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焦慮和藥物的那些事
- (加)勞倫·斯萊特
- 1620字
- 2022-12-29 18:35:14
軍醫拉博利與“人工冬眠”
法國軍醫亨利·拉博利(Henri Laborit)于1914年在越南河內出生,最早在中南半島從醫,不久就成了氯丙嗪的忠實擁躉。拉博利在各個方面都非同常人,他對科學充滿熱情,也是一名跨學科的全才,一生不僅發表了為數眾多的科學論文,還創作了不少小說、戲劇和詩歌。比起政府資助的科研項目,他更喜歡自己的私人研究,并且一直渴望能夠隨心所欲地研究自己感興趣的課題。他性格孤僻,在事業上不對任何人或機構效忠。他自由不羈、樂于嘗試,在氯丙嗪誕生后不久就很快意識到了這種藥的潛力。他相信,氯丙嗪將來能在許多醫學學科發揮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拉博利曾在驅逐艦“熱風號”上服役。在敦刻爾克戰役中,“熱風號”被德國S系列魚雷艇擊中,經歷數次爆炸后迅速下沉?!盁犸L號”先是船身傾斜,一側沒入水中,隨即整艘戰艦沉入了波濤洶涌的冰冷大海,數百名船員因此喪生。拉博利很少談及此事,鮮有人知道他當時也在船上,事發后他在冰冷的海水里掙扎了數小時,勉強抬起頭,讓下巴浮出寒冷的白浪,直到游回岸邊。幾年后,他在巴黎圣寵谷軍事醫院(Val-de-Grace Military Hospital)任職時,開始研究他所謂的“人工冬眠療法”,即對手術患者進行低溫誘導,以減緩患者身體對手術創口的反應、組織胺的分泌以及心跳。他將患者置于冰塊中,冷卻患者的身體,這樣當他切割或縫合時,患者對手術產生的所有生理反應都會呈現出一種停滯狀態。人們猜測,或許拉博利經歷過的低溫狀態激發了他的靈感,于是他試著把患者放進冰里,將患者體溫降至所有身體系統運動都減緩的程度,從而避免對開刀產生的應激反應。
拉博利在嘗試使用人工冬眠療法之前,曾一度對抗組胺藥異丙嗪青睞有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他被派往突尼斯,在西迪阿卜杜拉的海軍醫院任職。該地區遍布著戰爭遺留下來的地雷,年輕士兵在排雷的時候常有傷亡,被送往醫院時往往呈現休克狀態。拉博利需要為肢體殘缺甚至胸腔被炸開的患者實施手術。在這樣的手術中,拉博利會使用異丙嗪,因為他發現異丙嗪仿佛能為患者帶來“欣然的寧靜”,這是一種不同尋常的平靜,甚至可以稱之為冷漠。如此一來,當拉博利用手術刀劃過患者的皮膚和四肢時,患者就不會哭號喊疼??菇M胺藥在此處起到了“增效劑”的作用,使拉博利可以采用更小劑量的其他麻醉劑,如嗎啡和巴比妥類藥物,后兩種藥物雖然能夠幫助患者減輕疼痛,但若大量使用就會損害身體的代謝系統。拉博利熱衷于使用異丙嗪作為麻醉增效劑,他在前往圣寵谷軍事醫院任職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向同事展示他是如何對“緊張焦慮的地中海型患者”進行手術的。這些患者無一例外都屈服于異丙嗪的威力,只是目光呆滯、萎靡不振地躺著,任由拉博利在他們身上動刀。
現代人很難想象,不到100年前,我們的先輩曾面臨諸多障礙。如今,大部分的手術有腹腔鏡輔助,只需局部麻醉,手術完成后患者就能夠自主坐起來,甚至走下手術臺。盡管患者都會簽署一份術前同意書,上面寫著:“即便全力搶救,身亡的可能性仍存在?!钡傮w來說,如今接受外科門診手術幾乎和駕車去街角的商店一樣安全。但在20世紀30~50年代,在拉博利對患者實施手術的年代,由于只能在嗎啡和巴比妥類藥物之間做選擇,很多病患并非死于其自身所患的疾病,而是死于手術引起的應激、休克,人們稱這種情況為外科休克。1942年,外科醫生V.H.穆恩(V.H. Moon)進行過如下的描述:
患者疲軟虛弱,極度消沉。代謝活動較少。皮膚蒼白濕潤,冷汗不止。眼窩深陷,容貌憔悴,表情焦慮……肌膚蒼白毫無生氣,淺靜脈塌陷,毫無血色。患者常覺口干,但由于持續嘔吐,口渴無法得到緩解?;颊吆粑⑷?,偶有沉重的嘆息。脈搏急促但微弱……焦躁不安……有的甚至出現譫妄的癥狀。死前常呈現木僵或昏迷狀態。
這一系列癥狀讓拉博利憂心忡忡,也促使他積極尋找新的方法來避免外科休克和由此導致的死亡。人工冬眠療法是方法之一,另一種方法便是用異丙嗪作為增效劑。盡管這兩種方法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拉博利想要找到一種更好、更快、更潔凈的療法,一種能杜絕穆恩所描述的那種致命狀況的療法。