》,第95頁。

(175) 周維衍:《烏洛侯民族試探——兼談鄂溫克、鄂倫春族源》,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編:《歷史地理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年,第247頁。

(176)?。酆髸x]劉昫等:《舊唐書》卷199下《北狄傳》,第5364頁。

(177)?。鬯危輼肥罚骸短藉居钣洝肪?99下《北狄十一》,第3816—3817頁。

(178)?。鬯危萃蹁撸骸短茣肪?6《室韋傳》,第2037—2039頁。

(179) [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卷199下《北狄傳》,第5357頁。

(180) 愛新覺羅?瀛生:《滿語雜識》,學苑出版社,2004年,第225頁。

(181) [宋]王溥:《唐會要》卷99《烏羅渾國》,第2101頁。

(182) 王國維:《黑車子室韋考》,金昭、阿勒得爾圖編:《蒙古民族發祥地考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第101頁。

(183) 楊軍:《拓跋鮮卑早期歷史辨誤》,《史學集刊》2006年第4期。

(184) 鄭英德:《烏洛侯地理位置再探》,《黑龍江文物叢刊》1983年第1期。

(185) 張久和:《關于烏洛侯的幾個問題》,《黑龍江民族叢刊》1982年第2期。

(186)?。郾饼R]魏收:《魏書》卷100《勿吉傳》,第2221頁。

(187)?。鬯危蓐悳剩骸侗憋L揚沙錄》,傅朗云編注:《金史輯佚》,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岐山县| 富源县| 濮阳县| 津市市| 内丘县| 南召县| 岳池县| 习水县| 花莲县| 霍邱县| 红安县| 仲巴县| 土默特左旗| 平塘县| 拜城县| 青龙| 革吉县| 剑川县| 楚雄市| 会宁县| 留坝县| 天等县| 宝鸡市| 东莞市| 岳西县| 滦南县| 奉化市| 额济纳旗| 德格县| 正阳县| 绥滨县| 大连市| 泸州市| 南京市| 北川| 招远市| 天气| 宁河县| 达孜县| 陈巴尔虎旗| 永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