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苦樂皆由心生,一切苦樂都是心在作怪(3)
- 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
- 張曉萍編著
- 3490字
- 2014-11-26 21:12:03
無德禪師道:“保持一顆清凈純潔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樣,我們的生活環境像瓶里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不停凈化我們的身心,變化我們的氣質,并且不斷地懺悔、檢討、改進陋習、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糧。”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心如明鏡,纖毫畢見,洞若觀火,那身無疑就是“菩提”了。但前提是“時時勤拂拭”,否則,塵埃厚厚,似繭封裹,心定不會澄碧,眼定不會明亮了。
一個人在塵世間走得太久了,心靈無可避免地會沾染上塵埃,使原來潔凈的心靈受到污染和蒙蔽。
如果你珍愛生命,請你修養自己的心靈。人總有一天會走到生命的終點,金錢散盡,一切都如過眼云煙,只有精神長存世間,所以人生的追求應該是一種境界。
在紛紛擾擾的世界上,心靈當似高山不動,不能如流水不安。居住在鬧市,在嘈雜的環境之中,不必關閉門窗,任它潮起潮落,風來浪涌,我自悠然如局外之人,沒有什么能破壞心中的凝重。
心靈是智慧之根,要用知識去澆灌。胸中貯書萬卷,不必人前賣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讓知識真正成為心靈的一部分,成為內在的涵養,成為包藏宇宙、吞吐天地的大氣魄。只有這樣,你才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才能指揮若定揮灑自如。
心靈的寧靜,是一種超然的境界。修養心靈,要用一生去琢磨。高朋滿座,不會昏眩;曲終人散,不會孤獨;成功,不會欣喜若狂;失敗,不會心灰意冷。坦然迎接生活的鮮花美酒,灑脫面對生活的刀風劍雨,還心靈以本色。
8.滿腔歡喜,常懷一顆歡喜心
能夠快樂地過一生,是每個人心中的夢。如果我們的心靈總是被自私、貪婪、卑鄙、懶惰所籠罩,不論我們富甲天下或是位極至尊,也不可能求得快樂。但如果我們的心靈能不斷得到堅韌、頑強、刻苦、純樸之泉的灌溉,不論我們一貧如洗或是位卑如蟻,也可以求得快樂。
有一個天生樂觀的人,從不拜神,令神不開心,因為神的權位受到挑戰。
他死后,為了懲罰他,神便把他關在很熱的房間。七天后,神去看望這位樂觀的人,看見他非常開心。神便問:“身處如此悶熱的房間七天,難道你一點也不辛苦?”樂觀的人說:“待在這間房子里,我便想起在公園里曬太陽,當然十分開心啦!”
神不甘心,便把這位快樂的人關在一間寒冷的房間。七天過去了,神看到這位快樂的人依然很開心,便問他:“這次你為什會開心呢?”這位快樂的人回答說:“待在這寒冷的房間,便讓我聯想起圣誕節快到了,又要放假了,還要收很多圣誕禮物,能不開心嗎?”
神不甘心,便把他關在一間陰暗又潮
濕的房間。七天又過去了,這位快樂的人仍然很高興。這時神有點困惑不解,便說:“這次你能說出一個讓我信服的理由,我便不為難你。”
這位快樂的人說:“我是一個足球迷,但我喜歡的足球隊很少有機會贏。可有一次贏了,當時就是這樣的天氣。所以每遇到這樣的天氣,我都會高興,因為這會讓我聯想起我喜歡的足球隊贏了。”
神無話可說,讓這位快樂的人自由了。沒有什么能打敗樂觀的人,因為他總會在生活中找到開心的竅門:煩惱和快樂都是自己的感覺,只是自己的感覺。因此他才會輕而易舉地找到快樂,甚至讓煩惱也變得快樂起來。
常在商店中見到一尊佛像,但這尊佛像與其他的佛像大異其趣。他光著大肚皮坐臥于地,咧嘴露牙地捧腹大笑,看起來特別具有親和力及喜悅感。他便是“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的彌勒佛。彌勒佛之所以令人敬服,就在于他的“豁達大度”。一件事有許多角度,如:有好的一面,亦有壞的一面;有樂觀的一面,亦有悲觀的一面。就好比一個碗缺了個角,乍看之下,好似不能再用;若肯轉個角度來看,你將發現,那個碗的其他地方都是好的,還是可以用的。若凡事皆能往好的、樂觀的方向看,必將會希望無窮;反之,一味地往壞的、悲觀的方向看,定覺興致索然。凡事往好的方面想,自然會心胸寬大,也較能容納別人的意見。寬大的心胸,不但可以使人由別的角度去看事情,更能使自己過著其樂自得的日子。我們應該效法彌勒佛笑口常開的個性,并學習他用積極開朗的態度去解決一切問題。在這充滿爭斗的繁華世界之中,唯有以最自然無爭的態度,并處處流露服務他人的意念,才能散發人性至真、至善、至美的光明面。西諺有云:“當你笑時,全世界都跟著你笑,當你哭泣時,只有你一人哭泣。”日諺有云:“笑門福來。”如果你想要福氣的話,在每天出門時就多練習笑容吧!常懷一顆歡喜心,調節好自己的情緒,使好的心情與自己結伴而行,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為情緒是主觀對客觀的一種感受和體驗,是可以自己支配的。調節好自己的情緒,使自己進入灑脫通達的境界,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動權,就能感受和體會到生命和生活中的無窮樂趣。
生命的藝術舞臺只有喜劇和悲劇兩種劇場。如果你選擇喜劇,恭喜你,你將贏得人生的大獎;如果你選擇悲劇,對不起,你將過早地被逐出藝術的殿堂。如果你對生活微笑,那么快樂便會成為你生活的格調,你的生命中便會充滿幸福,你會感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藝術在于取悅于人,在于令人賞心悅目,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在于快樂。人類存在的總目標就是追求快樂和避免痛苦。
悲觀的人總是在大嘆:我的快樂在哪里,誰搶走了我的快樂?事實上,快樂是一種心情,一種心態,是自己控制并給予的,外人如何能剝奪你快樂的權利呢?保持一顆樂觀的心態,快樂便能常駐你的身邊。心態的調節作用是巨大的,同樣的事情在不同的心態下,會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局面。樂觀的人總是能夠看到美好,看到希望,從而心情愉快;悲觀的人總是看到黑暗,看到絕望,從而哭泣和厭世。
貧窮也好,富貴也好,都無法和快樂等價。一個快樂的人生不是別人給你的,而是自己選擇的。沒有不帶傷的船,只有不快樂的心。選擇快樂,這一切都取決于你自己。
9.修一顆禪心,讓心靈回歸寧靜
我們常說,淡定的人生沒煩惱。如何做到內心的淡定?先要修煉一顆禪心,讓心靈得以寧靜。不急不躁,心清如水,簡單生活,就不會因外物的迷惑和雜念而讓心靈迷失。
有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里采擷鮮花到寺院供佛。一天,當他正送花到佛殿時,碰巧遇到無德禪師從法堂出來,無德禪師欣喜地說道:“你每天都這么虔誠地來以香花供佛,依經典的記載,常以香花供佛者,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
信徒非常歡喜地回答道:“這是應該的,我每天來寺禮佛時,自覺心靈就像洗滌過似的清涼,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了。我是一個家庭主婦,如何在喧囂的城市中保持一顆清凈純潔的心呢?”
無德禪師反問道:“你以鮮花獻佛,相信你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在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于每天換水,并且于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爛,腐爛之后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謝!”
無德禪師道:“保持一顆清凈純潔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樣,我們的生活環境像瓶里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不停凈化我們的身心,變化我們的氣質,并且不斷地懺悔,檢討,改進陋習、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糧。”有首古詩寫道:“但愿此心春長在,須知世上苦人多。”現實中真的是有許多人感到自己活得很辛苦,生活中沒有一點樂趣。正因為世人心中無“春”,所以才無快樂可言。常常為了生存而四處奔波,因為競爭殘酷而備受煎熬,因為前途渺茫而心煩意亂,當我們被種種思緒所困擾和束縛內心的時候,不妨靜下來,放松一下心情,調節一下情緒,修煉一顆禪心。
如果在現今繁雜沉重的社會重壓下想更好地生活,心緒必須時時平和恬淡、安寧悠閑。這種恬淡與閑適不是老莊的“無為”,不是脫離現實世界,也不是消極避世,而是自我創建一片心靈的樂土,適時地自我調解和自我放松。尋三五志同道合者,利用雙休或節假日,爬山涉水,融入大自然,寵辱皆忘,物我合一,其樂陶陶。踏遍密樹幽林,崎嶇險徑;看遍清溪靜泉,飛瀑流澗;聆聽幾聲鳥鳴,幾聲猿嘯;或者就靜靜地看著野兔跑跳,小鹿嬉戲……得遇此境,置身自然,心靈被蕩滌得清新純凈,哪里還有煩惱可言?當然,對不喜歡戶外運動的宅人,找一個清居閑雅之地,與琴棋書畫為伍,也是追求閑適的好方法。喜好音樂者,可隨手彈吟哼唱;愛好讀書者,可選一處體驗書香。閑暇時可以上網,看電影,做自己喜歡的事,同樣可以獲得閑適的心情,擁有閑情雅致。
修煉一顆禪心,就是讓心靈回歸寧靜,讓浮躁、不安、憂慮的情緒得以平靜恬淡。處亂不驚,遇事冷靜,才是成熟的態度。擁有了閑適與恬淡,你就擁有了快樂與幸福。人生就像坐車,要經受各種未知的顛簸。有的人能從容自信地欣賞到窗外的風景,懷著激情享受和駕馭生活;而有的人即使是一路平穩,也常常會坐臥不安,無故地攪亂了原本清靜的心。
所以,讓心得以寧靜,淡定地直面人生的挑戰,才不會大喜大悲,輕松從容地游刃于巔峰和波谷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