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搭訕:與陌生人交往的一門藝術

傳統的人際交往是在社群中進行的,鄰居、同學、同事、朋友圈、生意圈……

搭訕,是城市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我常想,我生活在一個一千多萬人口的城市,每年能跟一百多萬年輕異性擦身而過,成吉思汗也沒這福氣,我不搭訕我干嗎?

但是,越是脫離了圈子的社交,其實越需要對個人空間的尊重。

搭訕行為跨越的是社群關系的阻隔,但并不是一切約束。

社群的人生如同火車、輪船的交通,我們被分配在一節節車廂、一個個船艙里;而搭訕,卻是我們自己在駕駛汽車。

既然做司機,當然需要懂交規。

我經常把街上的姑娘想象成是套在一個個玻璃罩里,那是她們的個人空間。

搭訕,首先就是上前輕輕敲門,告訴對方我的來意和身份。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想認識你”跟“留個聯系方式吧”有著本質的區別。我覺得手機號碼屬于安全級別比較高的個人信息,只有在對方愿意的情況下才有交換的必要。

所以,“我想認識你”,只是表明來意,為接下來的聊天明確方向(我不是賣保險的);而“留個聯系方式吧”是聊過之后彼此感覺還不錯的一個結果。如果沒有這個過程,那么,搭訕就成了“討”號碼,搭訕犯也就真的有點兒遭人歧視了。

舉個例子,在搭訕班活動中,一個學員出手了。搭訕犯:“你好,我想認識你……”女孩:“可以啊……”(搭訕犯形象不錯,姑娘人也大方。)搭訕犯:“那把你電話告訴我吧……”(極其錯誤、失禮的行為)女孩:“啊……要不你記個QQ吧?!保▽@個男人立馬失望了,給個臺階趕快撤)魔鬼老師認為:至少要介紹一下自己吧,甚至完全可以在姑娘說“可以啊”之后,提出去咖啡廳小坐一會兒。雖然有時候直接要電話也會成功,但是原因只有三種可能:

a.你太帥了

b.姑娘太善良了

c.人家為了擺脫你

同理,如果“留個聯系方式”都需要一個交流的過程,那么上來就說“我們可以做個朋友嗎”就更顯唐突了。

仔細想想就該清楚,做朋友,應該是在有過了解之后的事情;“桃園三結義”,那是古書里的故事。真要是這么搭訕,確實太“老土”了。

搭訕就像是敲門,“當當當”之后,主人心里自然會問“那是誰呀”,這時候,直接表明來意是最起碼的規矩,二百五才會說“你出來瞧吧”……

而即使在主人微笑著開門之后,咱也不能就直奔人家炕頭。前院后院,登堂入室,你要一步一步來。

所以,搭訕與其說是一項技巧,倒不如說是一門禮節——與陌生人交往的禮節。

比如:與一個手提重物的女孩搭訕,是否應該幫她拿東西?

正確的做法是可以提出要求,但只提一次,如果她拒絕,就不要再糾纏于這個問題。你是搭訕犯,不是雷鋒,即使是助人為樂,也應該先獲得對方的允許。

又比如:聊了幾分鐘后,女孩表示要去坐車了,多數搭訕犯就開始要號碼然后說再見。

正確的做法可以這樣:提出陪女孩到車站,還是只提一次要求。只要女孩沒有明確拒絕,你都可以嘗試;但是,人家說“不”了,也不要再堅持。而根據實際經驗,90%以上的女孩是不會拒絕的。

講話要去聽對方的言外之意,這是環境從小就教導我們的,但那是對付熟人的套路。跟陌生人交往,其實沒那么復雜。

我覺得中國人不擅搭訕,可能與嚴格的社群經驗有關。曾幾何時,就連戀愛結婚都是父母領導說了算,社會提供所有的安全,個人空間在集體生活中是被淡化的意識。

所以,一旦與沒有任何來由的陌生人交往,多數人就變得不知所措了,因為失去了圈子的庇護,沒有個人空間的個人就像裸體一樣尷尬和魯莽。

而真正讓大家接受搭訕行為,我們自己首先就要給個人空間的存在予以足夠的認可。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特別不贊同把冷讀、暗示甚至催眠應用于搭訕,第一,從效果上這很扯淡;第二,從出發點就不道德。

與陌生人交往,最重要的就是把對方當成平等的個體。你有提要求的機會,人家也有選擇和拒絕的權利,死乞白賴死纏爛打都是跟真正的搭訕背道而馳的行為,即便用一見鐘情做理由也不應該。

進一步說,我們也要換一個角度來理解“聊天”或“話術”這些概念。搭訕交談的本質應該是表現真實的自我,而不是“操控”對方。搭訕犯不等于推銷員,我們可以向每一個見到的美女搭訕,卻沒必要讓每一個搭訕的美女接受自己。

所以,除非你是連搭了100個對象,跟人家都沒話說,這時候也許應當反思一下去提升自己。否則,跟大多數人聊不來,這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不然還要緣分這東西干什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南市| 嘉黎县| 静乐县| 弥勒县| 神池县| 芦山县| 珠海市| 彰化市| 淅川县| 长垣县| 来凤县| 乌苏市| 平山县| 南安市| 通江县| 铁岭市| 汤阴县| 沁源县| 襄汾县| 兴仁县| 迭部县| 中卫市| 鹤峰县| 屏东县| 白山市| 宣化县| 衡阳市| 新化县| 荃湾区| 汤原县| 裕民县| 甘谷县| 蓝田县| 静宁县| 增城市| 方正县| 墨玉县| 顺义区| 洪泽县| 德保县| 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