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尚賢(理想中的政治1)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如果執政者能夠停止對于賢能人才的尊崇,那么人民便不會如此熱衷于競爭了吧。若能不對那些難得的財物過于珍愛,想來人民也就不會有盜竊的念頭了。不去刻意顯露、炫耀,人民的目光若是不觸及那些足以刺激到欲望的事物,則民心就不會陷入迷亂,可以保持安定平靜的狀態。
因此,與“道”合為一體的圣人關于治理的主張是:不要使百姓有太多的想法與欲望,不要被無聊的知識帶壞;填飽百姓的肚腹,使其免于忍饑挨餓;削弱百姓的競爭意識,使其遠離利欲;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使其長年強身健體。如此一來,百姓們便既沒有智巧也沒有欲望,即使那些才干之士想蠱惑普通百姓、無事生非,也是無從下手的。
若能像這樣按照“無為”的原則實行治理,辦事順應自然的法則,萬事便自然順理成章了。
【解說】
此章具體敘述了理想中的圣人政治。使人民保持“無知無欲”的狀態,即其治理方案的重點。雖然與所謂的愚民政治思想有相似之處,但圣人的政治之道與其并不相同。將民眾變得愚昧無知并加以利用,顯而易見,圣人的心中是不會有這類想法的。《老子》立足于更廣更深刻之處,因為“無知無欲”并非只是單純的治理手段,而是關系到人類本質的一種理想中的生存方式,也是執政者自身的理想所在,亦與圣人的性格有所關聯。這里包含著對人類創造出的尚賢文化的強烈批判。
的確,人們憑借著刺激自身的欲望,不僅生產力有所提高,隨著知識積累量的增大,整體的文化都被大幅度推進。我們稱之為“進步”,并且相信人類的幸福定會緊隨而來。但對于這個理念的質疑之聲越來越大。文化的進步的確為人帶來了一定的幸福,但隨之不斷出現的不幸與悲劇也是始料不及的。到底什么叫作進步?伴隨著進步而衍生出的競爭社會是否真的對人有益?對此,《老子》提倡:舍棄自作聰明的智巧,除去自身的欲望。停止一味追求進步的腳步,才能夠實現在和平世界中與無知無欲的人們一起安詳度日的夢想。
“尚賢”原本是墨家的主張思想,意指要尊重具有優秀才能的人才。它激烈地主張要尊重與人脈或血緣無關的優秀人才,儒家及其他學派也受此影響。戰國時期的諸侯們遵于此道,于此展開了諸子百家的興盛勃發,這無疑是當時的進步思想學說之一。然而老子對此持不同意見,他認為世間的混亂正是由民眾熾烈的競爭心所造成的,因而發出了反對的聲音。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中的“智慧之人”與“尚賢”中的“賢”相同,具體指的是當時諸子百家中的優秀人等。人民大眾若是能夠做到真正的“無知無欲”,就不會受到他人任意方式的誘惑或煽動,這些人的小“智慧”、小伎倆便完全派不上用場了,無法產生任何實質上的影響。
“為無為”一句在第六十三章中也曾出現,可以參照其注釋以助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