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苦樂皆由心生,一切苦樂都是心在作怪(2)
- 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
- 張曉萍編著
- 3295字
- 2014-11-26 21:12:03
保持一顆積極樂觀、充滿熱情的心有時候能扭轉乾坤,讓生命出現轉折的奇跡。一個人如果有高度的熱情,積極的心態,必勝的信念,那么還有什么辦不到的呢?世界只會為那些積極的、樂觀的人敞開綠燈,使他們的事業有更快的加速度。所以說,積極樂觀的心態,是每一個成功人士必備的心態。樂觀地面對人生的人,成功和幸運與他的距離最近。
積極樂觀的心態加上確定的目標,是走向一切成就的起點。用積極樂觀的心態,指揮你的思想,控制你的情緒,掌握你的命運,并且不斷地自我激勵,就可以化逆境、困境為順境、坦途。
5.寬舒人生者活得很隨意
人活著愉快,就得少煩惱;要少煩惱,心胸就得闊大一些,寬廣一些,學會寬恕自己和容忍別人,這叫作寬舒人生。
悠悠歲月,生活就應該從容不迫,悠然自得。但世事紛擾,蕓蕓眾生,誰都會有過痛苦、困惑、煩憂抑或委屈的時候。如何懷著豁達、平淡的心態去看待或解決這些傷神、無奈而又棄之不得的事,這就跟一個人的品格、涵養、智慧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有極大的關系。
人要活得寬舒,首先就得接受自己和自己的天性,不對自己要求過分苛刻,也不因看不起自己而焦慮不安。遇到不幸和災禍,寬舒人生者會像其他人一樣痛苦,但是他們能夠想得開,而且能照常生活。他們也不像有些人那樣,為可能發生的災禍憂心忡忡,他們會作一些必要的準備,但是不會為此身心憔悴。寬舒人生者活得很隨意,他們摸透了自己的脾氣,知道自己的欲望和觀點,干什么事都不用先去調查求證,或者察顏觀色,看別人的意見,他們只管我行我素,走自己的路。同時,寬舒人生者非常能夠容忍他人,容忍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們知道生活是變化無常的,這是個人所無法改變的現實,人不但要接受這種現實,而且還要從這種現實中找到樂趣,大可不必提心吊膽、顧慮重重地生活。對于自己不懂的事情,他們總是采取承認的態度,承認之后再去慢慢琢磨它,了解它。因為這種容忍,寬舒人生者與他人的關系比較融洽,因為他們能平易自然地與各種各樣的人相處,而不管這些人的年齡、教養和性格特點。由于他們是按照人的本來面目、而不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待人接物的,所以他們很少會對別人感到失望,更不會吹毛求疵。
有了豁達,才有了人生的舒展和舒服,這就是寬舒人生的含義。所以人生的寬舒是一種建立在認識現實基礎上的心安理得的生活方式。寬舒就是不抱怨,而不是虛假的開心、欺騙的豁達和不老實的異想天開;寬舒人生者是實事求是的,不會通過玫瑰色的眼鏡或者墨鏡來看待生活。寬舒人生表現了一種健康優美的人性。
豁達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是一種高尚的道德修養,是一種優秀的傳統美德。豁達是原諒可容之言、包涵可容之人,饒恕可容之事,時時寬容、事事忍讓。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達到寵辱不驚的境界,創造安寧的心境。
豁達是一種情操,更是一種修養。只有豁達的人才真正懂得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生活才充滿快樂。
豁達的人在遇到困境時,除了會本能地承認事實,擺脫自我糾纏之外,他還有一種趨樂避害的思維習慣。這種趨樂避害,不是為了功利,而是為了保持情緒與心境的明亮與穩定。這也恰似哲人所言:“所謂幸福的人,是只記得自己一生中滿足之處的人;而所謂不幸的人,是只記得與此相反的內容的人。”
6.從容自在是最好的活法
從容自在是一種處世哲學,而且是一種很好的、很受用的處世哲學。從容自在是最好的活法,不抱怨,不嘆息,不墮落,勝不驕,敗不餒,只管奮力前行,只管走屬于自己的路。
蘇東坡在瓜州任職時,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禪師相交莫逆,經常一起參禪論道。一日,蘇東坡靜坐之后,若有所悟,便撰詩一首,遣書童送給佛印禪師印證: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禪師從書童手中接過詩作,莞爾一笑,拿筆批了兩個大字,叫書童帶了回去。蘇東坡見書童歸來,以為禪師一定會贊賞自己修行的境界,急忙打開詩作,卻赫然看見上面寫著“放屁”兩個大字,不禁怒火中燒,立刻乘船過江,找禪師理論。
船到金山寺時,佛印禪師已在岸邊恭候多時。蘇東坡見禪師,大聲質問:“大和尚!你我是至交道友,我的詩,我的修行,你不贊賞也就罷了,怎么可以惡語中傷?”
禪師若無其事地反問:“我罵你什么了?”蘇東坡把詩上批的“放屁”兩字拿給禪師看。禪師看過,哈哈大笑:“哦!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么‘一屁就打過江’來了呢?”蘇東坡呆立半晌,終于恍然大悟,慚愧不已。聰明的蘇東坡,自以為修行很好,已經到了“八風吹不動”的境界。但是,佛印禪師的一句“放屁”(這就是四種兇猛的風里的毀謗),便把蘇東坡吹動了。
人生中,逆境就如兇猛的風,時時向我們襲來。佛以大智告訴眾生,衰耗、毀謗、譏刺、受苦這四種兇猛的風,一切時一切處,沒有中斷的。這四種境界一現前心就動了,就守不住了。
“八風”除了上面提到的四種兇猛的風--衰耗、毀謗、譏刺、受苦以外,利益、榮譽、稱贊、受樂是四種順境的風,順境之風雖能給人帶來快樂,但如太過貪戀,也會給人帶來煩惱與困擾。
提起羞辱,是每一個人都不想遇到的,但是看那些成大事業者,卻往往都是從屈辱中走過來的。這里,我們并不是在宣揚羞辱的經歷是一個人成功的元素,我們要說的是,如果你不幸遭遇到了羞辱的事情,那么不要覺得難堪,不要覺得抬不起頭,事實上,要樂觀地面對人生:羞辱可以鍛煉韌性,可以成就強者。
正確地看待屈辱,把它當成一種刺激人向前的動力,能做到這點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生活中不斷地會有大大小小的委屈發生著,關鍵是看你處理它們的態度。如果你因為老板一句羞辱你的話而辭職不干,那么你永遠就沒有機會向他展示你強大的一面。記住這些屈辱,但是不要被它纏住。有人因為屈辱而自暴自棄,有人因為屈辱而自發圖強,這就是真正的弱者和強者的差別。
悲觀者把屈辱當成打擊,樂觀者把屈辱當成激勵,兩者不同的人生態度導致了不同的人生結局。嘗試著對那些屈辱笑一笑吧,把它們帶來的郁悶轉化成強大的動力,用它們來刺激我們前進的馬達。或許正是這些屈辱,讓我們更早知道了我們的短處。人生的路上如果總是鮮花和掌聲,反而會蒙蔽我們的心靈,遮住我們的眼睛。感謝那些適時飛來的“臭雞蛋”吧,或許正是它們才能把我們及時砸醒。
古人用一副絕世對聯告訴我們:人生在世不多短短數年,要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名利如云卷云舒般坦然才能無意。我們的人生是短暫的,如果把功名利祿、榮耀光環看得如此重要,那么很容易迷失在那些膚淺的東西上,從而丟失了人生的真諦。
人生有喜有悲、有聚有散、有樂有苦、有得有失、有沉有浮、有愛有恨、有生有死。為人夫者有丈夫的甜蜜和苦衷,為人妻者有妻子的幸福和辛酸,做父母的有父母的欣慰和艱辛,做兒女的有兒女的驕傲和屈懣。從政者有官場上的得意和危機,經商者有商海的亨運和風險,農耕者有田園的安逸和艱難,治學者有紙墨的雅趣和清貧。這就需要我們以一顆從容自己的心去對待生活中的一切。
7.給我們的心靈做一次保養
修養心靈,要用一生去琢磨。高朋滿座,不會昏眩;曲終人散,不會孤獨;成功,不會欣喜若狂;失敗,不會心灰意冷。坦然迎接生活的鮮花美酒,灑脫面對生活的刀風劍雨。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訪鳥窠道林禪師。他發現這位禪師所住的地方古松茂密,盤屈如蓋,禪師就住在上頭,鳥鵲筑巢其上,自然馴狎。白居易覺得禪師住在樹上實在太危險了,于是說:“禪師住處很危險。”
禪師說:“你住的地方比我更危險。”白居易說:“弟子位鎮江山,有什么危險呢?”禪師說:“自己不停地起心動念,處處被境轉動,就好像薪火相交,把自己弄得焦躁不自在,何以不危險呢?”禪家說,萬法唯心造。心被名利物欲所困就不自由,情被生活情境所激也會不自由。一切煩惱,皆因心智不自由而起。心是很奇怪的東西,如果心中有物,外在的環境就會受影響。有人說眼睛容不下一粒沙,否則很痛苦。同樣地,心中不能容下任何煩惱,否則世界就變得灰暗。現實生活中,我們待人處事,總是在失去主動,不能自拔,或無能為力時,才感到自己發生了困擾。那時自己是無能的、不能自我控制的。陷于物欲跟急于功利,同屬于被境轉,內心同樣不安。憤怒傷人與懼怕退卻,兩者都是受心境所牽,都是心病的根源。只要有一念心帶著牽牽掛掛,為煩惱所累,不通不暢,你看到的人、事、物就不會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