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誰的青春不迷茫:因為痛,所以叫青春(1)
- 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
- 張曉萍編著
- 5524字
- 2014-11-26 21:12:03
青春是美麗的,但青春的天空也有陰霾飄過。我們有夢想、希望、激情,也有困惑、痛苦、迷茫。沒有資本、沒有背景、沒有金錢……沒有一個人的青春是不迷茫的,我們都是從小孩長大的,都是從懵懂成長到現在的,都會遇到自己沒遇到過、不能解決的問題。
迷茫是因為我們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不認真了解下自己,不承認和接受現實。沒有實力的抱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必須清醒地知道,自己通過怎樣的努力才能成為什么樣的人。只有坦然接受自己目前的生活窘途,我們才能在這個境遇中冷靜地尋找突破口,過自己希望過的生活。
1.坦然接受命運的錯待
古往今來,受到命運錯待的人有很多,我們不會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但我們必須做其中最成功的一個。如果我們渴望花開似錦的春天,那么就先狠狠擁抱滴水成冰的冬天。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專家通過跟蹤調查,證明社會上有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標,只有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25年后,3%的人幾乎都成為各界成功人士,1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會中上層,60%的人生活在社會中下層;剩下27%的人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自己投胎的錯誤。
如果投胎這件事確實存在,它肯定是一門技術活,而且技術含量還很高。這種活,早一天不行,晚一步不可,必須在正確的時間走出正確的生命之門。如果我們投胎名門或者豪門,絕對可以謝天謝地謝人,還可以再搭三臺大戲了。因為屌絲和草根奮斗二十年,都不如我們出生那一刻的啼哭。
如果我們干好投胎這趟活,一切都妥了。我們可以有尊嚴地行走在社會上,誰不為我們辦事,我們就可以辦他;我們可以隨心購買任何標注價格的東西,在網上隨便曬一件東西,就足以讓很多人捶胸頓足;我們可以擁有最給力的人脈,別人只能在電視里看見的人,卻與我們勾肩搭背稱兄道弟。
遺憾的是,對于投胎這趟活,我們確實干砸了。出生那一刻,我們不僅沒有掉到福堆上,還掉進深不見底的窮坑里,所有人都是我們的債主。
盡管我們身心疲憊,父母的期望一直在那里,只增不減;盡管我們力不從心,妻兒的需要一直在那里,只多不少;盡管我們透支生命,自身的劣勢一直在那里,只漲不消。只因為投胎的錯誤,引發了所有麻煩幾何級裂變,讓我們感覺活著比死還難!
但是,只要我們選擇活著,就得坦然接受命運的錯待,就得進行狼狽的縫補,就得從窮坑爬到天堂。這是我們對父母的交代,這是我們對妻兒的使命。即便我們不能成為他們的驕傲,也不能成為他們難以啟齒的人。
我們一直埋怨被別人困在一個無法突破的境域里,其實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到什么地方去。我們一直渴望著開心快樂,可是我們卻一直被自己和別人制造的麻煩糾纏。
只有坦然接受自己目前的生活窘途,我們才能在這個境遇中冷靜地尋找突破口,再進入到自己喜歡的環境里去,過自己希望過的生活。
或許由于命運的錯待,我們這塊金子被埋進土里,沒人在乎,我們的價值等同于一塊石頭。不過這也沒關系,只要我們從土里鉆出來,見到太陽,金子就會發光的,前提是我們必須從土里鉆出來。
如果我們不是金子,就一定要給自己加一些元素,讓自己的頭腦與身心發生化學反應,使自己在時間和空間的錘煉下,變成金子。
不要埋怨自己沒有機會!沒有機會的時候,是因為你還沒有能力駕馭機會,這時候你能做的不是抱怨,而是耐心地完善自己,從細節上為自己贏得機會作準備。
活著,是很簡單的事情。但一個人想知道自己應該怎么活著,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世界上有無數的人,在活著的過程中,不斷地犯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并且直到離開這個世界還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
只要我們接受自己的劣勢,不找借口,不斷地調整自己去適應社會,不斷地獲得正能量,即便實現不了自己的目標,也能離目標越來越近。我們可能走得不遠,但是我們必須要站起身來,向前走。每向前走一步,我們的生活境遇就會有著驚人的改變。
能改變的,不僅僅是我們的口袋,還有我們的腦袋!
2.清除頭腦中錯誤的生活概念
重新審視自己過去接受的一切,重新定位自己的將來。要想獲得成功,首先要糾正自己曾經灌輸到頭腦中的錯誤思維,徹底清除已經植入骨髓的精神垃圾。
我們懷疑過一直被自己奉為人生圭臬的名言嗎?我們懷疑過父母和老師的安排與教導嗎?我們懷疑過自己心中偶像關于成功的忠告嗎?可以肯定地說,我們當中的很多人從來都沒有懷疑過這些東西。特別是那些已經被成功人士驗證過、被譽為行之有效的經驗和準則,我們更是篤信不疑。他們的規勸和警告,成為我們不可觸及的高壓線。于是,我們不假思索地在親人、偶像、朋友、老師等人畫好的條條框框里小心行走,為的是避免失敗,避免受傷。
為此,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灌輸了以下這么多詞語和句子:癡人說夢,異想天開,自不量力;做人要本分,做人要老實,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勤勞有好報,人之命天注定胡思亂想沒有用;做自己該做的事,做自己能做的事;成功有條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等等。總之一句話,就是教育我們走路的走路,過橋的過橋,騎馬的騎馬,癩蛤蟆不能惦記天鵝肉。
懂規矩、懂事、乖巧、聽話、服從的人,一直被公認為好孩子,好學生,好員工。我們不知不覺地接受并習慣了這些標準,也拿這些標準衡量自己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反過來想一想,我們這樣做,是自己的真實需要嗎?是真正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嗎?未必!
回首往事,靜心地想一想,我們幾乎就是在一些人的否定中長大的。無論我們怎么努力,在父母眼里總不是最好的;無論我們如何盡力,老板總能找到不足的地方。我們一旦有與家長、老板相悖的想法和做法,就會遭到無情的扼殺或鎮壓。在這些人眼里,年輕人的任何想法都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一定會失敗的。
美國心理學界的專家們曾做過這樣一項調查:什么人傷害你最深?調查的結果誰也沒有想到,高居第一位的是“父母”,第二位是“兄弟姐妹”,第三位是“孩子”。
父母,兄弟,姐妹,孩子,都是這個世界上和我們最親近的人,怎么會成為傷害我們最深的人?其實想想,也就是身邊這三類人,會理直氣壯地認為自己是最有權利幫助我們作選擇、作決定的人,都熱衷于從自己的角度、經驗、認識、立場去判斷我們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
這些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總習慣把簡單的事情搞復雜,把容易的事情搞煩瑣,讓我們感覺到,實現自己的想法都會非常艱難,以此證明他們的權威和正確。其實,任何的人建議,都是以他們自己的需要為出發點,還冠冕堂皇地說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好。
老板教育員工習慣上綱上線,說這是大局觀;教授給學生講課,都講得晦澀難懂,以顯示自己學問淵博;成功的人談成功,拿N多例子證明自己的成功是多么艱難和不可復制。
我們現在做事之所以總是瞻前顧后,患得患失,想贏怕輸,和我們先前接受的教育、頭腦中固化的理念有關系。我們從來沒有勇氣問問自己,那些被我們奉為真理的東西真的就那么正確嗎?一些所謂的真知灼見都能行之有效嗎?人生的成功就那么遙不可及只屬于天才嗎?
事實上,我們認為自己不能做的,是因為我們沒有去做;被我們認為很難的事情,是因為不敢去做才難的。
成功與智商、學位、出身、機會、付出多少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只要我們對某種事業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因為上帝賦予我們的時間和智慧,足夠我們圓滿完成一項使命。我們身邊一些人沒有成功,只是因為他們不是被嚇怕了,就是什么都沒想做,或者做的事情太多太雜。
中國有一句古話:“聽人勸,吃飽飯。”如果我們的一生僅僅是為了吃飽飯,那就凡事聽從別人的意見。我們要想在今生有一番成就,一番作為,確實有必要真正地審視一下自己的內心世界,檢查一下盛裝知識和經驗的包袱,看看哪些才是真正正確、健康的東西。
3.在喧囂的社會作好選擇
如果你追求的幸福是處處參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都會悲慘地活在他人的價值觀里。準確認識自己,肯定自己,才能活出嶄新的未來。
有一只小雞破殼而出后,恰好看到一只剛經過的烏龜,它以為自己也要這么生存,就把雞蛋殼背在自己的身上,走到哪里都帶著蛋殼。
路上,它碰到了一群小雞。小雞見狀,奇怪地問道:“你為什么背著蛋殼走路啊?”
背著蛋殼的小雞說:“是小烏龜教我這么做的。”說完,小雞頭也不回地繼續背著蛋殼走路。
小烏龜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小雞也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如果讓小雞和小烏龜用同一種方式生存,就成了“東施效顰”。這種做法不但迷失了自己,也會給自身平添許多煩惱。
有人問古希臘犬儒學派創始人安提司泰尼:“你從哲學中獲得了什么呢?”他回答說:“發現自己的能力。”發現自己,也是認識自我、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我們擁有發現自己的能力,也就是擁有對自己的審察、懷疑、反省、懺悔的能力,擁有深入探究事物真相和本質的能力。如果缺乏這種能力,便會被自己蒙蔽,糊里糊涂地虛耗和損害自己的生命。
然而,在社會的喧囂中,在別人的影響下,許多人迷失了自我,看不清自己真正的價值,總是按照別人的看法設計自己的人生。
不知你是否因為別人表露出一種不以為然的態度就改變自己的立場?你是否因為別人不同意你的意見而感到消沉、憂慮?你是否在飯館吃飯時,飯菜的口味并不令你滿意,而你卻不敢提出意見,或者退回去,因為這樣你怕服務員會不高興?你是否處心積慮尋求別人的贊許,渴望得到別人的賞識,未能如愿時就會情緒低落?
所以說,有些約定俗成的東西或大家都習慣的做法未必適合于你,我們完全有理由做最真實的自己。即便需要改變,也不需做別人的影子。
一旦尋求別人的認同、賞識和贊賞成為你的一種需要,并久而久之形成一種潛意識的習慣,要想做到保持自我并逐漸進步就很困難了。同樣,你更容易無法明確地闡述自己的想法,為了迎合他人的觀點與喜好而放棄你的觀點,甚至犧牲自己的價值。
成功需要肯定自己,并堅持自己的立場。而習慣尋求別人的認同,就等于放棄了自己。不管什么時候,都不要放棄自己,放棄了自己不僅會使自己失去成就自己的機會,自己的生命也會隨之失去意義。
生活中的我們常常很在意自己在別人的眼里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因此,為了給他人留下一個比較好的印象,我們總是事事都要爭取做得最好,時時都要顯得比別人高明。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人們往往把自己推上一個永不停歇的痛苦的人生軌道上。
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并不是一定要壓倒他人,也不是為了他人而活。人活在世界上,所追求的應當是自我價值的實現以及對自我的珍惜。值得注意的是,一個人是否實現自我并不在于他比其他人優秀多少,而在于他在精神上能否得到幸福的滿足。只要你能夠得到他人所沒有的幸福,那么即使表現得不高明也沒有什么。
作為年輕人,如果你追求的幸福是處處參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都會悲慘地活在他人的價值觀里。準確認識自己,肯定自己,才能活出嶄新的未來。
在青年時代這一人生的關鍵時刻,要審慎地運用智慧,作最正確的判斷,選擇正確方向,同時別忘了及時檢視選擇的角度,適時調整。放掉無謂的固執,冷靜地用開放的心胸作正確抉擇。每次正確無誤的抉擇將指引你走在通往成功的坦途上。
4.不能丟棄的是夢想
人在一生當中精力旺盛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要在年輕時代選擇最適當的目標,然后痛快地作出決定,作好取舍,把不重要的目標丟棄,從而全力以赴,直到成功。而這也等于延長了生命。
從前,有個村莊有一伙人打算出海做大買賣去。但大伙都不知道大海的路怎么走。大家商量了半天,最后決定去請一個向導。有了向導,他們就出發了。
在路途中,他們來到了一處曠野,那里正好有一所供奉天神的廟宇。按照他們的習俗,必須殺一人來祭祀,才能順利通過這個地方。
這些商人聚在一起討論了半天,覺得互相之間不是親戚就是同鄉,殺誰都不好,只有那個向導是外人,不如殺他來祭祀。于是,他們就把那個向導殺了。等祭祀完畢,他們又開始上路了。但是,因為沒了向導,他們都迷失了方向,怎么走也走不出那片曠野,最終他們都被困死在曠野里。
世間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作出判斷,進行選擇。不同的人因為人生觀、價值觀的不同,選擇的結果也大相徑庭,認識的水平和眼界也存在著廣泛的差異。上面的這則小故事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在進行選擇的時候,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故事中的那位向導,就如我們人生之路上的理想或者目標,向導被殺了,就等同理想和目標被扼殺掉。沒有了理想的支撐,缺少目標的指引,那么人生之路必定是迷茫的,而我們期待著的成功也將會變得遙遙無期。
夢想和目標足以成為一種磁石,吸引所有的人,使我們能逐漸將它變成現實。的確,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可是每一位成功人士都有類似的經驗。
年輕時代,僅僅偶爾做一做夢是不夠的,必須將自己的夢想和目標納入思想中,并為此而付出實踐和努力。我們必須不斷地想著自己的目標,相信它能實現。這里有一個簡單的竅門:我們想象著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標,這就是說,我們不光在思想上實現了它,并從感情上去享用它。
每當我們以這種方式將注意力集中在我們的夢想上的時候,我們就在現有的起點與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每一次的想象都會加深我們的夢想成為現實的信念,這種信念會支撐著我們不辭辛苦地去執行。為什么有的人能讓別人為自己工作而另一些人卻甘愿為別人賣力呢?區別就在于我們追求自己夢想的程度。當兩個人相遇的時候,通常那個作出了真正的決策,并竭盡全力要實現自己的目標的人總是能最終影響另一個人,而且或多或少地讓他跟隨自己的腳步前進。我們將夢想抓得越緊,我們就會越堅強。
生命中沒有比實現自己的夢想更讓人滿足的。從另一方面說,世界上也沒有比背叛并最終放棄自己的夢想更令人沮喪的事情。
有理想的人會朝著理想一步步地前進,對于他們來說,每天一睜開眼睛就有目標,他們每天都朝著目標前進,因此日子也過得十分充實。沒有理想的人每天都沒有目標,他們只是過著慣性的日子,在習慣中過每一天,最后到老了一無所成。
5.有一條通往人生的路叫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