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選擇適合自己的位置
書名: 這樣工作沒壓力作者名: 方州本章字數: 8157字更新時間: 2014-12-01 15:17:52
人坐錯了位置就是庸才
我們對事物的價值都有一個大致的評價,知道什么珍貴,什么微不足道。那么,我們自身的價值何在?熱門話題,流行時尚,理想職業,最新潮流……在社會的喧囂中,在別人的影響下,許多人迷失了自我,看不清自己真正的價值,總是按照別人的看法設計自己的人生——讓自己“生活在別處”。
一般人總是相信,當他們投身于時下最為熱門的行業時,就會認為自己已經處于社會光環的中心,會得到權力、地位和財富,實現自我的價值。不過,等他們花盡畢生的力氣去追求之后,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真正應該做的事情沒有做,自己所追求的很多熱門根本不適合自己,或者根本就沒有意義,只是炫目的泡沫。
在美國的一個小酒吧里,一位年輕小伙子正在用心地彈奏鋼琴。說實話,他彈得相當不錯,每天晚上都有不少人慕名而來,認真傾聽他的彈奏。一天晚上,一位中年顧客聽了幾首曲子后,對那個小伙子說:“我每天來聽你彈奏都是這些曲子,你不如唱首歌給我們聽吧。”這位顧客的提議獲得了不少人的贊同,大家紛紛要求小伙子唱歌。
然而,那個小伙子面對大家的請求卻變得靦腆起來,他抱歉地對大家說:“非常對不起,我從小就開始學習彈奏樂器,從來沒有學習過唱歌。我長年累月地坐在這里彈琴,恐怕會唱得很難聽。”那位中年顧客鼓勵他說:“小伙子,正因為你從來沒有唱過歌,或許連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是個歌唱天才呢!”此時酒吧的經理也出來鼓勵他,免得他掃了大家的興。
小伙子認為大家想看他出丑,于是堅持說只會彈琴,不會唱歌。酒吧老板說:“你要么選擇唱歌,要么另謀出路。”小伙子被逼無奈,只好紅著臉唱了一曲《蒙娜麗莎》。哪知道他不唱則已,一唱驚人,大家都被他那流暢自然、男人味十足的歌聲迷住了。最后在大家的鼓勵下,那個小伙子放棄了彈奏樂器的藝人生涯,開始向流行歌壇進軍。這個小伙子后來居然成為了美國著名的爵士歌王,他就是著名的歌手Nat King Cole。要不是那被逼無奈的開口一唱,他可能永遠坐在酒吧里做一個三流的演奏者。
“人擺錯了位置就永遠是庸才。”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把自己當成了垃圾隨地亂扔,荒廢了自己的才能。我們現在身處市場經濟的時代,市場經濟的運作十分強調把資源配置到最能發揮效率的地方,我們自身也是一種資源,應該尋找最適合我們的崗位,并對自己的興趣保持一份堅定與執著。
一個生長在孤兒院的小男孩常常悲觀地問院長:“像我這樣沒人要的孩子,活著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長總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長交給男孩一塊石頭,說:“明天早上,你拿這塊石頭到市場上去賣,但不是‘真賣’,記住,無論別人出多少錢,絕對不能賣。”
第二天,男孩拿著石頭蹲在市場的角落,意外地發現有不少人好奇地對他的石頭感興趣,而且價錢愈出愈高。回到院內,男孩興奮地向院長報告。院長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黃金市場去賣。在黃金市場上,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價錢來買這塊石頭。
最后,院長叫孩子把石頭拿到寶石市場上去展示,結果石頭的身價又漲了10倍,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由于男孩怎么都不賣,這塊石頭竟被傳揚為“稀世珍寶”。
男孩興沖沖地捧著石頭回到孤兒院,把這一切告訴院長,并問為什么會這樣。
院長望著孩子慢慢說道:“生命的價值就像這塊石頭一樣,在不同的環境下就會有不同的意義。一塊不起眼的石頭,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價值,甚至竟被傳為稀世珍寶。孩子,你就像這塊石頭一樣,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會有意義、有價值。”
的確,如果你自己都不把自己當回事,就別指望別人的器重。生命的價值首先取決于你自己的態度。珍惜獨一無二的你自己,珍惜這短暫的幾十年光陰,然后再去不斷拓展自己,別人才會認同你的價值。
印象派大師凡·高的畫,許多人看過后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那黃色熾熱的色彩和充滿動感的線條,給予我們強烈的感受。凡·高有著坎坷的境遇,他從26歲才正式開始學畫,他在給弟弟的信中說,我學習繪畫很晚,而且我的生命很可能也只剩下10年的時間了,因此要加緊創作。果然,他36歲就過世了,但是僅僅10年間卻留給我們許多不朽的作品。他在藝術上的成就并不比活了90多歲的畢加索遜色。
一個人生命的價值不在于自然生命的長短,而在于你是否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實現自我價值。
做你最擅長的事
今天,人們開始比以往更多地考慮從為數眾多的可能性中為自己選擇職業。職業選擇的過程是一種決策過程,是將個人特點與工作需求最大限度地相匹配的過程。就像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世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都具有獨特的、與眾不同的心理特點,也總存在著一些更適于他做的工作。
我們不贊成兩種極端的觀點。一種極端的觀點認為:每個人都可能在任何工作上獲得成功,每種工作都可能由任何人做好。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很顯然,一個有色盲的人就不能勝任從畫家到化驗員的許多種工作;許多人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特點的局限,不能成為一名高速戰斗機的駕駛員。另一種極端的觀點認為: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存在著一種最佳職業,對于每一種工作來說,都存在著一類最佳人選。這種觀點也是站不住腳的。事實上,對于具有某種生理、心理特點的人來說,他都可能在若干職業上獲得成功。這些職業對人的生理、心理特點有相似的要求。例如,對于一個思維敏捷、長于言談、性格外向、喜好與人交往、有感染力的人來說,他既可能在政治領域中獲得成功,成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也可能在經濟領域中獲得成功,成為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對于某一種特定職業來說,也可能由具有非常不同的生理、心理特點的人來完成。例如,一個成功的軍事家,既可能像蘇沃洛夫那樣具有暴躁、外向的性格,也可能像庫圖佐夫那樣具有穩重、內向的性格。
我們認為,只有很少的人可以在幾乎一切工作崗位上都能勝任,獲得職業上的成功;只有很少的工作(如馬路清掃工作)是幾乎任何人都可以勝任的。即使是馬路清掃工作這種幾乎什么人都可以勝任的工作,也并不能給所有的人(甚至不能給多數人)帶來滿足感。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總有一些工作更適合他的特點;對于大多數工作來說,也總有一些更適于承擔它的人。為了獲得職業上的成功,為了生活得更好,有必要更多地了解和更準確地認識自己的心理特點,更多地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演技派電影明星達斯丁·霍夫曼在“金球獎”的頒獎典禮上接受終身成就獎時,講到一個真實的小故事。30年前,有一次,他為了《畢業生》那部電影做宣傳,碰巧與音樂大師史達溫斯基在同處接受訪問。主持人問史氏,何時是他一生當中最感到驕傲的時刻——新曲的首度公演?功成名就、掌聲四起?史氏都加以一一否認,最后,他說:“我坐在這里已經好幾個小時了,這之間,我一直不斷地在為我新曲中的一個音符絞盡腦汁,到底是‘1’比較好?還是‘3’好?在我最后找到‘眾里尋她千百度’的那一個音符的那一剎那,是我人生中最快樂、最驕傲的時刻!”霍夫曼說,他被大師感動得當場哭了起來。
如同偉大的作曲家心無旁騖、孜孜不息地尋找一個最能感動他的音符一樣,不管是從事何種職業的人,都必須認識自己的潛能,確定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否則你很可能會埋沒了自己的才能。
在科學界,也有許多人才自我埋沒的現象。愛因斯坦大學時的老師佩爾內教授有一次嚴肅地對他說:“你在工作中不缺少熱心和好意,但是缺乏能力。你為什么不學醫、不學法律或哲學而要學物理呢?”幸虧愛因斯坦深知自己在理論物理學方面有足夠的才能,沒有聽那個教授的話。否則,也許我們的物理科學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了。
科學的門類不同,需要的素質與才能也不同。比如:做一個杰出的臨床醫生,必須具有很好的記憶力;研究理論物理學,抽象思維能力不可少;一個數學家沒有必要一定要具備實際操作、設計和做實驗的能力,雖然這種能力對于一個化學研究者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而天文學主要是一門觀察科學,需要很好的觀察能力,濃厚的興趣和長久細致進行觀察的毅力。人的興趣、才能、素質也是不同的。如果你不了解這一點,沒有把自己的所長利用起來,你所從事的行業需要的素質和才能正是你所缺乏的,那么,你將會自我埋沒。反之,如果你有自知之明,善于設計自己,從事你最擅長的工作,你就會獲得成功。
一些遺傳學家經過研究認為:人的正常的、中等的智力由某對基因所決定。另外還有5對次要的修飾基因,它們決定著人的特殊天賦,起著降低智力或升高智力的作用。一般說來,人的這5對次要基因總有一兩對是“好”的。也就是說,一般人總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賦與素質。
湯姆遜由于“那雙笨拙的手”而在處理實驗工具方面感到很煩惱,因此他的早年研究工作偏重于理論物理,較少涉及實驗物理,并且他找了一位在做實驗及處理實驗故障方面有驚人的能力的年輕助手,這樣他就回避了自己的短處,努力發揮了自己的特長。珍妮·古多爾清楚地知道,她并沒有過人的才智,但在研究野生動物方面,她有超人的毅力、濃厚的興趣,而這正是干這一行所需要的。所以她沒有去攻數學、物理學,而是走進非洲森林里考察黑猩猩,終于取得研究成果,成為一個有成就的科學家。
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努力根據自己的特長來設計自己、量力而行。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條件和自己的才能、素質、興趣等,確定進攻方向。不要埋怨環境與條件,應努力尋找有利條件;不能坐等機會,要自己創造條件;拿出成果來,獲得了社會的承認,事情就會好辦一些。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不僅要善于觀察世界、善于觀察事物,也要善于觀察自己、了解自己。
學會放棄不熟悉的行業
世間行業千千萬萬,哪行做好了都能賺錢。每天都有企業關閉、破產,每天同樣也有新的企業誕生。任何一個商人,應經營自己熟悉的行業,把它研究深、透,方能成為該行業的領頭者。作為一個成熟的商人,你要學會放棄那些你不熟悉的行業,千萬不要輕易進入,別人在賺錢,不要眼紅心動,否則,你將自食苦果。
很多人夢想能擁有一份好工作,這份工作最好是能帶來財富、名聲、地位,并為人稱羨的。但事實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已經沒有哪一種工作是真正的熱門行業,無論何種工作,都無法提供完全的保障。那么如何以不變應萬變,取得一份較為實際同時又富含理想色彩的工作呢?以下建議,您不妨一試:
放長線釣大魚。求職就業,你不必總是盯著“熱門”。過去是360行,現在的行當更多,但沒有一種是永遠的熱門職業。而且隨著社會的變遷,舊的行業在不斷消失,新的行業又不斷產生。近10年來,就業市場中冒出不少新興行業,像投資顧問、房屋中介經紀人、自由工作者等等,都吸引了大批就業人口。而一種新興的職業之所以能在就業市場中獨領風騷,是與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就業觀念的轉變息息相關的。一開始,它也許并不是熱門,只是追求的人多了,才成了時尚。如果這時你想介入該行業,就應當充分考慮你的興趣、能力、你的就業磨合期以及這一職業的未來前景。
其實,如今整個社會對于“職業貴賤”的觀念愈來愈淡,那些過去被人視為“下等人”干的工作,現在反而更能鍛煉人的本領,發揮出個人的潛力。西方國家的許多大學畢業生,一開始沒有多少是按專業對口找工作的,很多人是從推銷員、收銀員乃至在餐廳打工起步,然后一步步走上新的崗位。比起“搶短線”的激進行為,在擇業中搞“長線投資”似乎更為理智、更具個性。
以智能求生存。時代在變,社會在變,我們正在從事的工作也在不斷變化,如何讓自己成為就業市場的“常勝將軍”呢?最重要的一點是不斷“充電”。除了本行工作,你還應當熟知一些專業以外的東西。不僅要成為專門人才,還要把自己塑造成一個適合時代發展的復合型人才。這樣,你才能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
為了求得一份收入豐厚的工作,有不少人放棄了個人的興趣追求。工作時往往超負荷運轉,個人空間極小。從社會對勞動力的不同需求來看,這種選擇無可厚非。但這往往并不是人們心目中最理想的選擇。賺錢當然是必要的,但人們除了工作之外,對其他事物也有追求,如自由的時間、健康的身體、滿意的人際關系和幸福的家庭等等。因此,一份相對自由的、能充分發揮個人聰明才智的工作將越來越成為人們擇業的首選目標。這樣,人們就可能擁有更多靈活的時間,彈性安排自己的生活。
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強項上
如果一個人能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強項上,結果會怎樣?必然會有所建樹!
渥淪·哈特葛倫博士是一位博學多才的老人,他以前是一所大教堂的牧師,后來退休了。他曾經問過一位年輕人是否了解南非樹蛙,年輕人坦白地說:不知道。
博士誠懇地說:“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5分鐘的時間閱讀相關資料,這樣,5年內你就會成為最懂南非樹蛙的人,你會成為這一領域中最具權威的人。”
年輕人當時未置可否,但他后來卻常常想起博士的這番話,覺得這番話真的道出了許多人生哲理。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愿意每天投資5分鐘的時間(與五個鐘頭的時間相比實在是少之又少)努力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
伍迪·艾倫說過,在生活中,人們在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里基本都是在混日子。大多數人的生活層次只停留在:為吃飯而吃、為搭公車而搭、為工作而工作、為了回家而回家。他們從一個地方逛到另一個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卻很少有時間從事自己真正想完成的工作。就這樣,一直到老死。我猜想很多人臨退休時,才發現自己虛度了大半生,剩余的日子又一點一點地流逝。
成大事者與不成大事者之間的差距,并不像大多數人想象的那樣是一條巨大的鴻溝。成大事者與沒成大事者之間的差別僅僅在于對某個細節和小事的態度和做法不同:每天花5分鐘閱讀、多打一個電話、多努力一點、在適當時機的一個表示、表演上多費一點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實驗室中多試驗一次。
在實踐理想時,你必須與自己做比較,看看自己今天有沒有比昨天更進步——即使只有一點點。
只要再多一點能力;
只要再多敏捷一點;
只要再多準備一點;
只要再多注意一點;
只要再多培養一點精力;
只要再多一點創造力。
通常只有遇到實際的問題時,才能分辨你的能力足不足以勝任那份工作。如果你是一個外科醫生,動手術時卻手腳笨拙,就說明你醫術不佳;如果你是一個廚師,人們無法知道你廚藝好不好,除非你準備了一頓餐點,人們才能做出判斷。
評斷你能力的最佳裁判不是你的老師、消費者或你的朋友,而是你自己!
在行動之前你自己就知道你是否足以勝任這一個任務。你可以想盡辦法掩飾你的無能,并祈禱沒有人會發現你知道得很少,動作多么不熟練。但終究你還是得面對自己的無能,也必須自己想辦法修正。
沒有任何借口可以解釋你為什么長時間仍然無法勝任一項工作。第一天你可能什么都不知道,第二天你應該懂點什么。第一次嘗試一份工作,你可能沒辦法表現得很完美,但經過一兩天的練習,你應該要比第一天做得更好。
別人可能無法真正斷言你是不是一個誠實的人——在實際的表現之前。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動機或企圖;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做事誠不誠實、值不值得信賴;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提供的交易公不公平。
不論你想追求的是什么,你必須強迫自己增強能力以實現目標。
這就需要認真了解、研究自己所在的領域。認真地研讀、仔細地觀看、專心地聆聽這一行中頂尖的人的言行舉止,并效法他們的作為。
勤加練習、勤加練習,最后還是勤加練習,決不放棄學習,而且一定要將學到的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中。
保持與這一領域的最新發明、最先進技術和最新研究的資訊渠道暢通。參加新技術、新產品的發布會、展示會、討論會或其他各種集會。敏銳地觀察相關的新趨勢、新發現,你會為從中發現新的可能而感到興奮,這表示你可能已基于過去的努力而為未來發現了新的方向,你將會越來越杰出。
找準真正適合自己的行業
有些人并不了解自己的長處在哪里,而是憑自己一時的興趣和想法來選擇職業,結果就會發生失誤。
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人生的路原本有很多條,但并不是任何一條路都是最適合自己的。通常,一次選擇就能獲得成功的人當然很幸運,因為這是出于個人的興趣、愛好和毅力,并且具有“自知之明”的能力。貝多芬、莫里哀、梅蘭芳等人,就屬于這類為數不多的幸運者。
但是,更多的人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認清自己的本質、選準努力的方向的。人們只有經過社會實踐的磨煉之后,才能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行業。
古今中外,經過重新給自己定位而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的名人有很多。
著名詩人艾青本來在法國學的是繪畫,他偶爾在速寫本上記下幾句閃光的詩句,又偶爾被一位詩人看到了,自作主張地寄給一家雜志,那首詩竟被發表了。這才使艾青認識到了自己的詩才,從而登上文壇;
作家馮驥才在步入文壇之前,曾是一名專業球隊的職業球員,球藝一般;后又去學畫,也沒有成功。但他在學畫時偶爾也寫些東西,終于發現自己擅長文學創作。此后,他一氣呵成,寫出了成名作《義和拳》;
阿西莫夫是一位科普作家,也是一位自然科學家。他的成功同樣得益于對自己的再認識、再發現。一天上午,當他坐在打字機前打字的時候,突然意識到:“我不能成為第一流的科學家,卻能夠成為第一流的科普作家。”于是,他幾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科普創作上,終于使自己成為當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
倫琴原來是學工程科學的,他在老師孔特的影響下,做了一些物理實驗。由此他逐漸體會到,這就是最適合自己干的職業。后來,他果然成了一位很有成就的物理學家;
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更是在嘗試過多種職業后才開始進入科學領域的。他本來準備當牧師,后來步入軍界,走出軍界后又做了銀行職員,這期間他又研究了音樂和醫學。就在一次植物園的散步中,他幸運地碰到了盧梭。從此,他才進入了大有用武之地的生物科學界。
現在許多人都在自己并不喜歡甚至厭惡的崗位上工作,干著自己并不愿意干的事情。與其折磨自己,空耗人生,倒不如早做決斷,另起爐灶。這樣你也許更容易獲得成功。
在所投身的行業具有優勢
人們常說:“一招鮮,吃遍天。”這句話想必永遠不會過時。無論你是上九流之人還是下九流之輩,只要你對自己從事的行業有所專長,深得精髓,那么你肯定就是此行業的一代宗師了。
《莊子》一書中描述了兩個技藝超群的人。
一個是廚房伙計,一個是匠人。廚房伙計即那位宰牛的庖丁;匠人即那位楚國郢人的朋友,叫匠石(不一定就是石匠)。二人的共同之處,就是技藝超群,簡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先看庖丁,他為梁惠王宰殺一頭牛。他那把刀似有神助刷刷刷幾下,一個龐然大物,便肉是肉、骨是骨、皮是皮地解剖得清清爽爽。他解牛時,手觸、肩依、腳踏、進刀,就像是和著音樂的節拍在表演。更奇的是,庖丁的刀已用了19年,所宰的牛已經幾千頭,而那刀仍像剛在磨石上磨過一樣鋒利。你看他宰完牛提刀而立,悠然自得,仔細地把刀擦凈、收好。那神氣,就如同優雅的西班牙斗牛士。
再看匠石,也許是木匠,也許是石匠,也許是木石活兒都做。他的技藝也十分了得。郢人把白灰抹在鼻尖上,讓匠人削掉。那白灰薄如蟬翼,匠人揮斧生風,削灰而不傷郢人的鼻子。
古人講,凡是掌握了一門技藝,無論是做什么的,都可以成名。只要有一技之長,就可以自立。的確是如此。過去老人總對年輕人說:“縱有家產萬貫,不如薄技在身。”這是最平凡最實在的真理。
一個殘疾青年,學會電腦打字,便辦起了小打字社。他交活兒及時,打字的質量又高,連一些著名作家也慕名而來,讓他打文稿。
幾個下崗大嫂,都是做飯行家,一合計,總不能老靠一點兒救濟金度日,于是辦起了“嫂子餃子館”,賣的餃子薄皮大餡,服務熱情,生意很快就興隆起來。現在的社會競爭激烈,沒有真本領,很難在世上立足。有些人瞧不起基礎技能,總想做大事。做大事是可以的,比如當總經理,從政做官,做科學家、理論家等等。但,一是你要真有那份才能,也要有機遇;二是一個人做大事,常常也是以做小事為基礎的。這個基礎包括鍛煉你的實踐能力、鍛煉你的意志,包括對基層實際的體察。有時一技在身,也能助你成就大業。
不要小瞧這些基礎技能:理發、給死者整容、烹飪、園藝、茶道……只要技藝精深,在當今世界,同樣大有可為,同樣可創出輝煌事業。聶衛平是圍棋大師,楊小燕是橋牌皇后,侯寶林是相聲泰斗,梅蘭芳是京劇巨擘,喬丹是籃球巨星,皮爾·卡丹是時裝大腕……
許多原被人視為“雕蟲小技”的技藝,今天卻有了巨大的商業和社會價值,有的甚至變成一種產業。有為青年應當注意這種情況,并主動在其中尋找成功的機遇。
人生在世,能有一技在身,就起碼有了安身吃飯的本領了;如果技藝精湛,就會更有作為;能多掌握幾手更好。雖說多技者多勞,但多勞多得,也不是什么壞事。一個人吹拉彈唱都會,就會在人生的舞臺上表演得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