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研究前沿:問題、理論與方法
- 楊俊 朱沆 于曉宇主編
- 8949字
- 2023-01-06 20:16:50
創業研究從創業特質論向關注創業行為過程轉型[1]
◎楊俊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南開大學創業研究中心
20世紀80年代是創業研究的關鍵轉折時期,創業研究從關注創業者特質轉向關注創業過程,極大地拓寬了創業領域的研究視野,從根本上扭轉了行為科學學者主導創業研究的局面,吸引了來自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眾多學科領域的大量學者對創業現象的關注。他們開始帶來不同的理論視角和方法工具,廣泛觸及了創業現象的大多數主題,研究文獻迅猛增長。創業研究與其他社會科學學科領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迅速成長為最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領域,在國外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形成了非常濃厚的研究氛圍,聚合了大量累積性碎片,為創業學科的獨立探索和學科整合奠定了扎實的知識基礎。
創業就是創辦新組織,這是創業過程研究依托的基本判斷,因此解釋新企業從何而來就是創業過程研究的基本使命。這一問題不僅在實踐中重要,而且在理論上仍具有非常突出的價值。自1937年羅納德·科斯(Ronald Coase)提出“企業為何存在?”的問題以來,交易成本理論和資源基礎理論從各自視角充分闡述了企業性質及其存在的合理性,并衍生到對企業邊界、范圍及競爭優勢來源的探討。但是,這些理論均以企業為分析單位,將企業的存在與邊界合理性簡單歸結為成本經濟性,并未對“企業從何而來”這一本源性問題給予解答。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少數創業學者才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指出研究新組織從何而來是創業研究謀求學術領域的獨特性并挑戰傳統管理理論的基礎。其理由在于,大多數組織理論往往建立在組織已存在的假設基礎上,因此這些理論并不能充分解釋組織形成之前的現象。而創業行為本質上是一種謀求組織創建的特殊活動,創業過程本質上就是組織生成過程,創業研究的任務就在于從行為層面探尋組織為何以及如何形成的本質規律(Gartner,et al.,1992)。
但是,作為鮮為人知的現象,采用什么樣的手段才能識別組織生成過程的規律就成為亟待解決的首要難題。為此,學者們一方面試圖構建組織生成過程的理論模型,《創業理論與實踐》于1992年秋季和1993年春季連續出版了兩期有關創業行為與過程理論模型構建的專輯。在對兩期專輯中的14篇文章進行總結時,威廉姆·加特納(William Gartner)教授這樣寫道:
“這些理論成果挑戰了將新企業創建視為離散事件的片面認識,強化了新企業創建是由若干可識別因素和行動組成的過程并有規律可循的主張”(Gartner,Gatewood,1992)。另一方面,學者們界定了一些有助于刻畫組織生成過程的關鍵概念:已打算創業并開始展開積極行動的個體被稱為已打算創業的創業者;已打算創業的創業者從感知機會到成功創辦新企業的過程被稱為孕育過程或創建過程;已打算創業的創業者在孕育過程或創建過程中所實施的活動被稱為孕育活動;相應地,處于創建過程中的組織形態被稱為形成中組織,這為后續理論和實證研究奠定了概念基礎。
借助于上述一系列有價值的理論和實證探討,組織生成過程研究引起大量創業學者的關注,迅速成長為創業領域內最具有潛力的新興主題。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等西方國家聯合發起并實施了創業動態跟蹤調查項目,為組織生成過程研究積累了寶貴的一手數據材料,研究得到不斷深化,對組織生成過程的認識徹底從將其視為隨機事件轉變為認為這是有內在規律并需要管理的系統活動過程的觀點。與之相呼應,研究也逐漸努力從單純刻畫創業者在組織生成過程中的行為順序規律轉變為從創業者與環境互動視角探尋組織生成過程中的關鍵活動及其績效表現。
南希·卡特等學者:新企業的創建行為存在一般性模式嗎
1996年,南?!たㄌ兀∟ancy M. Carter)等學者在《創業學雜志》上發表了《探索創建行為特征》一文,這是在創業領域較早出現的有關組織生成過程中行為規律的規范性實證研究文獻,被大量后續研究引用。他們選擇保羅·雷諾茲(Paul Reynolds)教授于1992~1993年在美國威斯康星州開展的面向有創業打算的個體的683份跟蹤調查數據,以及面向美國成人居民的1016份調查數據為分析對象,將其中有創業打算的個體分為已成功創建新企業、仍在努力創業中和已放棄創業三組,結果發現:①已成功創建新企業和已放棄創業兩組樣本之間在孕育活動數量方面并沒有顯著差異,但這兩者的孕育活動數量都明顯多于仍在努力創業中的樣本,不過,并未發現這三組在孕育活動順序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②對已成功創建新企業的創業者而言,他們的行為表現更加激進,更注重開展那些有助于新企業實體化的活動,如尋找廠房和設備、爭取財務支持、注冊登記新企業等;③對已放棄創業的創業者而言,他們的行為表現并不比已成功創建新企業的創業者保守,但創業熱情并沒有堅持下來,他們的創業行動逐漸減少直至停止,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發現計劃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并不能迎合市場;④對仍在努力創業中的創業者而言,他們似乎過于保守,并未采取積極的行動去驗證創業想法是否可行,與另外兩組相比較,他們所從事的是儲備資金、準備計劃等內化創業行動,而沒有積極去開拓有助于新企業實體化的行為。
基于此,他們認為,盡管三組之間在行動數量上沒有差異,但在所采取的具體行動上卻有所不同,這說明那些有助于新企業實體化和顯性化的活動可能是決定組織創建成功的關鍵因素,歸納組織生成過程中的關鍵活動比識別活動順序更有價值。另外,研究發現仍在努力創業中的群體往往停留在計劃準備階段,進一步探尋在組織生成過程中創業者是否以及如何做行動計劃、如何判斷創業前景等有助于揭開組織生成過程之謎。
卡特等學者的研究貢獻和獨到之處在于:第一,他們的研究在調研設計上突破了前人的思路,率先以跟蹤調查設計來獲取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的行為特征數據,在一定程度上揭開了組織生成過程之謎,凸顯了跟蹤調查對于組織生成過程研究的重要價值,并在創業社區迅速贏得學者們的認同;第二,盡管他們的研究結果頗具挑釁意味,發現與已放棄創業的個體相比較,已成功創建新企業的創業者在從事的行為數量方面并沒有顯著性差異,卻給后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啟示,即組織生成過程并非簡單的隨機事件,而是一個由一系列行為所組成的系統性過程,從行為層面剖析組織生成過程,在理論層面識別什么是驅動組織成功創建的關鍵因素與關鍵活動非常有價值。
盡管從行為層面挖掘組織生成過程迅速得到了創業學者的認可,但是,后續研究卻因此而陷入了片面歸納組織生成過程中行為順序的怪圈。這些研究的目的在于力圖從行為層面更細致地刻畫創業過程,從多彩的創業實踐中歸納出最理想的行為過程模式。但出人意料的是,這些研究幾乎得出了相同的結果,即組織生成是線性過程與非線性過程交織的復雜活動過程,根本難以描述和歸納出一般的行為模式。一方面,創業者所實施活動的線性疊加能提高成功創建新企業的可能性,表現為新企業生成過程的線性特征;另一方面,非線性特征夾雜于新企業生成過程之中,很難識別出生成過程的階段性發展歷程。
事實上,創業是創業者與環境互動的行為過程,特定行為過程的成功潛力取決于其與創業者、機會以及創業活動所處的環境特征之間的匹配程度。簡單歸納創業過程中的創業者行為規律的研究思路忽視了創業活動的高度情境依賴特征,并未觸及創業現象的本質。21世紀初,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注重從創業者與環境互動的立場出發,深入挖掘創業者、環境與行為之間的復雜聯系,識別組織生成過程中的關鍵要素與關鍵活動。隨之而來的是,相關研究也逐漸從注重描述組織生成過程深化為從特定理論視角出發去闡釋組織生成過程中環境、要素與活動之間的作用機理。
弗雷德里克·德爾瑪和斯科特·謝恩:哪些創業行為更加關鍵
弗雷德里克·德爾瑪(Frédéric Delmar)和斯科特·謝恩(Scott Shane)于2004年在《創業學雜志》上發表了《合法化優先:創建活動與新企業存活率》一文,較為系統地闡述了制度壓力、創建活動與新企業創建成功之間的作用關系。他們的研究工作啟發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即組織生成過程必然存在著一系列的關鍵活動與關鍵要素,但這些關鍵活動可能會因創業者、環境、機會的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說,組織生成研究的重點應立足于挖掘在特定環境下創業者優先開展哪些活動更有助于提升新企業創建的成功可能性。
他們將制度理論作為構建假設的理論依據,認為注冊新企業、撰寫商業計劃是有助于創業者為新企業贏得合法性,從而推動其他創建活動開展的兩項關鍵活動,通過對瑞典223位新生創業者的跟蹤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結果發現:①創業者優先注冊新企業能顯著降低新企業解散的可能性,同時,完成商業計劃的創業者也更容易成功地創建新企業;②注冊新企業與完成商業計劃能給創業帶來合法性,從而推動產品開發、首筆銷售、獲取投入、與客戶交流等其他創建活動的開展。
基于此,他們認為,組織生成過程難以存在一般性的行為順序模式,但可能存在著一些具有較強優先性的活動。在組織生成過程中,不同活動之間存在著潛在的因果關系,一些活動僅影響著組織創建成敗,而另一些活動則影響著新企業成立之后的績效,并且,實施某項活動的能力與績效可能會因其他活動的完成而得到強化。在創業情境下,不確定性與新穎性使得創業者舉步維艱,難以獲取資源、爭取客戶、購買原料,因此,贏得外部利益相關者的認同就成為創業者在組織生成過程中的行為重點,也就是說,創業者優先從事有助于提升新企業在外部利益相關者眼里合法性的活動不僅能提升新企業創建成功的可能性,而且能降低新企業在成立30個月內倒閉的風險。
這篇文章一經發表,迅速引起創業學者的廣泛關注與爭論,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合法性是影響組織創建成敗的關鍵,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創業者的自身稟賦(社會關系、地位、人力資本)可能給創業帶來一種與生俱來的合法性,而并非創業者的合法化活動導致了新企業創建的成敗,未來研究應從更微觀的層面剖析要素、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②盡管德爾瑪和謝恩的研究認為撰寫商業計劃存在著積極作用,但也有一些利用類似數據的研究發現撰寫商業計劃的影響很微弱甚至沒有影響。即便承認撰寫商業計劃是一項關鍵活動,但不同創業者做商業計劃的動機、形式以及投入等細微差別都可能影響其作用效果。③因變量的界定誤差可能影響研究結果。德爾瑪和謝恩的研究并未細致區分仍在努力創業中的創業者與已放棄創業的創業者的差異,而是進行了簡單的合并處理。對此,卡特等學者的研究發現已成功創建新企業的創業者與已放棄創業的創業者之間的活動特征看似相同,但與仍在努力創業中的創業者相比存在很大差別。
盡管如此,德爾瑪和謝恩的研究成果在推動組織生成過程研究朝深層次方向發展方面仍功不可沒。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創業學者開始注重從成熟的主流組織理論中吸取營養來剖析組織生成現象,制度理論、社會資本理論、復雜理論、認知理論等相繼被引入組織生成研究,從更微觀層面針對一些基礎性問題展開有價值的研究工作,不斷引發一些深層次的爭論。以撰寫商業計劃為例,盡管基于制度理論視角下的研究承認它是一種贏得合法性的重要手段,但關于它對組織創建成敗乃至新企業后續績效表現的影響,并未形成一致的看法。有的研究認為它并不能提高新企業創建的成功率,而另一些研究則認為它不僅能提升新企業創建成功的可能性,還能改善新企業的后續績效表現。這些矛盾性的結論推動著學者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研究結果也日漸貼近創業本質。例如,有學者將環境動態性與競爭性同撰寫商業計劃的價值相聯系,發現在財務水平和競爭不確定性較高的條件下,越早準備商業計劃越有利,而在財務水平和競爭不確定性較低時,越晚準備商業計劃越有利(Liao,Gartner,2006)。
斯科特·謝恩和桑卡蘭·文卡塔若曼:基于創業機會的創業過程研究框架
斯科特·謝恩和??ㄌm·文卡塔若曼(Sankaran Venkataraman)于2000年在《管理學評論》上發表了《作為獨特領域的創業研究前景》一文,為規劃創業研究的目的、邊界與問題方面做出了非常有價值的探討,試圖基于過程視角來構建創業研究框架。他們的研究工作將創業領域帶入了探索獨立學科地位的新階段。這篇文章也成為2000年以后創業研究工作所廣泛引用的重要文獻,并且于2012年獲得《管理學評論》雜志二十年“最佳論文獎”。
在這篇文章中,他們認為創業研究是立足于解釋能在未來創造新產品或服務的機會從何而來、由誰發現、如何被發現,以及相關評價與開發的獨特研究領域。創業研究應該從分析“什么人會成為創業者”轉變為探索創業機會從何而來、創業者又是如何與創業機會相結合的,挖掘創業機會的來源、識別、評價與開發過程規律。具體而言,他們借鑒經濟學家的觀點,認為創業機會是一種可以為經濟系統引入新產品、新服務、新生產原料和新生產方式,并能以高于成本價出售的可能性,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了創業研究的理論分析框架,即關注以下三個基本問題:①能帶來新產品或服務的機會為什么、何時以及如何存在?②某些人為什么、何時、如何能看到并開發創業機會?③為什么、何時以及如何采取不同的行動來開發機會以收獲機會價值?進一步地,他們圍繞創業機會識別、評價與開發的基本框架提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研究問題。例如,社會網絡、認知特征、知識和經驗、信息獲取渠道等因素如何影響創業者的機會識別;機會性質、創業者特征如何影響個體在感知機會后做出機會開發決策;在機會開發過程中,哪些因素影響著創業者機會開發途徑與戰略選擇,以及創業者如何根據特定條件來選擇恰當的機會開發途徑與戰略;等等。
該文章一經發表,迅速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與爭論,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機會并不能成為創業領域的獨特問題,在戰略管理領域,如何把握機會與開發機會始終是研究關注的重點問題。創業研究難以簡單借此謀求作為獨立學科領域的合法性,而解釋新企業從何而來則更可能為創業研究謀求合法的獨立學科領域增添砝碼(Zahra,2001)。②機會定義過于狹隘(Singh,2001)。如果將創業機會定義為“一種可以為經濟系統引入新產品、新服務、新生產原料和新生產方式,并能以高于成本價出售的可能性”,那么,如何在研究實踐中預先判斷某個機會是不是創業機會就成為最大挑戰。更為重要的是,在創業實踐中,大部分創業者并沒有帶來新產品、新服務、新生產原料和新生產方式,僅僅是創新性模仿或直接復制。這樣定義機會不僅無助于研究實踐的開展,還會增加研究偏離創業實踐的風險。
盡管如此,謝恩和文卡塔若曼的研究成果在推動創業研究朝著學科獨立性方向發展仍舊功不可沒。后續創業研究更加關注創業機會,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逐步貼近并豐富了他們提出的以創業機會為中心的理論框架。更為重要的是,這篇文章的價值不僅在于引發了對創業自身理論框架的探索,而且在于進一步強化了對創業過程連續性的關注。他們將創業視為創業者以創業機會識別、評價與開發為行為主線,從而實現機會價值的連續性過程,這就意味著創業活動是從創意產生到新企業成長的連續過程,推動創業研究在理論構建與研究設計層面更加細致地考慮到創業過程的連續性,避免孤立或靜態的考察創業過程中的某個層面并不能充分解釋復雜的創業現象,從而推動了創業研究的進步。
創業過程研究對主流管理理論做出的貢獻
20世紀80年代,創業研究從關注誰是創業者轉向探索創業者如何創業,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創業過程研究蓬勃發展、高度活躍,創業過程研究特別是有關新組織從何而來的研究迅速取得突破性進展,成為創業研究學術版圖的主導性主題。2001年,《創業理論與實踐》刊發了“十年創業研究評價”的???,作為對洛(Low)和麥克米倫(MacMillan)(1988)有關創業研究框架主張的回應,該專刊所涉及的6篇文章再次圍繞目的、理論基礎、分析層次、關注焦點、分析方法等層面系統評價了10年來創業研究取得的進展,系統梳理了創業研究轉向關注創業行為與過程以來所取得的進展,夯實了創業研究成長為獨特學術領域的基礎。
2000年以后,創業過程研究聚焦機會主線進一步深化,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理論驅動研究開始出現,學者們開始注重在細致的理論或概念推導基礎上提出并檢驗具體假設,諸如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合法性、制度壓力等來自成熟理論領域的關鍵概念開始出現在組織生成過程研究中。從研究主題上看,有關機會識別、創建行為及其后續影響、創業過程影響因素等的文獻快速增長,成為學者們競相關注的熱點問題。與之相互呼應,學者們逐漸認識到,創業活動是創業者與創業機會之間的結合,是創業者、創業機會、創業過程以及環境之間的動態匹配過程(Newbert,2005)。這意味著在外部因素的制約作用下,創業者與創業機會的結合驅動著創業者實施創業活動來創辦新企業并實現創業機會價值,同時,外部因素不同,創業者與創業機會之間的結合關系可能就不一樣,而創業者與創業機會的結合關系的異質性,必然預示著創建活動數量與順序安排之間的差異性。
這一判斷構成了創業過程研究在理論設計方面的基本原則和立場,“情境—要素—行為”構成了創業研究的基本研究范式,這一范式到今天仍具有很強的學術生命力,特別是對于我們理性認識和理解互聯網與數字技術驅動的新興創業實踐具有很強的指導性。這一點非常重要,面對當下乃至未來創業實踐的變化,喊口號和炒概念沒有出路,也不是學者應該干的事情,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以科學理性的態度來審視新興創業實踐。我們不妨追問自己:新興創業活動的情境發生了哪些難以被已有研究解釋的變化,如果存在又應該如何凝練并概括這些變化的學術內涵?新興創業活動的要素發生了哪些變化,涌現了哪些新要素以及這些新要素如何改變創業行為?新興創業活動的行為又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是在改變創業本質還是基于新情境的新適應?
更為重要的是,創業過程研究針對主流管理理論做出了突出貢獻,這一貢獻來自學者們對創業現象中獨特行為的不斷挖掘與提煉。在這里,借用布森利茲(Busenitz)等學者(2003)有關環境、個體、機會和組織模式的創業研究框架來梳理創業過程研究對主流管理理論做出的理論貢獻。在個體與機會結合層面,形成了創業警覺、偶然發現、直觀判斷等系列化觀點,挑戰了傳統的心理與行為理論,有助于啟示大公司如何改造組織結構,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識別并做出機會開發決策;在個體與組織模式結合層面,形成了因果倒置、有限資源創造性利用、即興而作、超前行動、創業學習、創業導向等理論觀點,正開始沖擊著決策理論、資源基礎理論、組織學習理論等主流管理理論,有助于啟示在當今動態復雜的環境下大公司如何改變戰略、行動與競爭策略以收獲競爭優勢。在機會與組織模式結合層面,形成了不同機會所對應的開發活動與組織模式各不相同的結論,有助于啟發學者從新的角度去挖掘大公司多元化為什么失敗,如何管理多元化更有助于成功等主流管理領域的深層次問題。
有趣的是,謝恩和文卡塔若曼(2000)獲《管理學評論》雜志20年最佳論文獎以后,謝恩(2012)和文卡塔若曼等學者(2012)分別撰文反思了當年論文思想的是非對錯,同時對創業研究的未來提出了主張和建議。兩位學者這次并未繼續合作,而是分別撰文闡述自己的看法,盡管分別撰文,但兩位學者不約而同地都關注了熊彼特式創新問題,也就是打破經濟系統均衡的新的創造性組合問題。謝恩(2012)認為,創業過程研究不應該局限甚至受制于組織生成,而是應該從更加廣闊的時空情境下探索個體如何與機會結合來實現價值創造,特別是熊彼特式破壞性價值創造的過程。文卡塔若曼等(2012)則更加激進地提出創業過程研究不應該拘泥于挖掘個體與機會結合的創造性新組合,而是應該關注個體與機會結合誘發的變革甚至是革命。在這篇文章中,文卡塔若曼等(2012)說了這么一句有意思的話:盡管所有的創造性組合都具有變革性,但并非所有的變革都來自創造性組合。推算起來,兩位學者在大約10年前的思考都隱喻了今天波瀾壯闊的新興創業活動所誘發的超強破壞性和影響力。新情境誘發新實踐,創業研究必然因此而邁入新時代。
?參考文獻
Busenitz, L.W., et al., 2003,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in emergence: Pas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29, No.3:285-308.
Gartner, W.B., and Gatewood, E., 1992, “Thus the theory of description matters most”,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Vol.17, No.1:5-9.
Gartner, W.B., Bird, B.J., and Starr, J.A., 1992, “Acting as if: differentiating entrepreneurial from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Vol.16, No.3:1331.
Liao, J., and Gartner, W.B., 2006, “The Effects of pre-venture plan timing and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on the persistence of emerging firms”,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Vol.27, No.1:23-40.
Low, M.B., and MacMillan, I.C., 1988, “Entrepreneurship: pas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14, No.2:139-161.
Newbert, S.L., 2005, “New firm formation: a dynamic capabilit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05, Vol.43, No.1:55-77.
Shane, S., 2012, “Reflections on the 2010 AMR decade award: delivering on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37, No.1:10-20.
Singh, P.R., 2001, “A comment on developing the field of entrepreneurship through the study of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nd exploit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8, No.1:10-20.
Venkataraman, S., Sarasvathy, S., Dew, N., and Forster, W.R., 2012, “Reflections on the2010AMR decade award: whither the promise ?Moving forward with entrepreneurship as a science of the artificial”,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37, No.1:21-33.
Zahra, S., Dess, D.G., 2001,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Encouraging dialogue and debat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8, No.1:8-10.
?文獻推薦
Carter, N.M., Gartner, W.B., and Reynolds, P.D., 1996, “Exploring start-up events sequenc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Vol.11, No.3:151-166.
Delmar, F. and Shane, S., 2004, “Legitimizing first: organizing activities and the survival of new ventur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Vol.19, No.3:385-410.
Shane, S., Venkataraman, S., 2000,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5, No.1:217-226.
?代表性學者
南?!たㄌ兀∟ancy M. Carter)
1995年在內布拉斯加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現任圣托馬斯大學創業學講席教授。她先后在馬凱特大學創辦家族企業研究中心,擔任馬凱特大學創業研究中心主任,以及科爾曼創業研究基金會主席等。她長期聚焦于組織生成過程研究,重點剖析女性發起的創業活動規律,作為核心成員發起并參與了PSED與GEM研究項目的設計與實施工作,多次作為核心作者之一撰寫PSED與GEM的年度研究報告。
弗雷德里克·德爾瑪(Frédéric Delmar)
1996年在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獲得經濟心理學博士學位,目前擔任里昂商學院研究副校長、創新和創業方向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組織生成過程及其初期成長,是較早關注這一問題的學者,在《戰略管理雜志》《創業學雜志》《創業理論與實踐》等期刊上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他當前的研究興趣是創始團隊的過程管理。E-mail:delmar@em-lyon.com。
斯科特·謝恩(Scott Shane)
1992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凱斯西儲大學經濟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創業和創新管理。他當前的研究興趣是:創業者如何發現和評價機會、整合資源和設計組織;高校裂變創業和技術轉移;天使投資和創業的基因因素。在《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管理學雜志》、《管理學評論》、《戰略管理雜志》等期刊上發表90多篇論文。E-mail:scott.shane@case.edu。
??ㄌm·文卡塔若曼(Sankaran Venkataraman)
在明尼蘇達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弗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萬事達冠名管理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戰略、倫理和創業。他的研究興趣包括創業機會、新企業戰略、創業教育、公司創業等多個主題。在《管理學評論》《戰略管理雜志》《創業理論與實踐》《創業學雜志》等期刊上發表數十篇論文。E-mail:VenkatS@virginia.edu。
[1] 本文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創企業商業模式形成與成長路徑”(71732004)、青年項目“風險投資與創業企業的互動過程及對創新的影響機制研究”(72002196)資助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