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中蘊涵無窮的威力
在許多平凡瑣碎的生活中,往往都含有一些酵質,假使酵質膨脹了,就會使生活起了劇烈的變化,從而影響了一個人一生的命運。
一個青年來到城市打工,不久因為工作勤奮,老板將一個小公司交給他打點,他將這個小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條,業績直線上升。有一個外商聽說之后,想同他洽談一個合作項目。談判結束后,他邀這位也是黑眼睛黃皮膚的外商共進晚餐。晚餐很簡單,幾個盤子都吃得干干凈凈,只剩下兩只小籠包子。他對服務小姐說:請把這兩只包子裝進食品袋里,我帶走。外商當即站起來表示明天就與他簽合同。
將吃剩下的兩只小籠包帶走這樣極其平凡的小事感動了外商,使外商與他順利地簽訂了合同,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小事的威力。
一個相貌平平的女孩,在一所極普通的中專學校讀書,成績也很一般。她得知媽媽患了不治之癥后,想減輕一點兒家里的負擔,希望利用暑假這兩個月的時間掙一點兒錢。她到一家公司去應聘,韓國經理看了她的履歷,沒有表情地拒絕了她。女孩收回自己的材料,用手掌撐了一下椅子站起來,覺得手被扎了一下,看了看手掌,上面沁出了一顆紅紅的小血珠,原來椅子上有一只釘子露出了頭。她見桌子上有一條石鎮紙,于是拿來用它將釘子敲平,然后轉身離去。幾分鐘后,韓國經理卻派人將她追了回來,她被聘用了。
在一件很細小的、與自己無關的事情上也能體現出對別人體貼和關心的人,能夠獲得成功是無可置疑的。
細節決定成敗
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究竟有多大差別?人與人之間在智力和體力上的差異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很多小事,一個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來的效果不一樣,往往是一些細節上的功夫,決定了一件事情的成敗。臺灣首富王永慶就是從細節中找到成功機會的人。
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只好去做些小生意。1932年,16歲的王永慶從老家來到嘉義開了一家米店。當時,小小的嘉義已有近30家米店,競爭非常激烈。當時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只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面。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模最小,更談不上知名度了,沒有任何優勢。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當時,一些老字號的米店占據了周圍大的市場,而王永慶的米店因規模小、資金少,沒法做大宗買賣,只能專門搞零售。那些地點好的老字號米店在經營批發的同時,也兼做零售,沒有人愿意到他這一地處偏僻的米店買貨。王永慶曾背著米挨家挨戶去推銷,但效果不太好。
王永慶感覺到要讓自己的米店在市場上立足,自己就必須有一些別人沒做到或做不到的優勢才行。仔細思考之后,王永慶很快從提高米的質量和服務上找到了突破口。
20世紀30年代的臺灣,農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稻谷收割與加工的技術很落后,稻谷收割后都是鋪放在馬路上曬干,然后脫粒,砂子、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里面。用戶在做米飯之前,都要經過一道淘米的程序,有很多不便,但買賣雙方對此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
王永慶卻從這一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帶領兩個弟弟一齊動手,不辭辛苦,不怕麻煩,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類的雜物揀出來,然后再出售。這樣,王永慶米店賣的米質量就要高一個檔次,因而深受顧客的好評,米店的生意也日漸紅火起來。
在提高米質見到效果的同時,王永慶在服務上也更進一步。當時,用戶都是自己前來買米,自己運送回家。這對于年輕人來說不算什么,但對于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就是一個大大的不便了。而當時年輕人整天忙于生計,且工作時間很長,不方便前來買米,買米的任務只能由老年人來承擔。王永慶注意到這一點,于是打破常規,主動送貨上門。這一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大受顧客歡迎。
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增加這一服務項目等于是一項創舉。即使是在今天,送貨上門充其量是將貨物送到客戶家里并根據需要放到相應的位置,就算完事。那么,王永慶是怎樣做的呢?
每次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都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問明這家有多少人吃飯,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量的米送到客戶家里。
王永慶給顧客送米,還要幫人家將米倒進米缸里。如果米缸里還有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將米缸擦干凈,然后將新米倒進去,將舊米放在上層,這樣,陳米就不至于因存放過久而變質。王永慶這一精細的服務令不少顧客深受感動,贏得了很多顧客。
在送米的過程中,王永慶還了解到,當地居民大多數家庭都以打工為生,生活并不富裕,許多家庭還未到發薪日,就已經囊中羞澀。由于王永慶是主動送貨上門的,要貨到收款,有時碰上顧客手頭緊,一時拿不出錢來,會弄得大家很尷尬。為解決這一問題,王永慶采取按時送米,不即時收錢,而是約定到發薪之日再上門收錢的辦法,極大地方便了顧客。
王永慶精細、務實的服務方法,使嘉義人都知道在米市馬路盡頭的巷子里,有一個賣好米并送貨上門的王永慶。有了知名度后,王永慶的生意很快紅火起來。這樣,經過一年多的資金積累和客戶積累,王永慶便自己開辦了碾米廠,在離最繁華熱鬧的街道不遠的臨街處租了一處比原來大好幾倍的房子,臨街的一面用來做鋪面,里間用作碾米廠。就這樣,王永慶從小小的米店生意開始了他后來問鼎臺灣首富的事業。
事業發展壯大后,王永慶在管理企業時,同樣注重每一個細節。他的部屬深深為王永慶精通每一個細節所折服。當然也有不少人批評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勸他學一學美國的管理,拋開細節只管大政策。針對這一批評,王永慶回答說:“我不僅注重大的政策,而且更注意點點滴滴的管理,如果我們對這些細枝末節進行研究,就會細分出各個操作動作,再對這些動作進行認真研究,看看是否能夠將兩個人操作的工作量減為一個人,生產力會因此提高一倍,甚至一個人兼顧兩部機器,這樣生產力就提高了4倍。”
一個企業要創新,必須加強對細節的關注。一向以創新意識著稱的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曾經說過:“創新存在于企業的每一個細節之中。”
抓住細節發展宏大的事業
人人都有走向成功的機會。但是,大多數人都沒有能夠抓住機會,因為機會出現的時候,都是一些非常細小的苗頭,不容易被發現。而那些成功者就能夠抓住那些小小的苗頭,發展出宏大的事業。福特的成功思維是注意小事情。“忽略小事的人是不會成功的。”美國著名的汽車制造公司——福特汽車公司,是以福特的名字命名的。當年福特大學畢業以后,到一家汽車公司應聘,和他同時去應聘的三四個人都比他學歷高。他覺得自己沒什么希望了,但既然來了,也不能不去一試就打退堂鼓。于是,他便敲門走進公司辦公室,發現地上有一張廢紙,就彎腰把它撿了起來,順手把它丟進了廢紙簍里,然后走到董事長的辦公桌前,說:“我是來應聘的福特。”董事長對他說:“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經被我們錄用了。”福特感到很意外。董事長說:“前面3位的確學歷比你高,而且儀表堂堂。但是他們的眼睛里只能看見大事,而看不見小事。而只能看見大事、忽略小事的人是不會成功的,所以我才錄用你。”福特就這樣進了這家公司。后來福特干得相當出色,終于坐到了董事長的交椅上。
一次,美國著名的家具經銷商尼·科爾斯家中突然失火,幾乎燒光了他家里的一切,只有些粗壯的松木,外面燒焦,而內芯得以殘存。在極度的痛苦中一般人會將這些廢料扔掉完事,但尼·科爾斯卻從這些焦木中發現了商機:因為那焦木的舊紋理和特殊的質感使他產生了靈感,他決定用它制造以突出表現木紋為特點的仿古家具。
他用碎玻璃片刮去廢木上的沉灰,再用細砂紙打磨光滑,再涂上一層清漆,便使廢木顯出了古樸、典雅、莊重的光澤和清晰的木紋。就這樣,他制造的仿古典木質家具獨領潮流,從此生意興隆。
有人贊嘆尼·科爾斯因禍得福,其實不然,只是他能從一件簡單的事物中觀察和發現,這樣奇跡才會出現。如果換一位不善于思考的人去看那堆燃而未盡的廢木頭,眼睛看直了也不會有所發現。
其實,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如果肯動腦子,任何一件看似平常的事都有其可開發之處,而且很多的智慧和發現都來自一些平常的小事,只是你沒有發現罷了。那么怎樣培養一種能從平常事物中有不平常發現的心態呢?就是要有一種善于思考的態度,只要勤于思考,仔細觀察,就不會讓很容易得到的機遇溜走。
美國玩具開發商布·希耐一次到郊外去散步,偶爾看到幾個孩子在玩一種又丑又臟的昆蟲,且玩得津津有味,愛不釋手,他立即聯想到兒童玩具市場上所銷售和設計的全都是造型優美、色彩鮮艷的玩具,那么為什么不給孩子們設計一些丑陋的玩具來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呢?想到這里,他立即安排研制生產。新玩具推向市場后,果然反響強烈,供不應求,收益頗豐。從此,丑陋玩具在市場上的銷售經久不衰。
那么,這些人為何會如此聰明,只是靈機一動就能生意興隆、財源滾滾?因為在對刺激產生反應的過程當中,他們的潛在意識十分積極和敏銳。這就證明了人在自信和主動的狀態下才會變得聰明能干。也是在這種時候,他們才最具能動性和創造力,而且此時他們也最能很好地發掘自己的潛能和發揮自己的最佳狀態。
那么,靠什么外在力量才使這些得以充分體現呢?是知識。只有掌握豐富的知識,才會有智慧,有了智慧,一有發現就會產生聯想,由聯想而醞釀出的方案必定實用而有新意。
把握工作中的細微之處
丁建華是上海電影譯制廠的著名配音演員。她先后擔任了《追捕》、《水晶鞋與玫瑰花》、《大篷車》、《卡桑德拉大橋》、《遠山的呼喚》等外國影片的主角配音工作,為自己贏得了廣泛的聲譽。
觀眾們熟悉她的聲音,喜愛她配音的各個角色。
一個配音演員所配的角色各色各樣,就年齡而言,有老年、中年、青年、少年乃至兒童;就性格而言,有人文雅矜持、有人質樸剛直、有人外秀內涵、有人聰明調皮等等,真可謂人各有貌、千姿百態。而要配得音如其人,可真不容易。丁建華年輕時學“笑”的故事,就足以說明她藝術道路上的坎坷。笑,是影片中經常出現的鏡頭,可笑有多種:冷笑、奸笑、苦笑、狂笑、破涕為笑、病態的笑、肆無忌憚的笑,甚至是歇斯底里的笑,種類多極了。
丁建華年輕時性格有些內向,不愛說笑。日本影片《故鄉》中,有一段表現女主角民子在愛人面前撒謊、逗著玩,愛人信以為真,民子得到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發出了一陣大笑。丁建華為民子配音,當然也得笑,可她怎么也“笑”不好。她誠懇地向老同志請教,有人告訴她:要笑得好,就要練好“底氣”,于是她常常練跑步、打球。又有人告訴她:要笑得自如,有個技巧問題,于是她常常對著鏡子練口型、練呼吸,控制各種笑的節奏和音量。還有人告訴她:笑有個情緒問題,于是她經常湊熱鬧,遇到可笑的場合就踴躍參加,在自己和同事的笑聲中體會情緒。
一次,她和大家一起觀摩電影。影片里,老演員蘇秀配的那位女主角,笑的次數最多,而且各有特點,快樂的笑、恐懼的笑、哭中帶笑、叫著的笑、歇斯底里的笑,不一而足。這激起了丁建華心中的漣漪:蘇秀年過半百,身體羸弱,哮喘病常常發作,她怎么會笑得這樣好?觀摩結束后,她去找蘇秀。蘇秀熱情地指點她:可分三步練,先是狗喘氣似的“嘿、嘿、嘿”地在喉嚨口逼著笑;然后加些聲音上去“哈、哈、哈”地笑;最后再練那種“咯、咯、咯”地出聲大笑。同時,蘇秀又叮囑她,要注意根據自己的特點來練習。
一天夜間,丁建華突然從睡夢中笑醒。她發現,這次笑與往常不同,似乎笑得很暢快。第二天,她立刻把這種感覺告訴了蘇秀。蘇秀說:有的人躺臥著比站著笑得暢快,你也許正具有這一特點,那么,就因勢利導,先從躺著練起,逐步坐起來,直至站著笑。丁建華依照這“躺——坐——立”的要領,夜以繼日地反復練習,并仔細地把練習中的感覺、體會記在“練功本”上,不斷地加以總結、提高。經過半年苦練,她逐漸掌握了各種笑的基本要領,站在銀幕前逐漸笑得比較自如了。
為了銀幕上的一聲笑,丁建華整整苦練了半個年頭。正是這種注重工作中的細微之處,不怕吃苦的精神使她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小事也能做出大學問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往往就在一些細小的事情上,并且正是因為這些細小的事情,決定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命運。
兩個同齡的年輕人同時受雇于一家店鋪,并且拿同樣的薪水。可是一段時間后,叫阿諾德的那個小伙子青云直上,而那個叫布魯諾的小伙子卻仍在原地踏步。布魯諾很不滿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終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兒發牢騷了。老板一邊耐心地聽著他的抱怨,一邊在心里盤算著怎樣向他解釋清楚他和阿諾德之間的差別。
“布魯諾先生,”老板開口說話了,“您現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賣的。”
布魯諾從集市上回來向老板匯報說,今早集市上只有一個農民拉了一車土豆在賣。“有多少?”老板問。
布魯諾趕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來告訴老板一共40袋土豆。“價格是多少?”布魯諾又第三次跑到集市上問來了價格。“好吧,”老板對他說,“現在請您坐到這把椅子上一句話也不要說,看看別人怎么說。”
老板將阿諾德找來,并讓他看看集市上有什么可賣的。
阿諾德很快就從集市上回來了,向老板匯報說到現在為止只有一個農民在賣土豆,一共40口袋,價格是多少多少;土豆質量很不錯,他帶回來一個讓老板看看。這個農民一個鐘頭以后還會弄來幾箱西紅柿,據他看價格非常公道。昨天他們鋪子的西紅柿賣得很快,庫存已經不多了。他想這么便宜的西紅柿老板肯定會要進一些的,所以他不僅帶回了一個西紅柿做樣品,而且把那個農民也帶來了,他現在正在外面等回話呢。
此時老板轉向了布魯諾,說:“現在您肯定知道為什么阿諾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同樣的小事情,有心人做出大學問,不動腦子的人只會來回跑腿而已。別人對待你的態度,就是你做事情結果的反映,像一面鏡子一樣準確無誤,你如何做的,它就如何反射回來。
小事最能體現責任感
有人說,一滴水可以折射出整個太陽的光輝,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所以,一個人有沒有責任感,并不僅僅體現在大是大非面前,而一個人的責任感就體現在細微的小事中。事實上,一個連小事都不愿負責的人,又怎能在大事面前敢于擔當呢?
一位人力資源部經理說:“看一個人是否有責任心,不用從什么大的方面來看,從其處理那些細微小事的態度和方式,就可以得到答案。”他的話不無道理。
一家公司正在招聘新員工。來了不少應聘的人,看起來一個個精明干練。面試的人一個個進去又一個個出來,大家看起來都是胸有成竹。面試只有一道題,就是談談你對責任的理解。對于這樣一個問題,很多人都認為簡單得不能再簡單。
然而結果卻出人意料:一個人都沒有被錄取。難道這家企業成心不想招人?
“其實,我們也很遺憾,我們很欣賞各位的才華,你們對問題的分析也是層層深入,語言簡潔暢達,非常令各位考官滿意。但是,我們這次考試不是一道題,而是兩道,遺憾的是,另外一道你們都沒有回答。”經理說。
大家嘩然:“還有一道題?”
“對,還有一道。你們看到躺在門邊的那個笤帚了嗎?有人從上面跨過去,有的甚至往旁邊踢了一下,但卻沒有一個人把它扶起來。”
“對責任的深刻理解遠不如做一件有責任的小事,后者更能顯現出你的責任感。”經理最后說。看來這位經理的挑剔確實很必要,因為沒有哪一位領導者會對如此沒有責任意識的員工給予深深的信任,沒有多少人可以面臨大是大非的抉擇,也沒有多少人的責任感會有大是大非的考驗,那么就從小事來看看你的員工吧,看看他是否真的對企業有責任感,這也是考核員工的一個重要方面。
作為一家書店的營業員,你是否能經常擦拭書架上的灰塵?作為一家公交公司的司機,你是否讓你的車時時保持整潔?作為一家商場的服務員,你能否給顧客一個讓他再次光臨的微笑?
事兒可能很小,知道嗎,這正是體現你責任感的地方。你做到了嗎?
每天多做一點工作
一個人僅僅做到全心全意、盡職盡責是不夠的,還應該比別人做得更多,包括分內和分外的工作,如此可以給自我的提升創造更多的機會。
你沒有義務要做自己職責范圍以外的事,但是你也可以選擇自愿去做,以鞭策自己快速前進。率先主動是一種極珍貴、備受看重的素養,它能使人變得更加敏捷,更加積極。無論你是管理者還是普通職員,“每天多做一點兒”的工作態度能使你從競爭中脫穎而出。你的老板、委托人和顧客會關注你、信賴你,從而給你更多的機會。
每天多做一點兒工作也許會占用你的時間,但是,你的行為會使你贏得良好的聲譽,并增加他人對你的需要。
卡洛·道尼斯先生最初為杜蘭特工作時,職務很低,現在已成為杜蘭特先生的左膀右臂,擔任其下屬一家公司的總裁。他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升遷,秘密就在于“每天多干一點兒”。
我曾經拜訪道尼斯先生,并且詢問其成功的訣竅。他平靜而簡短地道出了個中緣由:
“在為杜蘭特先生工作之初,我就注意到,每天下班后,所有的人都回家了,杜蘭特先生仍然會留在辦公室里繼續工作到很晚。因此,我決定下班后也留在辦公室里。是的,的確沒有人要求我這樣做,但我認為自己應該留下來,在需要時為杜蘭特先生提供一些幫助。”
“工作時杜蘭特先生經常找文件、打印材料,最初這些工作都是他自己親自來做。很快,他就發現我隨時在等待他的召喚,并且逐漸養成招呼我的習慣……”
杜蘭特先生為什么會養成召喚道尼斯先生的習慣呢?因為道尼斯自動留在辦公室,使杜蘭特先生隨時可以看到他,并且誠心誠意為他服務。這樣做獲得了報酬嗎?沒有。但是,他獲得了更多的機會,使自己贏得了老板的關注,最終獲得了提升。
有幾十種甚至更多的理由可以解釋,你為什么應該養成“每天多做一點兒”的好習慣——盡管事實上很少有人這樣做。其中兩個原因是最主要的:
第一,在養成了“每天多做一點兒”的好習慣之后,與四周那些尚未養成這種習慣的人相比,你已經具有了優勢。這種習慣使你無論從事什么行業,都會有更多的人指名道姓地要求你提供服務。
第二,身處困境而拼搏能夠產生巨大的力量,這是人生永恒不變的法則。如果你能比分內的工作多做一點兒,那么,不僅能彰顯自己勤奮的美德,而且能發展一種超凡的技巧與能力,使自己具有更強大的生存力量,從而擺脫困境。
社會在發展,公司在成長,個人的職責范圍也隨之擴大。不要總是以“這不是我分內的工作”為由來逃避責任。當額外的工作分配到你頭上時,不妨視之為一種機遇。
提前上班,別以為沒人注意到,老板可是睜大眼睛在瞧著呢!如果能提早一點兒到公司,就說明你十分重視這份工作。每天提前一點兒到達,可以將一天的工作做個規劃,當別人還在考慮當天該做什么時,你已經走在別人前面了!
想成為一名成功人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既要學習專業知識,也要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一些看似無關的知識往往會對未來起巨大作用。而“每天多做一點兒”則能夠給你提供這樣的學習機會。
如果不是你的工作,而你做了,這就是機會。有人曾經研究為什么當機會來臨時我們無法確認,因為機會總是喬裝成“問題”的樣子。當顧客、同事或者老板交給你某個難題時,也許正為你創造了一個珍貴的機會。對于一個優秀的員工而言,公司的組織結構如何,誰該為此問題負責,誰應該具體完成這一任務,都不是最重要的,在他心目中惟一的想法就是如何將問題解決。
下一次當顧客、同事和你的老板要求你提供幫助,做一些分外的事情,而不是讓他人來處理時,請積極地伸出援助之手吧!努力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譬如換一個角色,自己就是這件事的責任人,你將如何來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每天多做一點兒,初衷也許并非為了獲得報酬,但往往獲得的更多。
做好日常的簡單工作
有好些人看不起勞動,看不起卑微的勞動。很多人對模式化的工作叫苦連天,認為整天“朝九晚五”的生活著實讓人痛苦,要不是為了拿那份薪水養家,自己才不會去上班呢!于是,幾乎所有人都覺得那些自由自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都希望自己能像藝術家那樣整天都不用重復昨天;像富翁那樣有錢就可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像自由職業者那樣想工作就工作,想玩就去玩……
有很多人上完大學后,為了逃避就業,干脆就去考研甚至出國,以為這樣就可以爭取到自由了。其實,存在上述心理的人,并沒有真正弄清楚人為什么要工作,工作的意義是什么。
很多人害怕、討厭和咒罵“模式化”的工作,但“模式化”工作說白了就是簡單勞動和重復勞動。然而,這些簡單和重復又是何其的重要呀!因為,世界上若沒有簡單哪來的復雜?若沒有重復哪里有積聚?沒有從起點的不斷累積哪里會到達終點呢?沒有水滴不停地重復擊向石頭,它又如何能穿孔呢?
是的,“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不積小流,何以成江海;不積壘土,何以成高山”,這些就是通過不斷地重復,才成就了偉大的。
成功就是簡單的事情重復做。恩格斯告訴我們:“勞動創造了人。”而現在,無數成功人士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重復,創造了成功的人。”
建議一切想在職場中成功的人,都可以找一件值得你做的工作,然后開始重復地做這項工作。古人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今人有:“重復自有黃金屋,重復自有顏如玉。”這句話的更詳細解釋是:“反復堅持將一件事情做好,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反復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可以獲得幸福的愛情。”
重復做炸雞成就了肯德基;重復做漢堡就成了麥當勞;重復煮咖啡,就創造出了星巴克;重復做什么就成為什么!亞里士多德說得好:“優秀是一種習慣,而不是一個行動。”什么是習慣?每天都在無意識地做著的簡單的重復就是習慣。
每一個人,包括在人們眼中工作性質最不“重復”、從事創造性活動的藝術家們,都會有感到枯燥和無聊的時候,也會有不想“重復”的時候。所以不想“重復”是大多數人的理想和心愿,但這畢竟只是遙不可及的愿望而已。
可惜,這個世界上除了重復你善于重復的那些事情,哪里還會有什么生計能夠填得滿你的飯碗、體現得了你的價值呢?即使有也必定是重復得來的。
在這個世界上,最難完成的事情和最容易完成的事情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簡單的事情重復地去做。當然,光重復著去做還不夠,還要每天進步一點點。
一個人如果每天都能重復自己簡單的工作,并且能夠每天進步一點點,哪怕是十分微小的進步,也會最終走向成功。
一個企業若能每天重復那些看似簡單但貴在堅持執行的各項工作,并把“每天進步一點點”作為自己的企業文化,企業里的每一位員工都能堅持簡單和重復,并能做到“每天進步一點點”,那么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擋它走向輝煌的步伐。
我們的老板和上司并不比我們聰明多少,而是因為他們懂得和愿意去做那些簡單和有效的事情,并且能夠做到每天進步一點點。只要你也這樣做了,你就一定能成功。
莫忽略細小的錯誤
很久以前,獅子國想借道羊國以便攻打鹿國,獅子國的國王就與軍師商量計策。
軍師說:“把家傳的名璧與名馬贈給羊國,羊國一定會給我們讓路。”
“但名璧與名馬都是我的寶貝,萬一對方收了東西卻不讓路,我又如何是好呢?”
軍師說:“如果對方不借路給我們,應該就不會收下東西了。既然收了東西,就會讓路的。玉璧只是從內倉到外倉而已,馬也只是從內側馬廄牽到外側馬廄而已。”
于是,獅子國國王命軍師帶著兩種寶貝去交涉,羊國國王對禮物十分鐘情,正要接受獅子國的要求,大臣出來阻攔:“不可以收。對我國來說,鹿國就像唇一樣,唇亡則齒寒,如果我們借路讓獅子國滅了鹿國,獅子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我們了。”
羊國國王被寶貝迷了心竅,收下了禮物,讓路給獅子國。
不出羊國大臣所料,獅子國在滅了鹿國后,把羊國也滅了。
羊國國王貪圖名馬、名璧,到頭來丟掉了自己的江山。“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這種現象乍一想來難以發生,實際上在生活中卻時常出現。這是因為人是有貪心的,總是割舍不掉自己的利益,有時正是因為對于蠅頭小利的執著,導致失去了更大的利益。
許多企業就像羊國國王那樣,兩只眼睛只盯著那些表面的利益,卻不去考慮其可能帶來的損失。
只有那種經營時不讓顧客有絲毫的遺憾和不滿,不在經營時讓顧客遺憾萬分的公司,才是經營成功的公司,才是名利雙收的公司。
辦企業一定要誠實,對所有顧客負責,靠欺騙顧客混日子是長久不了的。
做生意必須徹底實踐對顧客應盡的禮儀和責任。不僅用嘴說要如何為顧客服務,而且要用實際行動實踐這項義務。
同樣的道理,做人也應當如此,不能忽略一些細小的錯誤,因為一些細小的錯誤也會導致一個人一生命運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