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素食養生(3)

醋不僅是一種調味品,而且是一種保健養生食品。有位日本學者經過多年研究總結出食醋四大功效:有助于食物中鈣、磷、鐵等物質的吸收利用;具有殺滅或抑制多種細菌的作用;能降低血壓和血清膽固醇;防止和消除身體疲勞。夏天涼拌菜中加點醋,既可殺菌,又能防腸道傳染病。遇到打嗝時,用醋一小杯加入適量涼開水,喝下即可止嗝。腸燥便秘者,每天喝一杯加醋的涼開水,有緩解排便困難的作用。暈車、暈船者,出發前喝一小杯加醋的溫開水,途中會舒服得多。此外,醋煮花生或黃豆,具有降脂、降壓的功效。工作一天下來疲勞時,在洗澡水中加點醋,浴后使人感到肌肉輕松,身體恬靜,促進入睡。

視食如藥,防止貪食

在日常生活中,食是指飲食,藥是指治病用的藥物。食與藥作為兩個不同的概念,內涵各異,涇渭分明,誰也不會混淆使用。佛教里則不然,佛家把飲食和藥物統稱為“藥”,并分為四種。要求其信徒吃純凈天然的素食,提出許多關于修道者的飲食禁忌,包括要無肉、無蛋,還要不食蔥、蒜等刺激性食物等。

佛家對人的飲食,有與眾不同的看法。在他們看來,人們的頭痛腦熱、肚子脹等種種痛苦,稱之為病,治療此病痛的是藥。同樣,肚子餓也被視為一種病,是饑病,能“治療”此種“病痛”的飲食,也稱為藥。戒律上說,眾生的病分為兩種:一種是饑渴的“故病”,另一種是四大增損的“新病”。治這兩種不同的疾病,相應的有四種藥:即時藥、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前三種是規定了食用方式的食物,而第四種藥則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治病藥物。

佛家將食物視為藥,還有另外一層意義。佛家認為,食為五欲之一,所謂“欲”就是希求義,即在眾生的本能中,對飲食有著強烈的希求。正因為如此,人面對飲食時自然會產生貪念。戒律中稱食為藥,是要僧人把飲食當成藥物觀想,將所受的食物,當成療養身心饑渴的良藥,這樣,食時就不會貪多貪好了。

佛門對于一日該食幾餐、每餐食用什么東西都是有自己的一套規定。佛家一般一日食用三餐(以前是提倡過午不食的),每餐的時間要符合規律,不可隨意打破這個規律;每餐的內容也是有規定的,佛家規定早飯和晚飯只可以喝粥,而且晚飯的時候要盡量少吃,午飯吃米飯或饅頭加上一些蔬菜。嚴格禁止在非用餐時間進食,如果需要可以飲用一些開水來解渴;各種零食、食品都不可以隨便食用,更不可以在吃飽之后立即就座,最好是在就餐后的兩個小時等食物消化、吸收之后再坐,這樣也比較利于佛家弟子的靜坐凝思。

另外,佛家認為,減食是增進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佛經《摩何止觀輔行》里面記載:吃得少,心智才能清明,而唐朝高僧百丈禪師曾經列出寺院生活的二十條要則中的第四條也說:“疾病以減食為湯藥。”這說明佛家很重視減食在治療病中的作用,這是很有道理的。我們知道,有些腸胃疾病和不適,確需減食調養,少吃東西才能讓消化系統得到休息,減輕身體的過度負荷,使生理組織恢復活力,白細胞和抗體充分發揮驅除細菌病毒的效能。

有很多疾病是由于飲食太多太雜引起的,中醫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之說。飲食過量會引起消化不良、胃腸疾病、影響營養的吸收或者過多的養分留在體內排不出去,導致肥胖、動脈硬化、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因此,減少或適量飲食,可以防治疾病,還可以減少毒素的積累,這些對于強身健體無疑是有益的。

總之,佛家養生所提倡的“視食如藥”是一種比較科學的飲食習慣,人們可以從中學習到一些有用的東西,這對身心健康益處多多。

小知識

佛家講究過午不食

佛家規定,比丘午后不能吃食物。原因有兩個:其一,比丘的飯食是由居士提供,每天只托一次缽,日中時吃一頓,可以減少居士的負擔;其二,過午不食,有助于修定。這個制度,今天南部地區的一些國家仍普遍實行。最嚴格的只喝白水,連牛奶、茶水、椰子水都不喝,但一般的僧人午后可以喝茶、汽水、果汁,也可以吃糖。我國漢族禪宗僧人從古有自己耕種的習慣,由于勞動的緣故,晚上非吃東西不行,所以在多數寺廟中開了過午不食的戒,但持過午不食戒的僧人為數仍不少。

佛家戒吃肉食

雖然佛家認為,不食葷腥是佛教教義上的一種要求,但在實踐中,也有一些合情合理的具體規定,如古印度僧人可以食“三凈肉”。因為在古印度,佛教僧人實行乞食制度,僧人乞食時不論貧富,乞到什么吃什么。當有人供養肉食時,乞食者就會觀察,此肉是不是為我所殺,或被懷疑為我所殺,我有沒有看到、聽到殺生。如果不是,可以接受。這就是所謂的“三凈肉”。

直到今天,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國家和地區如泰國、斯里蘭卡、緬甸和我國云南傣族地區的佛教僧人仍然托缽應供,不忌葷腥。唯有我國漢傳佛教寺院,沒有實行托缽乞食制度,又強調慈心不殺,加上農業發達,自然條件允許,從公元511年,虔信佛教的梁武帝蕭衍頒布《斷酒肉文》后,便開始嚴格禁止食肉。

大乘經論對食肉做了嚴格禁止食用的界說。許多大乘經典中,都著重講解了食肉的過失以及戒殺、斷肉、素食的功德。

佛陀弟子中曾有一位名叫迦葉的向佛請教道:“為什么以前可食三凈肉,乃至九凈肉呢?”

佛陀告訴他說:“這是因為,修行都是慢慢發展進行的,一下子斷掉有困難,但是,應當知道現在就斷肉的教義。”之所以有這種情形,是佛還在世的時候,為引度眾生而采用的“漸進”方式,讓大家能更容易修學佛法。當他要離開沾娑婆世界的時候,又把三凈肉的事情交代得非常明確,告訴修學佛法的弟子說:“一切肉不得食,食者得罪。”

佛家認為吃肉會產生多種過失,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切眾生都是親屬,有親緣關系,所以不能吃肉。

屠夫把驢、駱駝、騾子、狗、牛、馬的肉摻在一起賣,不純,所以不能吃。

肉食動物都是吃不干凈的肉長大的,所以不能吃。

人吃肉的時候,因聞到肉的氣息而產生恐懼心理,所以不能吃肉。

吃肉的信徒們不容易產生慈心,所以不能吃肉。

只有那些愚鈍不覺悟的人才吃肉,所以佛教信徒不能吃肉。

如果修行的人吃肉,會妨礙咒語效果的產生,所以不能吃肉。

吃肉的人會在內心種下惡的種子,所以不能吃肉。

所有的天神都會拋棄吃肉的人,所以不能吃肉。

吃肉會產生口臭,所以不能吃肉。

吃肉的人容易做噩夢,所以不能吃肉。

在空曠的山林中,虎、狼等猛獸會沿著肉的味道找到吃肉的人,所以不能吃肉。

吃肉容易導致飲食無度,不能節制,所以不能吃肉。

吃肉的人容易產生眷戀凡塵之心,所以不能吃肉。

因為吃肉人的存在,導致對種種動物的殺害,所以不能吃肉。

如來對待眾生就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如來不吃肉,所以教育弟子也不能吃肉。

小知識

佛家所謂的“九凈肉”

1.不見,我眼不見它被殺時的情景。

2.不聞,我耳不聽見它被殺時哀叫的聲音。

3.不疑,它之死不疑是為我而殺。

4.自死,鳥獸命盡自己死亡的。

5.鳥殘,鷹鷲等食其他鳥獸所剩余之肉。

6.不為己殺,不是我親自動手去殺害的。

7.生干,死亡多日而自干的。

8.不期遇,不是約定日期而是偶然遇到的。

9.前已殺,不是現在因我而死,而是前時已被殺的。

禁食五辛,旨在精遵

佛家要求弟子吃純凈天然的素食,基本的要求是無肉、無蛋、無酒精,還不能加蔥和蒜。其中,蔥和蒜就屬于佛家素食戒律中的五辛。關于五辛,說法不一,最常見的說法是,五辛包括:胡蔥(大蒜)、革蔥(韭菜)、慈蔥(蔥)、蘭蔥(小蒜)、興渠(產于印度)。佛家要求所有修行的佛家弟子都不能吃葷食以及五辛,否則,罪過是不可饒恕的。

另外,禁吃五辛還有以下的原因:

1.大小乘經中的規定

大乘經律《梵網經》中曾提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胡蔥、革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胡蔥,又稱大蒜,史傳是張騫出使大宛時從胡地帶回來的,其余四種如上文所提。

在小乘經律中,曾提到,蒜只可以用來治病,食時用餅夾著蒜食用。若其他的藥不能治,只有食蒜才行的,可以服食。若涂瘡不犯,非食蒜不能治愈,戒律才允許,但吃了蒜后,為了不影響大家,律中又規定,七日不得臥僧床褥、上僧廁、入僧浴室、溫室、講室、食屋,乃至說法布薩(信徒集會、懺悔的佛教儀式),一切活動不得加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涿州市| 新龙县| 罗定市| 绥化市| 枣庄市| 招远市| 新竹县| 天柱县| 万载县| 蓬溪县| 安乡县| 义马市| 宣城市| 吴堡县| 仪征市| 夏河县| 屏南县| 乌什县| 桃源县| 贡山| 万源市| 三门县| 民乐县| 盐城市| 共和县| 新河县| 宿州市| 永平县| 楚雄市| 于田县| 称多县| 山阳县| 澎湖县| 三江| 南通市| 辽宁省| 湖南省| 瓮安县| 塘沽区| 隆尧县| 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