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研究從何而來?你有必要了解,因為這一問題可能關乎創業研究的學科歷史和特征。創業研究源于經濟學,早在200多年前,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派的少數學者在其經濟理論中關注到了創業者誘發并促進經濟動態性的重要功能,形成了創業者是套利者和風險承擔者等基礎理論,盡管相關理論在后續有所發展,但基本上處于經濟學的理論邊緣,進展緩慢。直到20世紀初,以伊斯雷爾·柯茲納(Israel M. Kirzner)和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等為代表的奧地利經濟學派進一步系統論證并發展了創業活動為何能存在及其存在何種經濟社會價值的理論體系。他們反對將創業者視為套利者的學術觀點,認為創業者是善于利用非均衡或打破均衡的創新者,是努力創新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少數,倡導將心理學理論與基于經濟學的創業理論結合起來分析創業者。
管理學關注創業,自然會關注如何管理創業。這與創業特質論生而不同:創業因創業者而存在,創業者是不同于一般人的關鍵少數,創業不需要管理甚至不能被管理。管理學領域的創業研究在批判創業特質論的過程中悄然興起,基于創業需要創辦新組織這一事實,創業研究在一開始就與管理學中的組織理論和戰略理論緊密關聯,前者強調新組織從何而來,后者強調新組織與在位企業的情境、行為和結果差異,兩者融合互促引領了管理學領域創業研究的第一股潮流:致力于回答“創業者如何行動”的創業過程學派。這一學派自20世紀80年代末興起之后已經主導了三十多年,除了經濟學和心理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理論也被引入創業研究,基于社會學同時融合經濟學和心理學的理論,“全球創業觀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和“創業動態跟蹤調查”(Panel Study of Entrepreneurial Dynamics,PSED)兩個全球性調查研究項目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被相繼發起并實施,有說服力的客觀證據是科學研究的基礎,從這個角度上說,這兩個調查研究項目是比理論發現和創新更有價值的學術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