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地不仁(理想中的政治2)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如同對待蒿草扎成的芻狗一般,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圣人的治理方式也是不講仁愛之德的,對待百姓亦如同對待芻狗一樣,沒有用處之后便拋棄一旁,放任自流。
在天與大地之間的這個世界,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這便是天地自然間無心的作用。
喋喋不休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不如保持緘默,守護內心的虛靜,這才是圣人的自然做法。
【解說】
天地自然之間看似是充滿慈愛地運作著,實際上則早已不被仁德之類所束縛,無情無心地自然運作著一切。圣人的治理之道也是如此,講究的是保持虛靜、無心的境界,而非洋溢著慈愛、一起談天說地這般。執政者用溫潤的語調,使用柔和的詞令,這里面都是大有文章的。令人意識不到的治理才是真正的平和治理。
“仁”是儒家提倡的以慈愛為主旨的德行之一,本章發表了針對“仁”的一系列反對意見。當時的群眾中有大批尊崇儒家圣人論的人,“圣人不仁”這一說法可說是震驚了整個思想界。
“芻狗”是一種用草扎成的狗,古代專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畢便會將其燒掉或扔掉(《莊子·天運篇》第四章),用來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此處比喻天地對待萬物是如何地不留情。
“橐龠”是鍛冶師或鑄工師在提高火力時所使用的鼓風器。外形一般都像是箱子或大袋子,將把手一按一拉便會有強力的風送出來。正因為它內里是空蕩蕩的,所以里面能容納空氣且將其變成強風,這是對天地運作方式的一個比喻。
“多言”的本意是話很多,在這里是指說很多關于仁愛的溫吞語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果只是把好聽的話掛在嘴邊而從不真正去做些什么,往往都很難令人信服,沒有什么好結果。就好像孩子們成長于只有甜言蜜語的環境當中時,不良兒童的數量會呈現出增多的趨勢就是很好的證明。法家的韓非子也認為,人是容易恃寵而驕的生物。在帛書中,甲乙本均記載的是“多聞”,與《老子想爾注》所記內容相同,由此可確定此句本意并非針對“多言”,而是對于博聞的否認吧(注:老子認為人見多識廣便有了智慧,反而會導致政令繁苛,破壞天道)。第二十章的“絕學無憂”等內容雖和本章前文聯系不深,但在主旨上與此章是相當一致的。
本章分為三段,第二段承接第一段的前半部分敘述了天地的生成,第三段則是接著第一段的后半部分繼續描寫圣人的治理之道,但據說這三個段落原本都是各自獨立的文章。特別是第三段,我們還可以把它單拿出來,視作關于處世多言的訓誡。若說如此,想來將“不如守中”里的“中”解讀為適量發言、不要多話也未嘗不可。“中”還有“認真直視自己的內心”這一層意思,與前一章的“沖”一樣,同為“盅”的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