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動與交流:希臘化世界與絲綢之路關系研究
- 楊巨平
- 17字
- 2023-02-08 18:01:21
第一編 希臘化世界形成與絲綢之路貫通
引言
本編主要從源頭上探討希臘化世界與絲綢之路的關系。中國作為絲綢的原產地,絲綢之路始于中國,這是不容置疑的歷史事實。但絲綢之路之所以如此著名,在歐亞非大陸文明交往中發揮了唯一的、巨大的、延續千年之久的主干道和橋梁作用,是與它將中國到地中海的道路連成一體分不開的。然而,在張騫通西域之前,中國的疆域也只到了甘肅河西走廊一帶。古老的玉石之路曾把中原和塔里木地區相聯系,但要借助于當道的其他民族的中介轉輸。至于蔥嶺之外,或有所聞,但還處于朦朧、虛幻的想象之中。事實上,中亞、西亞、南亞次大陸早就通過陸路或海路建立了直接的聯系。在波斯帝國時期,蔥嶺、印度河以西直到埃及、巴爾干半島一線,都已經置于同一個帝國之下,帝國的東西兩大驛道系統已經把帝國境內的各地聯系在一起。亞歷山大征服了波斯帝國,也就接受了這一道路系統,并有所拓展,比如從印度到波斯灣、阿拉伯半島的海路。亞歷山大帝國轉瞬即逝,但帝國的疆土由他的部將瓜分,希臘化世界的格局基本奠定。此后的兩三個世紀內,三大希臘化王國及從其分裂出去的巴克特里亞和帕加馬王國,以及所謂的“愛希臘”王國帕提亞之間,也都保持了道路的暢通。一位希臘人能把希臘德爾斐神廟的格言帶到遠在三千英里之外興都庫什山下的希臘人城市哈伊·哈努姆遺址,就是很好的證明。因此,張騫一旦進入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之地,實際上就踏上了通往地中海的道路。他在這些地方的所見所聞,事實上就難免含有希臘化世界的信息,因為這些地方都是原來亞歷山大帝國和塞琉古王國、巴克特里亞王國的故地。他所見到的諸多城市有的無疑就是亞歷山大及其后繼者所建,他所聽到的語言也有可能就是當時的普通希臘語,他見到聽到的錢幣信息“以金銀為錢,錢如其王面”就是典型的希臘化錢幣特征。因此,絲路的全線貫通與此前波斯帝國的存在,尤其與亞歷山大帝國的建立、希臘化世界的形成密切相關。后來的絲路向印度方向的延伸也得益于此前巴克里亞—印度—希臘人的遺產——城市、道路、錢幣。犍陀羅藝術在貴霜帝國時期的飛躍式發展,也與海陸兩路與羅馬帝國的相通有關。絲路沿線的那些著名的商業和文化中心,像撒馬爾罕、木鹿、塞琉西亞、安條克、亞歷山大里亞(埃及)、迦畢試(貝格拉姆)、坎大哈、塔克西拉等也都是在原來希臘—馬其頓人所建城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正是由于希臘人巴克特里亞王國和印度—希臘人王國的長期存在,以阿姆河和印度河為中心的遠東希臘化文明圈形成。除了與其他希臘化地區具有共性之外,遠東希臘人的獨特貢獻在于,其一,與當地文化的交融深入,唯有他們發行了希印雙語幣;其二,他們留下了影響深遠的文明遺產,即希臘式錢幣和奠定了以希臘藝術之形表達佛教精神之實的犍陀羅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